集永輝 逯航



摘 要 在杭州大河造船廠及運河旅游集散中心地塊城市設計的實踐過程中,經過深入的前期研究,規劃設計從點到線到面融入中國傳統元素;由于項目的復雜性及重要性,從規劃到建筑單體設計運用混雜的設計手法,力求城市空間和環境有機融合。
關鍵詞 中國元素;街巷;院落;混雜
1設計背景
京杭運河展示了中國古老的文明,并于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京杭運河文化其重要組成部分。京杭運河拱墅區段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在《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整治和保護開發戰略規劃》中,將該段運河定位為:展示古運河傳統風貌的旅游文化長廊。
杭州運河兩側擁有許多工業廠房、倉庫、歷史街區等歷史文化遺存,隨著運河綜合保護工程的推進,從運河的大關橋至輕紡橋段已經實施了小河直街保護規劃規劃、橋西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正在建設中,對京杭大運河西岸產業建筑遺存區進行功能置換的“運河天地文化公園”,已經成功實施了一期方案。大河造船廠地塊納入該項規劃的二期計劃中。
該項目在2008年征集方案,其目標是把大河造船廠地塊更新為集運河的文化景觀特色展示區、工業遺產保護、城市創意產業園、運河旅游集散中心之一的城市特色區域。旨在征集優秀方案的先進理念,更加科學合理地引導該地區的開發和建設。
1.1 現狀及要求
項目地處杭州拱墅區,位于京杭大運河西岸,東與拱墅區區級中心隔河相望,西至小河路,緊臨杭州汽車城,南至后橫港河,與橋西歷史街區相連,北面為規劃道路,與住宅區相連。用地面積約0.10平方千米,規劃功能包含文化景觀特色展示區、工業遺產保護、城市創意產業園、運河旅游集散中心等。
1.2 尋找切入點
設計師必須首先關注基地環境是否具有獨特的潛質,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是否有容易發揮的特性,并由此入手挖掘設計的內涵,進而才能夠誕生個性鮮明的方案。
一方面,項目基地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區域位置非常優越,可以說承載著運河的發展史。因此,設計方案必須尊重基地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且與現狀環境相協調。歷史優越及位置顯著的特征,決定了在設計展開之始先挖掘傳統文化特質,進而明確了將中國元素引入設計。
另一方面,規劃地塊的功能復雜,集工業遺產保護、運河非物質文化展示、運河天地創意產業、休閑旅游、文化娛樂于一體,兼具功能齊全的高品質公共服務內容的旅游、商業綜合體和交通換乘樞紐的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完善的多功能綜合區域。對于建筑復雜性問題,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方式方法,由此確定了混雜的設計手法,混雜的規劃結構,混雜的交通系統,混雜的建筑空間,混雜的建筑風格……
2切入規劃設計
通過設計前期的研究,明確了設計的主導思想:將中國傳統元素引入,并使其成為設計的靈魂所在;全方位的運用混雜的設計手法,解決基地功能復雜,交通復雜,外部空間復雜,保留、擴建與新建建筑的共存等問題。
2.1 中國元素的介入
(1)點——摩天輪作為新地標,稱之為“龍睛”。
大河造船廠建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杭州的工業化進程的見證之一。隨著杭州市 “城市東擴,旅游西進,沿江開發,跨江發展”的城市總體發展戰略,廠區已經整體外遷,原大河造船廠地塊成為可重新塑造的城市公共空間資源。
場地中心水面上設計了高達50米的摩天輪,以成為該地區乃至杭州運河上一個地標性構筑物,表明運河游覽起點的重要地位。它將人們對運河的觀賞,從地面延伸到了空間。同時,在地面上和摩天輪成為一個整體的“運河嘉年華”將會更有利于聚集人氣,不僅將成為一處人們樂于參與其中的場所,也必將給杭州這座城市以畫龍點睛的濃重一筆。(圖1)
(2)線——將江南水鄉的特色“水街”引入設計中。
在核心濱水區引運河水形成港灣,設計狹窄的水街步行系統,形成江南水鄉的纖細尺度和優雅氣氛。規劃了多條通向運河的小巷,將城市和運河完全聯通。內水街的端頭設置水閘與水壩,用以控制內水街穩定的水位,保證內水街近水、親水的水鄉特質。將水系統引入場地中部,使得全地塊空間因水而活,人的活動隨波而動(圖2)。
