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豐
摘要:隨著各國經濟和金融的發展與進步,許多學者對經濟發展與金融的關系進行大量深入的研究,發現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關系,金融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但是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理論卻各自不同,本文通過梳理金融和經濟發展的進展歷程,對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及作用于經濟發展的不同理論進行綜述。
關鍵詞:金融發展;經濟增長;金融服務;金融工具;金融機構
一、前言
金融與經濟發展很早以前就受到大量學者的關注和研究,發現凡是經濟取得較快發展的國家,金融體系也得到迅速發展;凡是經濟發展滯后的國家,金融體系也比較落后。由此可知,金融管理體制和經濟體制息息相關,凡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金融體制也以市場化、自由化和間接調控為基本特征,顯示出較充足的活力,由于認識到了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的互動關系,各國開始關心金融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并對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金融體制也進行了改革。20世紀80年代后,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金融現代化的熱潮,使金融改革、創新和發展問題幾乎成為各國經濟發展問題的替代,而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最主要的體現在它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由于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和先決條件,因此,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是通過推動經濟增長表現出來,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二、金融發展
金融發展是隨著發展經濟經濟學的產生而產生的,不同的歷史階段受到不同金融環境的影響,產生了不同的金融發展理論。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約翰.G.格利和愛德華.S.肖認為,金融發展主要是指各類金融資產的增多及各種金融機構的建立,表現為各種非貨幣金融資產和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的大量出現和發展。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1]認為,金融發展就是指金融結構的變化,而金融結構就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總和。它包括各種金融工具、金融機構的性質、經營方式及其規模的變化,各種金融中介的分支結構情況及其活動的集中程度,金融工具總額及其占經濟總量的不同比重等等,其中,最能綜合反應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為金融相關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其定義為: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同期國民生產總值(GNP)之比。70年代,熊皮特(Schumpeter)創新理論認為,金融發展更多地在于結構和效率的變化,而不僅僅是金融總量的增長,它是一種創新的組合。羅納德.麥金農(Ronald Mckinnon)和愛德華.肖通過研究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提出金融深化模型,認為金融發展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主張實行金融自由化,不應對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過分干預,主張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控制,并有效地抑制通貨膨脹,使金融和經濟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90年代,黑爾曼等人(Hellmann et al)提出了金融約束論,認為金融抑制是金融發展的對立面,可視作是金融發展的起點,政府可通過一系列金融政策在民間部門創造租金機會,以達到既防止金融壓抑的危害又能促使銀行主動規避風險的目的。
三、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
(一)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經濟的發展是金融發展的前期和基礎,而金融的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手段。兩者關系主要體現為:首先,金融發展促進了儲蓄和投資的增長,而經濟增長的關鍵點是資金積累,即不斷的把國民收入的一部分再投入社會再生產的過程,其發展資金的積累,至少包括兩個環節:一個是儲蓄環節,即經濟主體將其收入的一部分不用作現期消費,而形成節約的資金;另一個是投資環節,即把儲蓄資金投入到生產過程中。把兩個環節連在一起,實現了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資金積累形式,金融發展一方面把儲蓄和投資進行了獨立的分工,將儲蓄在各種投資機會集中進行有效分配,提高全社會的投資水平;另一方面促進儲蓄率的上升,把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用于投資,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2]。其次,金融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了資金的合理流動,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了長期投資的流動性風險。投資期限長,導致長期占用資金的流動性風險程度也隨著提高,儲蓄所帶來的資本積累很難用于長期投資,而金融發展所帶來的金融創新可以使各種投資進行組合,有效降低和分散流動性風險的能力,為儲蓄提供擔保,從而使更多資金流向投資周期長的項目,促進資金融通,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
(二)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理論
1、關于金融發展作用于經濟發展的理論,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影響較大的有金融結構論、金融功能論和金融法權論[3]:
(1)金融結構論是由戈徳史密斯提出,強調了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起到積極主動作用,首先,由于金融工具的出現和金融機構的成立擴大了金融資產的范圍,而金融結構越發達,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提供的選擇機會就越多,人們從事金融活動的欲望就越強烈,儲蓄總量的增加速度就越快。在一定的資金總量下,金融活動越活躍,資金的使用效率就越高,因此,金融越發達,金融活動對經濟的滲透力越強,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就越快。其次,他將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作比較,給出了金融相關率的公式,得出了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的結論,認為金融發展過程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律,世界各國的金融發展都是通過金融結構由簡單向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的方向發展。
(2)金融服務論是由利維(Levine)提出,認為金融體系在促進經濟增長中具有重要作用。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作為金融體系的不同組成部分,是來自于解決市場摩擦或降低信息費用和交易費用的要求,兩者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服務,彼此是不對立的,而是互補的。金融體系為經濟提供服務進而促成整個經濟的發展,是通過金融工具的創造、金融機構的增加、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公司治理的改進等一系列構成金融發展內容的活動進行的,因此,無論是銀行體系還是金融市場體系,他們提供金融服務的各種形式、內容及其功能都是金融發展作用于經濟發展的具體體現。
(3)金融法權論是由經濟學家LLSV提出,他們從法律體系角度研究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由于不同國家法律的體系在投資者和債權人權益方面保護程度不同,直接影響到企業融資、公司治理、償債及其他措施,進而影響到長期經濟增長,因此,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有助于提高由法律體制決定的金融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進而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及經濟發展。
(二)金融發展作用于經濟發展的具體體現。
1、金融工具作用經濟發展。金融工具從能給持有者帶來收益的角度來講,它是一種資產,從反應信用關系的角度來講,是債權債務的關系的載體,從其被用于籌措資本、調節經濟的角度來講,是一種經濟杠桿。金融工具之所以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是因為:(1)可作為交易手段和支付手段,構成了社會總需求的內容;(2)為發行者籌措資本,擴大經營;(3)為投資者提供獲利的機會,從而刺激投資需求。
2、金融機構作用于經濟發展。金融機構具有信譽可靠、中介功能強、專業化水平高、可以創造信用、社會聯系面廣、滲透力強等特點,它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充當信用中介,溝通儲蓄者和投資者的聯系,提高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提高社會資金積累的水平;(2)創造和供給貨幣,為經濟體系提供貨幣和資金資源;(3)辦理支付清算,便利交易及各種貨幣收付活動;(4)提供政府所需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
3、金融市場作用于經濟發展。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是通過金融商品的交易實現資金融通,而資金融通是促進儲蓄向投資轉換,促進資本的集中,加速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金融市場創造了能夠滿足投資者和籌資者投融資要求的金融工具、交易機制、技術和制度,從而極大的提高了經濟主體投融資需求的滿足程度和便利程度,提高了社會資金流通和使用的效率,加速和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市場的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具有優化配置資金資源的效應,有助于改善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和升級,從而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4]。
四、小結
本文綜述了關于最近幾年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成果,兩者之間除了相互促進作用之外,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還存在負面影響,例如金融自由化會導致潛在滯漲,金融機構數量和規模的擴展、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的發展數量導致金融發展的高成本和效率的降低,因此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理論還應當進一步完善,并將理論和實證相結合,形成良性循環,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戈德史密斯著. 周朔等譯. 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 . 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32-42.
[2]許文彬.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文獻回顧(1993-2006)[J].當代財經,2008,12:123-128,135.
[3]劉瀾飚等著.經濟學基礎[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11:400-402.
[4]韓廷春著.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理論、實證與政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9:44-48,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