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瓦央金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 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這些論述深刻揭示,我們應該采取恰當的方式推動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民族團結進步的互促發展,注重各民族青年學生的教育,培養兩項工作互促發展工作的中堅力量;充分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建設多彩的文化交流平臺;加強高校內部民族文化發展。增強大學生對各民族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獨有信仰,培養青年學生對全國各民族一視同仁的態度。不斷增強各民族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推進各民族團結進步。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建設;民族團結進步;互促發展工作
民族團結進步歷來是我黨的工作重心,它是維系國家統一穩定的關鍵,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只有處理好國內各民族間的關系,才能保證各民族共同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共同奮斗。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文化可以凝聚一個國家的共識和合力,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能夠有效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總和,文化軟實力建設和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二者共同服務于中華民族整體實力和凝聚力的提高。民族文化的特色發展,有利于各民族間同步進步,民族團結與文化軟實力建設二者相輔相成,助力于國家發展與民族進步。
一、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民族團結教育互促發展研究的意義。
(一)文化軟實力的來源
“軟實力”概念最早是在1990年由美國學者約夫·奈(Joseph S.Nye)在其新著《注定領導》(Bound to Lead)中首次提出,意在批判盛行一時的美國衰敗論,同時總結美國在冷戰中取得勝利的經驗。奈的軟實力理論將一國的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大類,指出軟實力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愿的能力”,[1]在當今時代國際競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內學者在批判的基礎上接受了軟實力理論,并且創造性提出了“文化軟實力”概念,用以突出文化在軟實力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賦予軟實力以中國特色。[2]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是一個重要指標。教育文化軟實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石,提升文化軟實力,是增強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保障。
(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價值意義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及社會新態勢也是高校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必然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我們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 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形象地說,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民族團結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如何針對青年大學生有效實施民族團結教育是我們需要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三)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民族團結教育互促發展研究的意義
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建設,二者在內容和功能上存在互補性。文化軟實力建設,涵蓋了文化服務、文化傳播和弘揚、文化教育體系的健全和創新,旨在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建立中國獨有的精神家園。高校的文化軟實力,往往是無形的因素。主要有: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思想、規章制度和學校的社會形象等無形的因素。現今,學校軟實力的核心是文化軟實力。高校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與傳承,各項決策措施的出臺與執行,也都離不開校園文化的浸潤與影響。文化軟實力,就是校園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內容包括民族經濟科教、文化建設,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開發,同時涉及各民族人民整體素質提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平衡發展、各民族人民群眾利益保障等。這兩者在具體工作的落實上,有很高的重合度。在功能上,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做得好,可以構建穩固的文化教育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創設更加豐富的文化藝術平臺,還可以有力的抵制不良文化思想對本國文化的滲透侵蝕。尤其是在民族高校,文化建設融入團結民族促進和諧的活動中來,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對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家園建設都助力良多; 增強民族團結進步的工作做得好,也會給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兩項工作的互促發展,可以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對國家的認同感。可以讓大學生了解每個少數民族的歷史和傳統以及對國家的貢獻,懂得多元一體的“多元” 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化和多傳統;“一體”是同一國家、同一制度、 同一理想、同一目標和同一任務。通過高校文化軟實力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培育大學生開放、包容、多元和理性的文化態度和文化視角,理性地對待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碰撞,明白不同民族和文化間的溝通和交流過程,是取長補短、雙向認同的過程,不僅要承認自己是這個群體的人,還要在這個群體中接納其他人,成為互相離不開的群體。二者相互聯系,彼此促進,共同發展。
二、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民族團結教育互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民族團結教育互促發展是一項科學化、實踐化和系統化工作,也是一項包含思想、情感、行為在內的全方位、立體化工程,更是一項容納主體、內容、方式及載體的系統,各個組成部分協調發展、相互配合,才能使教育整體優化。目前,互促發展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
(一)互促發展過程中教育主體的認識和理解不夠。
大學教師是教育中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思想深度、專業水平和人格魅力等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開展的效果。在思想上,部分教育主體缺乏對民族團結教育的深刻認識。“親其師,信其道”使教師成為學生與知識學習的紐帶和橋梁。民族團結教育理念植根于民族院校與非民族院校、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和漢族。目前,有些教師認為民族間已呈現出團結的一片大好形勢,不需要也沒必要再講民族團結教育,缺乏對民族團結教育長期化和持久化的深刻認識。在實踐上,教育主體之間缺乏一定的協調性。忽視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及其外延建設,有些高校一味追求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綜合人文素養提升,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與文化軟實力建設需要多方力量協調推進。目前,專業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三方缺乏一定協調性,班主任或輔導員多以學生日常管理為主,缺乏民族團結理念的具體實踐。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民族團結教育僅依靠專職教師理論知識傳授遠遠不夠,需要專職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全方位、全過程和全領域對大學生進行教育。
(二)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與差異性。