(3)面——建筑群體的空間組織采用中國傳統的“街巷”+“院落”的形式。(圖3)
①院落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華所在。根據空間組織和各地塊特征形成五大半圍合院落。在濱水核心區域的雙層步行系統中形成虛實兩種院落。虛院落以下空天井為中心,同時作為下層水街的采光口;實院落以硬地小廣場為中心,用以作為上層步行系統中的小型活動場地。在新建與改造的建筑內部同時設計多個內院落,解決了大體量建筑的采光通風要求,同時美化環境。②街巷是江南文化和市井文化的代名詞。街道不僅能體現出城市的文化和肌理,也能創造良好的視廊。水街、內街、商業街等多種形式的街巷,從自然、時間、空間、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反映出杭州這個江南名都昔日的榮華和今日的繁盛。
2.2 混雜的產生
(1)功能混雜。功能設置上,采用“混雜”的設計模式形成規劃分區的特色(圖4)。使得不同使用時間段、不同使用者的功能在平面、空間上相互交錯,力求實現場地全晝夜人氣不斷。在混雜的同時,各功能相對聚集,在形成各自的特點和氣氛,使得同一個功能聚集區有著不同類型的人的參與,打破傳統功能分區人員構成單一的缺點。混雜與集中的結合使場地總體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場地特點和優勢。
(2)形式混雜。場地從南到北設計近代以來杭州運河兩岸經歷的四種時代建筑風味,向世界展現出京杭運河百年來的歷史風貌,為國人記錄下運河文化的新陳代謝,給市民沉淀了濃厚的運河情節,把該區域建設成為運河沿岸一座活的、動態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圖5)。①風情民國島:保留場地最南端原有民國老建筑并加以利用,形成以民國風格建筑為主的酒吧娛樂島,呼應了運河一期高家花園等民國建筑群,成為運河一期在本場地的延續。②激情大河建筑群:產業建筑群記錄了社會主義大建設年代的激情歲月。在設計中保留原廠區的建筑肌理和外部空間特質,結合工業建筑特征對廠區建筑進行內部改造和外部空間設計,對造船產業建筑類型給予保護作為城市記憶的延續。③柔情現代購物休閑區:隨著地塊功能的轉換,富有時代感的新功能建筑陸續出現。位于場地中部的購物休閑區采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將歷史元素組織起來,并利用運河水資源創造濱河休閑、購物水街等柔情似水的空間氣氛,從而帶動杭州的休閑及環境品質。④多情后現代集散中心區:為了凸顯集散中心建筑,運用激進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術,對建筑體塊進行折疊、扭曲等后現代手法。豐富的空間變化、巧妙的細節處理,讓中外游客在旅游樞紐中感受到處處景色處處情,在迭起的高潮中開始美妙的運河之旅。同時,將全地塊的建筑美學推向了高潮,記錄了杭州城市在建筑美學上的變遷,反映了杭州人民的建筑審美水準和創造力。
(3)肌理混雜
規劃設計中采用雙網格系統(圖6)。場地中部基本沿用原船廠肌理,形成正交網格(網格分析)。根據和場地形成-45度夾角方向的半山景區軸線和+45度夾角的洋關視線(半山、洋關軸線圖),形成扭轉45度的景觀網格(網格分析)。雙網格系統上下疊加,記錄了該地塊功能特點和使用性質的變遷。
場地中設計多條軸線控制場地的結構關系。主要交通軸線貫穿南北、集散中心軸線作為道路結束點、主要景觀軸線引運河水景滲透入城市、斜向景觀軸線對景摩天輪、廠區中心軸線聯系了運河一期、秀場軸線通過工業遺跡向運河游客展示杭州女裝的蓬勃發展之勢,展現運河沿岸生活風情的更新與發展。
3結束語
城市設計需要以區域規劃思想為指導,立足于基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特色,將規劃、地景、建筑等學科整合。具有歷史特質的城市設計,尤其需要挖掘傳統元素,并將其融入設計本身;面對傳統與現代,原址保留、改擴建與新建,新時代賦予城市空間及建筑空間功能的多樣性,傳統的城市肌理與新城肌理的協調共生等等,因地制宜地選擇“混雜”的模式,將創造一個具有歷史性,特定性、時代性的魅力城市空間。
參考文獻
[1] [日]宮宇地一彥 著.馬俊 里妍 譯:《建筑設計的構思方法——拓展設計思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