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音樂課堂既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陣地,更是德育與美育的廣闊平臺。《共產兒童團歌》課例以歌唱教學為載體,將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為課題研究的依據和出發點,運用音樂學科的育人功能,加強學科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縱向銜接與橫向配合,凸顯歌唱教學的育人功能,有力推動“立德樹人”在歌唱教學中的落實。
一、課例背景
音樂教師的歌唱教學屬于美育范疇,《小學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1.審美體驗價值;2.創造性發展價值;3.社會交往價值;4.文化傳承價值。在歌唱教學中實現對音樂歷史背景的理解、相關文化的傳承是落實美育的重要途徑,更是增強學生音樂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立德樹人”的高效手段。作為一線教育管理者及實施者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在實踐中筆者發現,基于歌唱教學的德育更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從而進一步體現美育功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二、課例內容
本次授課對象為二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半的學習他們有了一定的音樂審美、表現、創作、理解能力。同時,結合線上教學在教學目標達成上進行了分層統籌,教學重點在于教導學生能自然輕松充滿熱情地完整演唱歌曲。《共產兒童團歌》的歌詞中“準備好”“時刻準備著”“主人”“接班人”“團結起來”“美麗的世界”等詞句,是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升華對少先隊組織的光榮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的關鍵詞。在歌唱教學中,共產兒童團歌旋律抑揚頓挫,詠唱回環往復。全曲六個樂句,每三個一組,在結構上劃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兩個部分的旋律各節對應,音調由弱到強,反復詠唱,形成了照應,烘托了情感,使全曲始終洋溢著革命的熱情、進取精神和青春活力,具有豪邁堅定、朝氣蓬勃的氣質蘊含。教學難點在于休止符及附點節奏學習、表現,感受其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自然、有彈性、有力量地演唱《共產兒童團歌》,表現出兒童團員的精神風貌和堅定信念,培養學生節奏感和表現能力。
2.創設情境,了解共產兒童團歌的文化背景,結合全民抗疫、萬眾一心的時政引導學生理解兒童團的使命感,了解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先輩的光榮傳統,樹立新時代少先隊員的光榮感、使命感、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3.通過學習掌握休止符及附點節奏并表現、感受其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自然輕松、充滿熱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四、教學環節
環節一:場景展示 體會時代
出示電影《閃閃的紅星》主人公潘冬子及抗日戰爭年代兒童團員的圖片,播放電影片段,引導學生感受時代賦予的革命精神。
教師對學生提問:“圖片中的人物是誰?他們生活在什么年代?在干什么?”
隨后,播放電影片段中潘冬子和父親潘行義之間的經典對白。
潘行義:怎么,你還沒睡?
潘冬子:爸爸!你走了以后,我就使勁長,等長大了我也戴上這么一顆紅星,跟你一樣當紅軍。
潘行義:冬子媽,聽見沒有,咱們家又要多一個紅軍了。
冬子媽:有這么個志氣就好。
潘行義:孩子,爸爸要走了,把這顆紅星留給你,什么時候遇到困難了,想紅軍了,就看看它,有它給你引路,你這個兒童團員,就一定能長成個紅軍戰士。
【設計意圖】在課的一開始用圖片將學生代入了歌曲的時代背景,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當時的環境和人物,以及歌曲所要表達的感情。通過圖話結合法,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當時的歷史背景,理解在艱苦條件下共產兒童團員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無懼艱險的革命精神。
環節二:預先提問 觀影解答
帶著問題觀影,一邊觀影一邊開動腦筋尋找答案,是最有效果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觀影前進行提問:“共產兒童團究竟是什么組織?兒童團員究竟是干什么的呢?”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對影片的觀看獲得答案。
學生觀影后回答:“共產兒童團是我們少年先鋒隊的前身。在艱苦的戰爭年代,他們發揮了積極作用,完成了站崗、放哨、送情報的任務,為革命勝利做出了貢獻。”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代入法、圖示法、設問法、觀察法代入學生對歌曲時代背景初步的感性認識和文化理解,知道了共產兒童團的由來,培養了學生對共產兒童團的崇敬心理,對少先隊組織的向往和自豪感。
環節三:聽歌思考 體驗音樂
因為音樂的要素及對音樂要素的感知與表達、培養聆聽音樂的習慣——安靜、感受節奏和韻律與情緒,所以播放《共產兒童團歌》。播放的時候讓學生一起聽歌,同時用食指點著手心感受歌曲的情緒和力度、速度。通過對音樂的感受體驗,提出問題并讓學生回答:聽《共產兒童團歌》說出你的感受,找一找《共產兒童團歌》里有幾個不同的音?
學生聽歌后回答:“我感受到了共產兒童團員的熱情。”“我感受到了共產兒童團員的堅定。”“我感受到了共產兒童團員的力量。”“歌曲里一共有6個不同的音。”等等。
【設計意圖】采用聽賞法、設問法、體驗法,通過聽賞讓學生對歌曲的風格、速度、節奏有了初步的感受,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現能力和對音樂的獲得感、體驗感,感受共產兒童團員的熱情、堅定、充滿力量,感受戰爭年代少年兒童的精神力量,升華了對兒童團的敬仰之情。
環節四:再次提問 加深印象
觀看影片后,學生對《閃閃的紅星》中的各個人物已有具體印象和認識,此時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一步進行思考,加強記憶。
教師對影片內容進行二次提問:“你知道抗日戰爭時期還有哪些小英雄嗎?”
