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
摘要:非遺傳承一直是學界熱點關注的問題之一,傳承人作為非遺文化活態傳承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一群體背后的多重身份對非遺文化傳承產生了不同的動力。本文以石柱土家族“啰兒調”的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劉永斌為個案,挖掘其在傳承“啰兒調”時三種身份的體現,并探析以其為代表的非遺傳承人傳承非遺文化的動力所在。
關鍵詞:非遺文化;傳承人;劉永斌;身份
“身份”一詞在我國漢語的定義中是指“人的出生、地位或資格”,從其定義中可看出何為“身份”?似乎是個人在社會背景下肩負的社會屬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狀態中,每個人所存在的社會屬性也會不斷變化,不同的語境對個人身份的塑造也大不相同,筆者以劉永斌“農民”、“民間藝人”和“傳承人”三重身份進行剖析并尋求其在多重身份背后傳承非遺文化的動力。
一、劉永斌傳承非遺文化中三重身份的體現
(一)“農民”身份。劉永斌自幼出生于農民家庭,其出生環境決定了其“農民”身份,“農民”身份貫穿了劉永斌的一生,成為了他“啰兒調”人生歷程中的底色。而“啰兒調”的產生來源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從歌詞文本的記載中可看到曲目內容均以口語化、生活化的語言構成,劉永斌作為“啰兒調”產生至傳承的親身經歷者,自幼在山間、田間這樣的成長環境中耳濡目染,在年少時已擔起家庭重任,擁有最真實、最感觸的傳承和創作的生活背景,對土家民間音樂的傳承有了一定傾向力的心態轉變,逐步由“局外人”轉向“局內人”,從內部開始對民間音樂產生興趣,其“農民”這一身份背景對非遺文化最原始的保護與傳承奠定了扎實的根基。
(二)“民間藝人”身份。關于“民間藝人”這一身份的界定,從社會學研究的視角來看,這一身份的出現源自社會層面影響下對民藝人的外在認同,長此以往民藝人本身從外在對這一身份的認同及民間藝術活動演繹中尋求到自我認同。同時該身份的構建不僅有社會外在因素的影響,最重要的需依附于民間藝術本體之上。劉永斌在擁有“農民”身份底色的基礎上,以得天獨道的記憶力與藝術天賦,在當地逐步唱出了社會群體對其“民間藝人”身份的給予及界定。除了外界對其的認可使其身份逐漸發生了轉變,“啰兒調”本體的存在對劉永斌身份的構建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非遺傳承人”身份。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政府最重要的一項文化舉措,對非遺文化挖掘與保護的同時,“民間藝人”這一身份隨之也被官方界定。在文化語境的變遷下劉永斌從“民間藝人”身份轉變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該身份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政府的認證,專業學者對其傳承的“啰兒調”更高層次的藝術肯定,其社會地位逐步提高,在筆者與劉永斌交談時,他提到在非遺傳承人身份確立后,自我意識中無形的產生了對“啰兒調”傳承更深的責任與使命感,同時個人生活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一身份與其初次以“民間藝人”的身份參加一些小演出機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三重身份背后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動力
(一)多重身份的自我定位與認同。在筆者與劉永斌的訪談中,他曾提及在一次演出上得到了現場專業評審及觀眾的對其傳承弘揚非遺文化的高度認可,他這樣說到:“做傳承人幾十余年,從開始愛好唱民歌,到后來能有這樣一個身份傳承我們土家族的文化,我很知足,既然有這個身份、使命在,只要我身體還硬朗,我必須要把它做好傳承下去。”從其口述中可看出,其對“自我”身份定位的明確,對于“自我身份認同”也是一個主動的狀態,在自我認同的同時,與外界互動關系中產生了感知。在每一次“啰兒調”的演出、教學中都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反思性,可以看出他對自身身份認同建立在非遺文化傳承的認可之上,更加明確了“自我定位與認同”是其在傳承中不斷突破創新的動力之一。
(二)精神與物質的支持。筆者認為是在“他人”感知“傳承人”傳承文化的空間中,對其的贊許和所收獲的榮譽與權利,在傳承中“傳承人”所獲得的精神和物質上的滿足感。無論在大小演出中,對其傳承的文化給予莫大支持的則是社會群體中“他者”的認可,特別是專業文化藝術工作者對其傳承的贊譽,是對其技能、精神、情感上的支持與認可,這對劉永斌來說是“他者”對其身份的認同,體現了其人生價值所在,給予了他更堅定的文化自信,并且在諸多演出中,都有經濟收益,對其基礎生活也有一定保障。
(三)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感的擔負。土家族“啰兒調”傳承是劉永斌的立足點,從多年對民歌的喜愛與演唱,得到廣泛社會群體的接受并由社會群體為他構建出“民間藝人”這一身份,該身份的認同使他的心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進而在“非遺傳承人”身份確立,從社會行為上來看,劉永斌多次參加縣政府關于石柱土家族“啰兒調”非遺文化傳承及傳承人相關會議,并不斷以非遺傳承人身份在眾多場合表演“啰兒調”,并把握機會向社會群體闡述非遺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的重要意義。同時以教師的身份階段性的前往石柱楓木小學傳承教學工作,以“非遺傳承人”的身份在校內進行“啰兒調”課堂教學、藝術節展演及開展非遺文化傳承的相關講座活動,劉永斌始終將非遺傳承為己任,將非遺保護傳承的教育工作與自身技能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民間文化傳承工作。
三、小結
本文以劉永斌個人三重身份為個案,挖掘了其從農民身份逐步轉化為民間藝人至非遺傳承人,通過分析足見傳承人的身份問題對傳統文化影響有直接深層的聯系,同時認為對傳承人群體多重身份的構建與認同,是非遺文化得以順利傳承的重要因素之一。非遺文化的進一步傳承,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傳承人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社會群體對傳承人及非遺文化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覃光廣等主編. 文化學辭典[M].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8.
[2]陶家俊. 身份認同導論[J].外國文學,2004.
[3]何佳. 人類學視角下民間藝人身份認同探析[J].貴州大學學報,2019.
[4]許文濤. 重慶石柱啰兒調傳承人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