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打斷了2020年春節應有的熱鬧與繁榮。疫情初期,公共表現出的自我防護意識和防護態度層次不齊,這不僅僅給疫情初期的防控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更重要的是暴露出潛伏在社會深層的公眾安全文化的危機。因此,加強公共衛生教育、共同維護世界公共衛生安全,既重要又必要。
一、公共衛生教育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一環
中國突然遭遇這樣大范圍的疫情比較罕見,公眾對這種突發變故的應對能力較差,如果沒有及時正確的認識、引導和干預,對公共身心健康產生的危害可能會遠遠高于病毒本身,對整個社會生活的影響也可能會遠遠超出疫情本身所帶來的損失。每一次的事故和災難,都應該成為一次公共應急處理和避險知識的普及課。此次疫情,讓我們更深刻地意識到,加強中國的公共衛生教育和公共安全意識培養迫在眉睫。
公共衛生教育是預防疾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維護公眾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健康壽命的“大健康、大衛生”事業;是落實“預防為主”和“融健康于萬策”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的重要支撐;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基石;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證;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置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使命責任。
我國的公共衛生教育需要加強完善,主要表現為:首先,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缺乏統籌兼顧和系統考慮,缺少系統化和規范化的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其次,公共衛生教育層級不清,教育教學區分度不明。公共衛生本科教育、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的碩士教育以及科學學位的博士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教學實踐內容上都沒有嚴格的區分度,出現了各層級教育趨同的現象。最后,全國公共衛生教育發展嚴重不均衡。東中西部差距大,忽視了各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衛生服務需求,從而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無論是從公共衛生教育的體系看,還是從公共衛生專業教育的層次看,目前我國的公共衛生教育都無法滿足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和人民群眾對疾病防治、健康保護和促進、美好生活的需求。
公共衛生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在學中干、在干中學”。通過有組織的實踐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我國衛生國情和公共衛生現狀的認識與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公共衛生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而我國公共衛生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缺乏穩定、高質量、標準化的教學實踐基地;缺乏穩定、充足的實踐教學經費和相關資源保障;缺少高質量、實踐性強和有說服力的案例教材。由于歷史原因和缺少政策支持,現階段我國多數公共衛生學院在培養方案、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踐教學雙師培養、學生實習安排等不同環節,普遍存在著對公共衛生實踐教學不重視,大多流于形式,沒能發揮鍛煉和提升學生現場實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作用,公共衛生教學實踐環節亟待加強。
另外,我國的公共衛生教育界對現代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的學習和應用十分欠缺,仍然沿襲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授課為中心、以實驗室驗證性實驗為中心、以理論考試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雖然,也有院校開展了公共衛生教育教學改革,但仍以公共衛生專業的師資為主力,多數只關注與本學科相關的前沿知識和新興技術的教學改善,少有涉足交叉學科,更未在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上下功夫。公共衛生管理具有極強的專業性,但卻又遠遠超出單純的醫學范疇,除了醫療和科研系統外,其廣泛連接公共管理、應急保障、文化教育、體育運動、輿論宣傳、街道社區、環衛城建等若干個社會治理分支系統。
總之,公共衛生教育教學改革任重道遠。為此,從維護全民健康和國家公共安全的戰略高度以及國家富強、民族昌盛的長遠的發展角度考慮,把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人才培養納入國民健康發展規劃、國家人才發展規劃、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國家科技發展規劃乃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勢在必行。實行政府主導,政府主管部門指導,各高校、科研院所組織實施的方式。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包括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數量、質量和結構,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建設,經費投入政策和保障機制,東中西部公共衛生專門人才培養的均衡性發展,以及人才的科學評估機制等,形成國家系統、整合的一體化人才培養建設體系。堅持人民對健康的需求就是衛生服務的使命原則,在國家、省(市)或政府主管部門的學科發展、平臺建設、重點實驗室(實踐基地)建設、人才支持計劃、學科或專業建設工程和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及學科政策性傾斜并形成常規保障性機制。2016年中央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了我國新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綜上,公共衛生專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它不僅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石,也是“全民健康”的第一要務。公共衛生水平的高低不僅是反映國家或地區衛生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也關系到國民健康水平、國家公共安全、社會和諧穩定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公共衛生教育和人才培養定位在事關國家建設、發展與安全中的全局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應該是恰當的,將公共衛生專業從歷史上的“行業性、小學科”特征改為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學科、大專業”符合現代公共衛生的時代特征。各級教育部門應聯合衛生健康部門、普法部門,持續開展公共衛生安全與傳染病防控等知識,及早幫助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衛生觀念和行為規范意識,對提高我國公共衛生安全的群眾認知基礎及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將為我國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提高強有力的肥沃土壤。
二、總結國內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經驗
