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晴 黃雨荷 劉曉佩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給傳統審計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機遇與挑戰并存,推動了審計模式的轉型。面對挑戰,探索機遇,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審計模式和審計手段。本文分析了信息技術時代網絡審計的發展,思考了網絡審計未來的發展趨勢,探討了改進網絡審計的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審計;機遇;挑戰;影響;變革
一、互聯網大環境下云會計對于審計運作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新模式的出現,從動因的角度分析云會計環境在審計服務、審計信息、審計模式、審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將更加有意義。
在“互聯網+審計”模式下,企業財務數據不再是審計所需的唯一信息,審計所需的數據擴展到各類日常生產經營企業,甚至是企業的同類數據。通過云計算平臺,可以對信息數據相關行業的企業進行分析和整合。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比較,可以從多個方面對數據信息庫和數據處理技術進行改造,最終轉化為審計信息,從而完成審計信息價值的創造過程。虛擬化是云會計引入后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最大特點,為進一步完善云審計業務流程創造了有利條件。具體來說,審計方案的設計、維護和升級之前都是由審計機構單獨承擔,全部委托給專業云提供商,有利于審計軟件的兼容性。
二、“互聯網+”審計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網絡審計理論研究不足
目前,我國網絡審計重視的是實踐而非理論,對網絡審計的研究并不多,而“實踐導向”只體現在一些機構利用網絡開展一些審計實踐。網絡審計的理論研究受到國家現行相關制度和政策的限制,主要強調監管的重要性,忽視了其他更為有利的服務功能。
2.網絡審計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互聯網迅猛發展,以其獨特的虛擬性、通用性和實時性,改變了傳統的審計方法和手段。這些變化雖然促進了審計效率的提高,但也使審計工作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在當今計算機信息技術環境下,原先為傳統審計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已不適用于網絡審計。網絡審計公眾雖然可以接受公眾的監督網絡理念,但目前國家和主管部門還沒有相關的標準體系來彌補現有審計規則網絡的缺陷,互聯網上沒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制裁的審計師或事件。
三、“互聯網+”審計人才的要求
目前,影響審計數據分析的因素主要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部分。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被審計單位數據信息不完整、被審計單位業務系統相關性差。主要的內在因素是對數據分析的認識不足和數據分析能力差。審計人員應具有豐富的信息建設經驗,能夠通過訪談、檢查、觀察和分析了解客戶復雜信息環境下的業務模式,找出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驗證客戶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從而降低審計風險。
被審計單位數據信息不真實、不完整,部分重要關鍵信息缺失或不準確。例如,部分商業銀行管理信息系統記錄的貸款人聯系方式與紙質貸款合同信息不一致。顯然,在信息輸入時,是當前的房屋信息;房地產抵押貸款不根據實際情況輸入抵押房地產信息,不隨意輸入房地產信息或房地產信息。[1]
四、“互聯網+”推動審計變革
1.“互聯網+”促進了審計標準的發展
“互聯網+”已經到來,但現行審計準則并沒有在新的審計環境下重構新的審計程序。例如,在貨幣資金內部控制測試中,審計人員在獲取被審計單位的明細報表后,可以準確確認銀行賬戶的余額和金額,并可以訪問被審計單位的網上銀行。但是,按照現行的審計準則,企業的每個銀行賬戶都需要核實,這增加了成本,效率低下。
2.“互聯網+”重塑審計管理模式
“互聯網+”龐大的數據資源、豐富的數據處理技術和生態過程管理對審計主體、審計對象、審計程序、審計方法乃至審計周期都有重大影響。例如,通過“互聯網+”提供的大量數據,以及數據模型和分析模型,建立在這些數據上,可以提供清晰的結果并比較不同的數據系統,并為預審計階段提供更準確的數據分析和定位問題的審計項目,從而大大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同時,審計項目的現場階段主要是核實和補充證據階段。[2]
3.“互聯網+”促進了審計技術的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企業信息數據得以深入處理。然而,審計技術不是簡單的觀察和計算,EXCEL功能操作甚至SQL數據庫都可能無法滿足數據分析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建立企業生產數據庫審計大數據平臺接口,對企業數據挖掘進行深入分析,并建立風險管理審計管理平臺審計單位匯總分析;利用風險檢測工具實現在線風險預警,定期開展風險掃描,準確捕捉管理漏洞,建立風險縱向模型數據庫,準確顯示和預測被審計單位的風險暴露。[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有必要對當前“大數據”時代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將其與審計結合起來。通過構建“互聯網+”審計云,可以實現審計工作的實時執行,并將相關的審計數據和跨時區相關數據整合成一個整體,從而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互聯網+”、大數據對當今審計的影響,以及會計師事務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只有積極創新經營模式,與時俱進,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彭博.淺析“互聯網+”對審計人員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市場周刊·理論版,2019(77):0007-0011.
[2]張楊,馬春英,李志超.我國“互聯網+”審計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11):205-206.
[3]馬砅(四川電信公司審計部,四川成都610015).“互聯網+”審計之我見[J].全國流通經濟,2018,(34):134-135.
作者簡介:
王宇晴(1998-),女,漢,河南省焦作市,本科,研究方向:審計學。
黃雨荷(1999-),女,漢,湖北省棗陽市,本科,研究方向:審計學。
劉曉佩(1997-),女,漢,四川省德陽市,本科,研究方向:審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