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蓮
摘 要:玉米作為我國的基礎糧食作物,其生產狀況及質量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響。在現代玉米種植中,大田玉米種植是一種常見的種植模式,也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種植模式。
關鍵詞:玉米;大田種植;技術
玉米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為人們提供了基本的食材,它對我國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使玉米產量滿足人們的需求,相應的玉米種植管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一、玉米概述
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玉米具有很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及極好的環境適應性。玉米的營養價值較高,是優良的糧食作物。此外,由于玉米資源極為豐富、廉價且易于獲得,它們還具有許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腫瘤、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抑菌殺菌等,其具有廣闊的開發及應用前景。
二、大田玉米種植前整地準備
雖然玉米對種植地的土壤要求不高,但良好的土壤環境能提高其出芽率,為玉米根系生產提供良好的條件。因此,對種植地進行修整非常有必要。玉米種植地的修整也是為了實現玉米高產而創造良好的耕作結構,保證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率,有些地區的玉米種植會出現重茬種植的情況,因此,更需要對舊茬進行清理。目前,玉米收割大多采用大型機械收割方式,因而在初春時節需對種植地進行旋耕滅茬,以保證新茬種植能有序進行。
玉米適宜在地勢較為平坦、土層較為深厚且土壤較為疏松的地質進行種植,條件欠佳的地區可對地面提前進行平整,利用育肥堆肥等方式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以滿足玉米對種植條件的要求。
玉米的根系較為發達,植株比較高大,分支較多,良好的土壤環境能使根系在土壤中汲取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分。同時,根系的穩健能有效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土壤的肥沃程度對玉米的產量影響巨大,土壤貧瘠地區不僅會降低玉米的產量,而且會降低玉米的自身抵抗力,造成病蟲害現象多發。因此,種植有機玉米等優質品種時,需提前對土壤進行檢測,保證其符合有機種植的相關標準。同時,需適時增加有機底肥,以保證土壤營養成分。
三、大田玉米種子的播種管理
雖然玉米這一植物對周圍環境具有較強適應能力,然而為使玉米產量得以有效提升,促使玉米種植能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在實際種植中應對種植環境具體分析,通過對土地酸堿度及氣候條件實行分析,并且對玉米病理特點及施肥與灌溉條件實行分析,可針對性地對玉米種子實行篩選處理。在此基礎上對玉米種子實行晾曬及殺菌處理,在必要情況下還應選擇適當農藥涂抹于玉米種子表面,以更好的預防一些疾病的發生。
在對玉米種子進行播種過程中,應注意依據大田自身特點及條件,對種植地提前實行針對性埋肥處理,通常情況下選擇含氮量相對較高的一些肥料,這種肥料對玉米生長十分有利。同時,在進行播種過程中,應對種植密度進行合理控制,可選擇等行距種植,也可選擇疏密間隔種植,依據大田面積及周圍環境情況,可選擇適當的種植方式,可選擇人工種植方式,也可選擇機械種植方式,其中機械種植方式具有較高效率,可促進玉米種植發展。此外,為能使玉米產量及品質得到較好保障,并在種植時能充分利用土壤中養分,在種植時應盡可能不在同一地塊連續播種玉米。由于土豆根系較發達,可實行松土作業,并具有較好固氮作用,可選擇玉米及土豆換茬種植方式,從而使土壤中養分得以充分循環利用,促使玉米產量及品質能得到理想的保障。