今天的世界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類是安危與共、守望相助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層出不窮、傳導聯動的全球風險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在這些風險挑戰中,重大傳染性疾病對人類的威脅不可低估。有效應對全球重大傳染性疾病是一項復雜艱巨的任務,惟有加強團結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千百年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與傳染性疾病的較量和斗爭。歷史上,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家間交往的限制,人類在應對疫病方面曾長期無法有效開展國際合作,付出過慘痛代價。面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擴散蔓延、盡快贏得疫情防控勝利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標,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是全世界的共同責任。
近年來,突發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03年與2004年間爆發的SARS、口蹄疫、“禽流感”,以及2009年甲型H1N1等病毒在全球范圍內肆虐傳播。這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人類健康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也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構成了巨大威脅。2020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國際衛生條例(2005)》所規定的“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呼吁國際社會采取措施及時應對。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的第六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當前,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已經成為全球性的課題,各國政府都極其重視。在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和應對模式值得參考借鑒。
1.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機構
危機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危險性大和危害范圍大等特點,危害的范圍大,涉及面廣,僅僅依靠一個政府部門或一級政府是不能有效控制與處理。從橫向來看,危機管理工作涉及到絕大多數的政府部門;從縱向來看,上下級政府系統必須協同管理。為了更好地協調各級政府和部門,政府應該在常設危機管理機構中強化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協調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共同應對,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群體的力量來高效、協同的應對危機。
美國形成了以衛生部為主體、其他聯邦部門為輔的危機應對網絡協作系統,以“聯邦—州—地方”三級公共衛生部門為基本架構的管理運行模式,即CDC(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HRSA(衛生資源和服務部)—MMRS(城市醫療應對系統)。英國應對衛生事件的管理層級設置為兩個:一是中央層面(戰略層級),二是地方層面(執行層級)。戰略層級(衛生部及其管理的“突發事件計劃協作機構”)主要負責衛生政策的制定與終結、疫情的研究和判斷、信息系統的構建和傳達、應急協調和協作。在執行層級上,英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由國民健康服務系統 NHS 及其委托機構實施(衛生局、醫院、緊急救護、基本社區醫療)。
日本的公共衛生管理與服務體系基本上由三級政府、二大系統通過縱向行業系統管理和分地區管理形成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網絡。這一系統同時被納入整個國家危機管理體系。與歐美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相比,日本應急管理體系的特點在于:應急管理法律體系健全完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科學嚴密;公眾防災避災意識強,自救互救能力高應急保障有力;應急這類突發事件保障有力。日本改變了傳統上以防災部門和衛生部門為主的分立管理方式,而以內閣府為中樞,采取了集中應對的一元化管理體制。
可見,各國在設立的常設危機管理機構中特別注重建立多部門、多領域和多層次協作的工作機制。
2.建立以“預防為主”的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體系
發把“預防為主”放到首要位置,通過疾病監測反饋系統、城市疾控癥狀預警系統等制定衛生預案和應急規劃,采集相關信息進行數據模擬和分析,一旦疫情發生,可以按照預設防控措施和方案進行隔離,至上而下形式良好的應急響應體系,及時遏制危機事態的蔓延和發展,把危害和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突發事件復雜性和頻發性越加明顯,需要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體系的不斷升級,更需要“預防為主”觀念的深入人心。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韓國側重于法制建設。韓國《傳染病預防法》將傳染病分為五類:傳播速度快、危害性高的流行性傳染病,比如霍亂、痢疾等,被劃歸為第一類傳染病;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進行預防的是第二類傳染病,比如百日咳、破傷風等;可能間歇發作、需要持續防范的傳染病,比如結核、性病,被稱為第三類傳染病;第四類傳染病是指新發現的、或者從國外傳入的傳染病,比如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第五類傳染病是韓國保健福祉部根據某段時間韓國傳染病的傳染狀況從上述一至四類傳染病中特別指定的疾病。危機應對運作管理計劃和預案的制定大大提高政府應對危機事的能力和效率,隨著危機事件的頻度和復雜性越來越高,計劃和預案也必需不斷更新與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危機的響應以初級保健聯合體為核心,這實際上是以社區為中心、自下而上的快速響應體系。
3.世界需要中國抗疫經驗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作出的巨大努力,對有效抗擊疫情意義重大。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說,中國人民“正在為全人類作貢獻”。這種責任擔當再一次向世界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了中國秉持公利大義的天下情懷。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黨和政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堅決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及時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為疫情防控工作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中國的抗疫實踐表明,中國黨和政府采取的防控和救治舉措是行之有效的,得到世界衛生組織和大多數國家政黨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各國政黨領導人普遍認為,中國強有力的舉措不僅是在保護中國人民,也是在保護世界人民,為全球疫情防控贏得了時間、積累了經驗,作出了重要貢獻。
衛生應急全程管理的科學化和高效化,權威化的指揮調度體系、科學化的預警監測體系、效能化的應急處理機制、及時公開的信息傳播機制、充足的經費物資保障體系以及專業性的醫療救助體系都是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典型特征,重視法制約束,強調全民參與和媒體介入,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都是在衛生應急全程管理中實施的具體化措施和寶貴經驗。
當前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任務仍然繁重。我們要慎終如始,不麻痹、不厭戰、不松勁,既當記錄員,又當戰斗員,發揮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統籌做好醫療救治、社區防控、復工復產、返崗返鄉等宣傳,總結推廣中國抗疫經驗和方法,提振信心、凝聚共識,為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