學生回答:“潘冬子的好朋友椿伢子,他和潘冬子把情報送給游擊隊,搞沉了敵人的運糧船,破壞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搜山計劃。他是個抗日小英雄。”“小兵張嘎、王小二都是我知道的抗日小英雄。”
最后,教師帶領學生朗讀《共產兒童團歌》歌詞,再一次感受《共產兒童團歌》的精神。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通過模唱法、自主學習法、律動法解決一字多音的難點,充分體驗、表現、運用附點八分音符所體現出來的兒童團員的精神面貌,感受共產兒童團員的意志與力量。
培養學生通過聆聽模仿的自我學習能力,降低孩子們學習的難度,讓學生在充分感受歌曲的音樂要素的基礎上樂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和獲得感。同時,通過踏步律動讓學生更深切地感受進行曲的特點。
環節五:結合時事 升華主題
展示黨員以及群眾先鋒的抗“疫”照片。
教師對照片進行介紹說明:這是李文亮醫生。他是中共黨員,是武漢中心醫院醫生,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在住院治療期間表示:康復后要再投入抗擊疫情戰斗中。
李文亮醫生的事跡正是當下共產黨員對社會責任感、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
播放合唱版《祖國不會忘記》作為背景音樂渲染情感,讓學生感受并思考:在當今時代正確的人生觀、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提出問題:“作為少先隊員的我們應該怎么做?”
學生甲:從我做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學生乙:向為了人民安全、保護人民健康的叔叔阿姨致敬!
學生丙:我也要做醫生,救更多的人。
學生丁:長大了我也要做一名共產黨員。
【設計意圖】這里用了歌曲共鳴法,順應學生求知、探究的學習心理,引導學生通過歌唱藝術表現等途徑,理解歌曲的人文內涵、創作背景,明白用歌唱可以表達對祖國的愛。
培養學生對歌唱的興趣,升華主題,立德樹人,通過歌唱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學生努力學習長大后報效祖國。
五、結論和反思
本課加強了對人的品質的培養,體現了“本質力量”。德國古典哲學把“人的本質力量”理解為“精神的力量”,而按照中國哲學的說法,這就是“初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筆者認為只有從娃娃抓起,從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進學生對革命歷史的了解,將意識形態培養提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學生心中構建基于實現國家、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初心,抵御舶來思想對少年兒童的侵害,建立富有中國特色的育人范式,真正回答“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歷史問題。由此,筆者在教學中嘗試將德育滲透在美育中,通過歌唱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同時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并且將歌唱教學與時政相結合,用好、用活音樂課堂這一陣地,深化學生對歷史事物的理解,培養同理心、正義感、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從而使學科的育人價值得到了體現,育人目標得到了實現。
1.優化時間結構安排
本課的設計比較合理、科學,但由于是線上教學,教師擔心學生學習的反饋比較難以把控,所以在時間結構安排上還可以更加優化。例如:將本課分配為2課時,每課20分鐘。第一課時以感受、演唱、解決歌曲演唱為主突破重、難點,采用變化重復的方法讓能力稍弱的學生也能樂學、好學,培養學生的學習獲得感;第二課時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加入簡單的二聲部輪唱,能力稍弱的可以在復習掌握歌曲的基礎上為二聲部的學習擊打節奏。
2.滲透更多兒童元素
在本次使用課件的制作中,運用萬彩動畫大師、虎課等動畫課件制作,融入更多可愛的動畫、漫畫形象等兒童喜愛的元素。例如,在學習歌詞環節、練唱歌曲互動環節,將美育與德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滲透。這樣既可以保持學生學習的專注程度,又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3.培養學生持續學習力
通過變化反復歌唱這種音樂學習形式讓學生接受美育,在反復歌唱中學生對美育的體驗進一步加深,在加深的過程中產生興趣,再培養出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認識培養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形成獨立思考的學習意識和學習品質,培養社會責任感及家國情懷。
正如教學環節所述,將美育的體驗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先通過場景展示體會時代,展出圖片和電影《閃閃的紅星》片段中的對白內容,讓學生對本次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初體驗。再通過先提問后觀影的方式,讓學生帶有目的地了解歌曲背景、認識和文化理解。接著根據實際觸碰體驗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現能力和對音樂的獲得感、體驗感。然后再次提出問題,反復加強記憶,讓學生在充分感受歌曲的音樂要素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和獲得感。最后結合時事,將本次課題內容升華,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形成獨立思考和持續學習的能力。
4.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在課堂中教師永遠是引導者和激發者,更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傳承者、傳播者。而教育僅僅有老師是不夠的,因為學習貫穿生活方方面面。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愛國教育需要家庭環境的支持。課后家庭講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讓教育不僅僅止于課堂;與家人一起尋找、歌唱優秀的抗疫歌曲并在班級群分享等,將歌唱的育人功能最大化。做好家校共育,將愛國主義教育深入到每個家庭。
綜上,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了基于歌唱教學實現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的價值,并開始了這一項課題研究工作,在研究的過程中總結出圖話結合、視頻代入、歌曲共鳴、故事遷移、家校共育等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并在運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課例也再次證明相關課題研究的價值、實效性與現實意義。從2019年全國傳唱的《我和我的祖國》到抗疫期間點擊量最多的《祖國不會忘記》,再到眾多文藝工作者、普通老百姓創作抗疫歌曲的傳唱,無不說明一個事實:歌唱是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手段,唱好中國歌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作為教育一線音樂教師,只有思想上有高度、認識上有深度、實踐上有廣度,才能真正用好、用活屬于我們的教育陣地、培育祖國明天的希望。
陳 燕? ?廣東省佛山市容桂小學,廣東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