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清 袁唯人
摘要:保證政治秩序有序進行的先決條件就是穩定的社會環境。近幾年來,藏獨,港獨分子活躍,恐怖分子多次制造社會恐慌,挑釁政府和國家。在當下的國家發展模式視域下,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成為了保證四川藏族區域民族團結發展的關鍵。為了維護四川藏區的少數民族社會治安穩定,就要加快社會的發展腳步,將改革成果共享,并且強化基層領導班子的職能。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我國的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本文通過了解克托國家發展理論對“擴散模式”進行分析。并總結出在“擴散模式”下,我國四川藏區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四川藏族;國家認同;民族認同
一、為什么要構建四川藏族少數民族國家認同感
中國是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國家,正因為民族眾多,因此怎樣在民族聚集的基礎上,保證少數民族同胞在認同民族的同時也認同國家這一問題,引發了眾多的學者研究和探討,四川藏區少數民族眾多,近年來,加強民族團結已經成了維護社會穩定的重中之重。為了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增加國家認同感,促進少數民族與各地區和諧。就要對四川藏區少數民族國家認同影響因素及構建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總結出一套良好的措施方案。
二、如何構建四川藏族少數民族國家認同感
目前,中國經濟政治發展迅速,為了追求穩定,必須要重視各個民族之間的關系。然而,近年來藏族暴亂,新疆暴亂事件時有發生,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感成為了當今社會最關注的問題。通過了解國外相關文獻可知道,國外對于民族認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人格發展等方面。在赫克托《內部殖民主義》一書中曾經對國家的發展模式提到這樣一個觀點:“國家發展模式對于發展和處理民族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1】。該書強調工業化發展和社會結構與國家認同感密不可分,為此,我們對四川藏區做了調查,結果發現:四川藏區在解放前的生產力狀況屬于自給自足,他們的生產力和社會結構完整,農牧業發展良好,與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交往非常少,因此保留了獨特的文化傳統和行政管理體系。民族文化在藏區的人們生活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藏區人民緊閉門戶,與其他民族融合更是無從入手。
在四川藏區工業化發展進程中,共經歷了初期起步、中期起伏、后期興起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而初期和中期都是由國家主導的,國家對藏區進行大量投資,因此藏區與其他地區有了密切的接觸,,然后在全國統一開放經濟體系后,藏區工業振興,民族身份逐漸轉為公民身份,國家的認同感得到了初步的建構。
改革開放后,藏區開始了手工業,重工業的新機遇,少數民族與其他各個民族來往密切,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藏區人民開始逐步融入到其他地區。由此可見,共同的經濟基礎和一體化的生產方式能夠為國家認同建構奠定堅實基礎【2】。
工業化發展不僅給少數民族地區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也導致了藏區的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在經濟一體化時代背景下,藏區人民的國家認同感越來越強烈,然而在外界反華勢力的干擾,四川藏區仍然會出現的一些矛盾和沖突,所以在樹立國家認同建構時,一定要穩中求發展,不急于求成。
三、構建四川藏區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的工業現代化路徑模型
通過對四川藏區的少數民族國家認同建構路徑的研究探討,我們將模型構建成為一個以點及面的全方面發展模式、希望可以在四川藏區進行國家認同建構的同時,延伸到西藏,新疆等地區【3】。社會結構與國家認同之間存在這十分緊密的關系,因此,當我們構建國家認同建構路徑時要注意該地的社會結構變遷所導致的后續影響。另外,工業化發展是少數民族普遍關注的問題,隨著經濟的一體化發展,藏區的農牧業發展也開始向工業化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的給四川藏區的人們建立思想意識和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持“政治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原則,引導藏區人們構建國家認同感,自主的將民族身份轉化為國家身份【4】。
四、總結
要想國家發展穩定,經濟政治一體化,就要樹立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感。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各有各的不同文化和傳統。因此,各個民族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發展水平都格外的重視。因此民族差異大,容易被惡意擴大。如果敵對勢力借此機會進行干擾,那么國家將動蕩不安【5】。為了保證各個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在樹立國家認同感的同時,要學會求同存異,在尊重各個民族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引導少數民族發展經濟一體化,通過對經濟的發展,擴大各少數民族直接的聯系。國家成立以來,四川藏族人民在國家的帶領下經濟發展迅速,藏族人們得到了民族認同的同時,也更加的認同國家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幸福感和愛國熱情高漲。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結構的變遷與國家認同的構建密不可分。只有幫助少數民族實現經濟一體化,政治一體化,才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國家認同意識,從而達到社會穩定。本文以四川藏區為例,構建了國家發展模式,為后續延伸到新疆西藏等地提供了更多的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1]喬明珠,李倩.從民族認同走向國家認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析[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35(1):71-74.
[2]緱紅霞,周曉濤.從民族認同走向國家認同的路徑構建研究——以甘南州為例[J].中國發展,2017,17(6):60-67.
[3]李世勇.擴散模式理論視閾下的國家認同建構分析--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工業化進程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14,(1):73-78.
[4]邱實.論當代中國國家認同的構建要素和理論路徑[J].學術論壇,2015,38(12):123-126.
[5]洪曉暢.少數民族青少年的中華民族認同:路徑、制約因素及建議[J].云南社會科學,2019,(1):147-152.
基金項目:
該項目由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社會治安與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資助(項目編號:SCZA19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