四、大田玉米種植的田間管理
1、前期管理。做好玉米苗期管理,對玉米穩產高產有著積極的意義。1)查苗和補苗,無論種子品質如何,想要達到100%出苗率都不可能,加上病蟲害、土壤肥力等因素,可能出現病苗、弱苗,對玉米產量造成影響。對此,在玉米幼苗出土后到三葉前,需做好查苗工作,若發現缺苗,需及時進行補苗處理,新苗移栽完成后應第一時間進行澆水;2)間苗,依照定植密度要求,針對生長密度偏大的幼苗進行間苗處理,依照留大去小的原則,剔除小苗、弱苗,以保證定植密度合理;3)追肥,當玉米成長到四葉或五葉時,需做好田間調查,分析玉米長勢,看是否需要蹲苗。應及時做好中耕處理,去除田間雜草,疏松土壤,同時做好玉米追肥,通常,單畝追加尿素20kg,鉀肥5kg。
2、中期管理。首先,施入勢攻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應結合中耕培土及時進行追肥,及時向田間施入勢攻穗肥。施肥可采用溝施和穴施,然后進行培土,每畝施入尿素30kg,并結合土壤墑情進行一次灌溉;其次,科學灌溉。玉米在穗期對于水分十分的敏感,同時這個時期玉米對水分的需求量十分大,因此,在穗期應保持田間的濕度維持在70~80%左右,此過程中若出現旱情應及時灌溉;若出現連續多天的陰雨天氣則應及時排水,以防治內澇導致玉米倒伏。
3、玉米后期的田間管理。1)追肥要及時。根據實際生產經驗可知,玉米吐絲后一旦肥力下降,而導致玉米植株下半部分葉子出現變化,就必須盡快追肥,該情況下追肥量應控制在追肥總量的10%,且應選擇速效氮肥,也可采用在葉面噴施濃度為0.4~0.5%之間的磷酸二氫鉀溶液的方法,上述方法能有效降低植株的早衰率。2)人工授粉。該環節應選在晴天的上午10點左右進行,且玉米為盛花期,通常授粉2~3次就好。該方法對減少玉米缺粒、保證大穗、早熟增產十分有效。3)去雄。當玉米的雄花剛出現在心葉之外時,可采用隔行拔雄穗的方法,提高其他玉米的授粉率。當授粉完成時,為減少雄穗的養分吸收量,還要盡快將全部雄穗拔出,以達到全部養分均供給玉米籽粒的生長繁育的增產增收目的。
五、玉米病蟲害的防治
玉米生長中受到的最主要破壞性作用來自于病蟲害。因此,種植人員要對病蟲害進行控制和預防,提高玉米的健康程度。害蟲侵擾是玉米生長中較為常見的現象,如蚜蟲、黏蟲等,均會以不同的特征干擾和侵害玉米生長。如蚜蟲通常會出現在玉米生長的初期階段,這種害蟲通過吸取玉米莖葉等位置的養分存活,對玉米生長造成范圍較大的侵害。此外,蚜蟲還會將相應的病毒傳播給玉米,因此種植玉米的工作人員需重視對蚜蟲的防治工作。控制方法主要為依靠大量蚜蟲的天敵——瓢蟲等進行抑制和消滅,這種方式也較為環保,對環境的副作用最小。針對黏蟲也可通過配制化學藥劑的方式進行清除,以降低蟲害對玉米生長的負面影響。
大斑病是玉米生長時期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為害程度和影響范圍較大。這種病害體現為玉米葉子出現斑點,進而影響到玉米的葉脈及其他部分。大斑病發展到中期階段,玉米莖葉會呈現出暗黃色,葉子邊緣變得不再平整,直到葉子完全失去養分,變干變枯。此種病害的防治可從多角度入手:①在農作物選種方面,播種前期便盡量選擇抗病力較強的優質樹種,以便從根本上提高玉米抵御病害的能力;②定期進行土壤整修翻新,破壞大斑病的生存環境,有效抑制大斑病的發展和蔓延;③當發現病情時要及時處理,避免擴散,或通過配制一定比例的藥物進行抑制。
六、適時收獲
不同品種、不同播種期玉米適宜的采收期不同,應根據其品種特性、天氣狀況和加工利用要求,確定適宜的采收期。鮮食甜糯玉米要根據鮮穗上市時間適時采收,一般在開花授粉后18~25d為宜。為延長玉米植株光能利用率,對活稈成熟的品種應適時晚收,使籽粒達到完全成熟,可增產8%以上。當全田90%以上的植株苞葉變黃干松7~10d后,果穗下部籽粒乳線完全消失為最佳收獲期。
參考文獻:
[1]袁筠.玉米種植技術優化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農家參謀,2019(14):56.
[2]黃述偉.玉米種植與管理技術的探討[J].魅力中國,2014(19):161-161.
[3]柴新.大田玉米種植的管理技術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