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摘要:阿爾都塞在《哲學與科學家的自發哲學》中探討了科學家的自發哲學,文藝理論研究者也同樣受到自發哲學的影響。“日常生活審美化”所引發的論爭實際是文藝理論危機的表征形式。審美“泛化”論者支持并維護“日常生活審美”,提倡城市文化和商品文化為主導的文化格局,卻忽略甚至拋棄了社會底層處于無名狀態的沉默的大多數。審美“異化”論者看似合理,實則忽視中國復雜的文化社會結構,拒絕從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部分的日常審美經驗中汲取營養,結論過于簡單和武斷。當代學術界亟待擺脫理論的“懸置”狀態,保有歷史性視野,將生活世界與理論聯系起來,為社會文化結構的轉型提供推力。
關鍵詞:日常生活審美化;文藝理論危機;文藝理論者的自發哲學
一、科學家的自發哲學(PPS)
阿爾都塞在《哲學與科學家的自發哲學》[1]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哲學和科學的關系,他認為科學的危機實際上是將原本積壓或隱藏在科學活動中的矛盾彰顯出來,即是科學家自發的哲學的危機,“每一個科學家都受到一種意識形態或是一種科學的哲學影響”[1],而危機的化解必須通過哲學的干預才有可能。
1.自發哲學的兩個要素
在具體分析科學家的“自發哲學”時,阿爾都塞列舉了其中兩個相矛盾的要素:唯物主義的“要素1”和唯心主義的“要素2”。要素1是一個內在的、“自發的”、來自科學內部的要素,“表述了從科學實踐本身的日常直接性的經驗中產生的‘信念或‘信仰”,[1]如堅信科學知識對象的客觀性、科學知識存在的有效性與科學實驗程序與方法的正確性;而后者是外在的、來自科學外部,與科學實踐相關,卻是在實踐之外的科學家制造的宗教的、唯靈論的或者唯心主義批判的“科學哲學”所整合出來的,它通過對科學的盤剝利用而服務于某種實踐的意識形態目標。在科學家的自發哲學中,要素1在絕大多數時間中受到要素2的統治,實際上就是唯心主義對唯物主義的支配,無論在哲學層面、世界政治和意識形態還是階級層面,唯心主義長期處于統治地位。
2.科學危機的可能突破方式
那么當科學危機發生的時候,我們如何顛覆要素2的統治地位、改變兩者的力量對比呢?阿爾都塞給我們的答案是“僅僅靠PPS的內部游戲,就想改變那種PPS當中的力量對比,或者對那種PPS進行批判性的改造,在實踐上是不可能的”[1]。只有通過某種外部力量,即哲學的支持,才有可能打破唯心主義的幻覺,改變兩者的力量對比。在啟蒙時代,唯物主義哲學和科學家曾聯盟起來,顛覆了舊的要素的力量對比,但這個改變具有某種局限性,它反而制造了一種仍服從唯心主義的新的要素2,這個要素仰仗真理萬能,使唯物主義的要素1重新被支配,實際上恢復了舊的力量對比。
為了科學危機的解決,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唯物主義哲學與科學的聯盟。這種聯盟首先要考慮歷史力量的對比,而且這種聯盟的條件必須特別明確,也就是只有通過符合歷史形式的唯物主義哲學的外部干預,才能夠增強要素1的力量,并為解決科學危機提供某種可能。
二、“日常生活審美化”研究者的自發哲學
1.“日常生活審美化”論爭
近年來,文學理論界出現了有關“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的論爭?!叭粘I顚徝阑眹鴥茸钤绯霈F在陶東風的文章《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認為審美活動超出所謂純藝術或文學的范圍,成為滲透到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文化現象,具體表現在占據大眾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經不是一些經典的藝術門類,而是一些新興的藝術門類,如廣告、流行歌曲等。藝術活動的場所也不再是與大眾的日常生活隔離的高雅場所,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空間,如城市廣場、購物中心等,在這些地方文化活動、審美活動、商業活動、社交活動之間失去了嚴格的界限。
理論界對此命題展開了激烈的探討,有人對這種“新的美學原則”十分認同,也有不少研究者基于純粹的審美主義立場對此展開激烈的批判,由此產生“泛化”論和“異化”論兩種立場?!爱惢闭撜咭晕鞣酱蟊娢幕欣碚摚貏e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批判理論為理論資源,站在至高的精英主義立場對“日常生活審美”進行激烈的批判,認為其本質是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對審美的異化。
2.文藝理論危機
