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潔
摘要:壯族是一個勤勞而充滿智慧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本民族光輝燦爛文化藝術,特別是三聲部民歌,堪稱中國南方民歌一絕,是壯族人民的驕傲。然而,由于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三聲部民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它的傳承與保護成為當下迫切的課題,本文通過把壯族三聲民歌引入課堂教學,探索其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
關鍵詞:壯族三聲部民歌;教育教學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人民善于用歌聲來表現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論是下地種田、上山砍柴、逢年過節、成年男女間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可謂是無事不歌,以歌代言。壯族山歌形式多樣,韻律獨特,曲調豐富優美,語言形象生動,風格多變,藝術特色濃厚。特別是壯族三聲部民歌,她以獨特的演唱形式和藝術魅力,受到廣大壯族人民的熱愛。然而,由于現代社會高速運轉,瞬息萬變,目前民間演唱三聲部民歌已不多見,僅在馬山縣東部地區較流行,傳唱者多為老人,其中巫師、道師居多,青年人一般不會唱,導致壯族三聲部原民歌走到頻臨滅絕的地步,對這些優秀的民間文化的傳承保護成為當代音樂教育尤其是民族音樂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本人多年從事于廣西民族音樂教學工作,如何把壯族原生態民歌引入課堂,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筆者試以壯族三聲部民歌課堂教學進行粗淺的探討。
一、課堂教學設計
1、賞析性三聲部民歌教學
音樂欣賞課是學校音樂課的重要內容和形式,通過音樂欣賞可以陶冶情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完善健全人格品性。因此,在進行壯族三聲部民歌教學之前,首先組織帶領學生通過聲音形象、音樂旋律、圖片視頻等資料欣賞原生態壯族三聲部民歌,讓學生了解壯族三聲部民歌的音樂風格和藝術特征,讓學生建立起壯族三聲部民歌基本的框架,初步獲得感性認識。
2、體驗性三聲部民歌教學
通過賞析三聲部民歌,讓學生對壯族三聲部民歌建立起最基本的認識框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體驗三聲部民歌的教學。
(1)老師示范教學。由三位專業老師用壯語當場演唱壯族三聲部民歌,更為直觀地給學生展演壯族三聲部民歌的魅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三聲部民歌聲部內的相互配合、互相烘托,充分體驗壯族三聲部民歌獨特的藝術風格。
(2)實地體驗教學。壯族三聲部民歌生存的環境及土壤在于民間的廣大勞動人民當中,他們以獨特的方式世代傳唱著壯族三聲部民歌,他們給民歌賦予了靈魂,民間歌手才是民歌的真正主人。老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壯族地區尋找一個有地域特色的、民風民情淳樸、三聲部民歌保存完好的村寨作為采風點,帶領學生進行實地采風,零距離接觸三聲部民歌,讓學生對身邊的民歌有更加直觀的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到三聲部民歌演唱方法。
二、實施課堂教學
經過賞析性和體驗性三聲部民歌的教學,學生有了直觀的感悟后,就可以進入課堂教學的實施階段,也是傳承三聲部民歌最重要的環節。
(1)聲部分組。
根據學生的聲音特點,把全班學生分為三個小組,男女學生搭配合理。聲音高亢明亮的安排在高聲部,聲音渾厚柔和的安排在中、低聲部。按照三聲部民歌聲部要求,三個聲部的人數比例為:1:1:2,聲部之間才能夠相配協調、音色柔和,聽起來音樂形象鮮明、突出,風格統一。這一階段的教學是三聲部民歌教學過程中重點和難點所在,要求專業教師掌控好整個教學過程。
(2)合成教學
這階段的教學是將三個相對獨立的聲部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渾然一體而構成一個完整的音樂形象,是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在合成時遵循“旋律輪廓,節奏形態、調式調性、音樂曲調風格保持一致,體現共同單一的音樂形象”的原則。壯族三聲部民歌的高聲部一般是主旋律,該聲部是由高亢明亮的聲音來擔任演唱,它的旋律性、節奏型、調式調性等比較清晰明了,而中、低聲部是派生聲部,一切的音樂發展走向均服從于高聲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高聲部分別帶合中、低聲部的教學方法。三個聲部在合成時要特別注意節奏型的對比、旋律型的對比、諧和音程和不諧和音程的對比,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使整個音樂渾然一體,體現統一的三聲部民歌的音樂主題。
(3)舞臺實踐
藝術教學與舞臺實踐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除了拓展內在的教學空間外,教學還要依托舞臺實踐空間,對教學成果做最充分的詮釋,讓藝術充滿生命狀態,最終實現教學的延伸功能。同樣,壯族三聲部民歌的藝術魅力和藝術價值也必須通過舞臺實踐來實現。在演出實踐中三個聲部之間得到進一步的磨合,配合更為默契,藝術表現力得到更充分的展示。這一階段是教學成果的提升和升華,如有條件應該更多地組織學生參加區內外的各種演出比賽活動,在演出比賽中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豐富學生的表演經驗,更好地展示壯族三聲部民歌獨特的藝術魅力。
廣西壯族原生態三聲部民歌堪稱中國民歌一絕,作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要傳承、保護、普及和提高。教育教學本身就是傳承和保護,壯族三聲部民歌得以有效地保護和傳承依賴于教育教學,特別是從“娃娃抓起”是最有效的途徑,但民歌進入課堂,必須遵循藝術教育的規律,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內容,才能更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我們祖祖輩輩留下的寶貴遺產,才能使廣西民族音樂藝術這朵美麗之花永開不謝!
參考文獻:
[1]周巍峙《民歌對話》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
[2]盧克剛《民歌概論》廣西藝術學院.
[3]廣西藝術學院《藝術探索》1998年增刊(總31期).
[4]《文學與藝術》延邊人民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