高校教育的主要對象是青年學生,而2000年后出生的大學生已然成為學校的主流,互聯網應用深刻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舉止,其獲取信息來源多元化、內容豐富化。目前,文化軟實力建設,如校園文化建設,制度建設等,以及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多以停留在傳統教材的理論、政策宣講上,存在相對抽象、空洞、沉悶等問題,缺乏教育客體針對性。
不同的民族,由于受各自的歷史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各自都有著自己特有的心態、情感、審美意識和思維方式。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各少數民族同胞都具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如藏族的鍋莊,彝族的火把節,苗族的木葉,各個民族的祭祀傳統,音樂舞蹈等,都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同時,各地區、各民族及各院校都有自身的發展特色,經濟、文化和語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此,民族團結教育內容應與特定地域、學校特色相結合。通過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 不斷增強各民族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推進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三)教育形式相對單一。
教育載體和方式是傳播教育內容的途徑和媒介。載體和方式的選擇直接影響民族團結教育開展的質量與效果,學校作為文化軟實力建設和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場所,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渠道,兼顧課外活動、校園建設及校外實踐等平臺和載體。目前,課堂上多以說教式、漫灌式、填鴨式等教學模式,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民族理論課產生膩煩、應付等情緒部分。高校的文藝體育類活動常以節日慶典為依托,多以場面宏大,注重感官體驗,缺乏對民族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 知識競賽類活動過于強調評比等形式,忽略民族團結理念和風細雨、內化于心的過程; 在校外實踐活動方面,存在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實踐經費不足等問題。同時也缺乏對本地區革命遺址遺跡、民俗文化等資源挖掘、學習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的效果。
三、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民族團結教育互促發展,共同推進
(一)傳承與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民族進步
正如我國著名的音樂理論家樊祖蔭先生所說:“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斗爭,在開拓疆土、發展經濟、共同創造祖國歷史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維麗多彩的文化藝術。”[3]文化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和動力,民族的繁榮離不開文化的繁榮。
1.合理運用當地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
不同地區的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強弱之分。在一些傳統文化保護強勢的地方,本民族傳統文化與傳統音樂仍然占據人民群眾生活的主要舞臺。也是普通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如婚喪嫁娶,如祭祀祭奠,如佛教文化,如送親送賓,每當這些傳統行式上演,本地區人民就會以載歌載物的方式,用本民族的文化和本民族的語言進行表演,因為外來文化與外來語言無法與該表現的習俗所融洽。這些活動給了傳統文化一個存活的土壤,一個傳播的平臺,一個發展創新宣傳的方式,高校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更加深刻直接地沁入了民族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多次進行這種文化熏陶之中,本民族的學生會對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進行思考進行保留,進行取舍,甚至進行創新。由此文化的傳統與文化的脈絡予以傳承,保留下來。
2.合理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
各地都有豐富且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如歷史博物館,革命遺址遺跡等當地的紅色,生態、資源和環境等綠色資源,以及逐漸被當地政府重視和旅游者熱衷的民俗文化節等,都為學校的學生提供了線下感受實踐當地民族文化資源的平臺,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教育過程中的實踐性和趣味性。
(二)創新教育方式,加強民族理論政策的普及教育
1.建立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網絡思政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無論是民族院校還是其他高等院校突破當前發展困境,相應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是基石。
2.拓寬網絡思政教育平臺
民族院校網絡思政教育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構建的平臺是在眾多的網絡信息傳播媒介中,如微信公眾平臺、微博早已廣泛使用,但任然屬于構筑網絡思政平臺重要途徑。除此之外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要積極搭建各類型的網絡思想平臺。運用受到各民族大學生追捧的媒介,例如短視頻、抖音、直播等,在學生群體中提升威信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不斷增強和樹立“三個意識”,即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刻而精準地抓住了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的根本。加強法制和民族政策的宣傳,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獲得感,大力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 學校、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不僅重視專業技能培養,還要將民族團結教育和文化軟實力建設潛移默化深入到大學生的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等全方位、全過程中。(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民族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負其責,從人力、物力和財力保障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協調有效的實施。(2)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學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優化實施需要各部門在日常文化服務、文化傳播和弘揚、文化教育體系中注入民族團結的思想意識和理念,使其體系更加健全和創新。(3)實現班主任、輔導員和教師的三方合力。班主任、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直接接觸者和管理者,與專職教師形成三方合力,協調配合,將民族團結教育的內涵和實質不折不扣地落實到理論學習、日常生活及學生管理等方面,使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深入、具體和感性。
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民族團結教育是一項專業化和整體化工程,我們應注重各民族青年學生的教育,培養兩項工作互促發展工作的中堅力量;充分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建設多彩的文化交流平臺;加強高校內部民族文化發展。增強大學生對各民族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獨有信仰,培養青年學生對全國各民族一視同仁的態度。不斷增強各民族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推進各民族團結進步。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吳曉輝,錢程譯[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11.
[2]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論綱[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60.
[3]樊祖蔭.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J]北京,中國音樂(季刊),2004(04),11-14)
[4]楊文炯.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J].中國民族,2015,(03).
[5]武翠英.在相互尊重中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4-12-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