實際這種所謂“日常生活審美化”論爭,是文藝理論危機的一種表征形式。文藝界這種純粹的審美主義立場有著特殊的歷史語境,八十年代的文藝理論者試圖沖破“文革”時期以來僵化的文學理論教條,顛覆政治權威的話語權,提出的一系列理論表現出強烈的現實關懷,展現知識分子“向人學的回歸”等的訴求。這場思想解放的運動雖然反映了知識分子對現實世界的批判與反思,符合被壓制的生活世界的深遠訴求,客觀上也實現了話語權力由政治權威向精英知識分子的轉變,但由此導致的審美原則變為文藝理論的合法核心,及以此為中心建立的一系列文學的等級秩序,卻為文藝理論與日常生活的脫軌埋下隱患。
九十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審美活動的界限越發模糊,之前具有現實基礎的審美原則越來越精英化,理論脫離了特定的歷史背景,開始與現實逐漸疏離。知識分子的本質主義認知阻礙他們生產出符合新的歷史形勢下消費文化和享樂文化盛行的資本社會的新理論。面對這種困境,大多數文藝理論者試圖尋求解決方法,卻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陷入某種怪圈之中,要么堅決維護舊的理論秩序,將理論束之高閣;要么順應社會經濟轉型,甘心受到資本等力量的支配。所謂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論爭正是文藝理論這一危機的表征形式,而論爭的雙方也受到自身自發哲學的影響,對文藝理論危機進行著盤剝利用。
3.研究者的自發哲學
審美“泛化”論者借鑒西方某些理論資源,認為“日常生活審美”不僅為文藝理論開辟了一條新道路,還可能帶來新的民主因素。但這些研究者有些過于樂觀,夸大了商品原則可能在政治權威之外展現的社會組織原則的方式,他們自認為的代表大眾卻忽略了中國實際復雜的文化社會結構,中國社會存在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貧困人口的龐大等等問題。20世紀末的經濟社會轉型同樣帶來知識分子的身份轉換,純粹的學術活動已經不再存在,出版等等活動邀請越來越多的資本參與進來。“泛化”論者的背后實際受到資本社會的意識形態影響,他們提倡城市文化和商品文化為主導的文化格局,直接忽略甚至拋棄了社會底層處于無名狀態的沉默的大多數。這些被邊緣化的人群實際上擁有完全不同的訴求,可能大多數仍處在勉強果腹的狀態,根本無暇顧及審美。
相對來說,論爭另一方對“日常生活審美化”及資本商品原則的批判和否定似乎更為合理。但無法否認的是,雖然當今時代的全球化資本在世界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但實際在社會與文化結構中存在各種各樣復雜的文化形態,具有不確定性,新的文化結構仍在不斷生成。此時文化精英式的審美理論顯得簡單而武斷,成為知識分子烏托邦幻想的一部分。文藝理論者在批判商品社會帶來異化的同時,也需要正視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審美經驗確實是我們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不乏一些生活智慧與人民認同的文化經驗。精英知識分子失去的就是對社會文化復雜結構的深入了解,也就無法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審美經驗中尋求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文化,為社會結構的轉型提供理論支持。
當代學術界亟待擺脫理論的“懸置”狀態,需要新的理論知識實踐。為了突破這一危機,知識分子首先應該保有歷史性視野,把握中國社會文化結構的復雜性,始終作為歷史主體審視社會結構;其次,文藝理論者不能對日常生活持簡單的肯定或否定態度,而是整合日常審美經驗中大眾認同的文化“節點”,試圖開辟出文藝學轉型的可能路徑。
參考文獻:
[1]阿爾都塞(法),陳越譯.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王時中.科學危機的哲學干預及其政治取向——論阿爾都塞的科學危機觀[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1,28(03):97-101.
[3]陶東風.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71-77.
[4]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社會學的重建[J].文藝研究,2004年(01):15-20。
[5]朱志榮.論日常生活的審美現象與審美本質[J].文藝爭鳴,2004年(5):24-26.
[6]王焱.“日常生活審美化”是美的“泛化”還是“異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95-99.
[7]賴永兵.“日常生活審美化”如何成為論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371-372.
[8]喬煥江.日常生活轉向與理論的“接合”——從“日常生活審美化”論爭說起[J].文學評論,2011(03):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