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莎
摘 要:2020年后,中國實現全面脫貧,農村的絕對貧困問題可以得到根治,接下來,相對貧困的問題將成為國家治理貧困的重點。因此,筆者建議:一、形成多元產業帶動機制。二、打造貧困戶持續增收機制。三、建立社會協同扶貧機制。四、構建內生動力機制。
關鍵詞:相對貧困;治理;長效機制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這是黨中央對當前脫貧攻堅工作的根本要求。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必須努力構建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一、形成多元產業帶動機制
不管是過去的開發式扶貧,還是現階段的精準扶貧,產業扶貧都是脫貧攻堅的核心。首先要因地制宜的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比如筆者所在的石柱縣可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康養旅游業,生態農業等,盡量做到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一些不太適合發展產業的地區,比如地質災害多發區、極端高寒地區、偏遠山區,就不要盲目發展產業,而是要根據當地的特色適當發展。其次要依據縣域經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一些深度貧困地區,特色產品加工是其最大的短板,因此要本著高起點、有特色的原則,做好當地農產品的深度加工。比如,石柱的莼菜,就可以加工成附加值很高的面膜等產品。再次,全面推進農產品品牌戰略,并通過制度安排,改變農民、龍頭企業和物流銷售等環節利益分配不均的格局,盡可能多的把利益鎖定在農民這一頭,讓農民分享更多的利益。此外,要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農村多元產業發展。為了形成市場帶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格局,要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和貧困戶建立購銷合同。特別要提醒的是產業扶貧不能盲目跟風,避免同質化發展,造成農產品滯銷的情況。
二、打造貧困戶持續增收機制
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關鍵在于農民持續增收。一是要增加貧困戶的收入來源。除了發展特色產業所得收入之外,必須多渠道開辟農民的收入來源。比如,在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有一塊黃精產業基地,農戶除了有土地經營權入股分紅外,還可以通過管護產業獲得2000元/畝/3年的管護工資,還有管護地塊產業收益20%分成。二是要保障搬遷群眾的持續收入。通過異地扶貧搬遷來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很多地方出現異地扶貧搬遷之后就不管不顧了,農民離開了土地,生存怎么辦?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為此要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搬遷地就業創業來解決,保障農民有持續性的收入來源。三是要通過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來增加貧困地區農民的收入。大部分貧困地區都是環境比較良好的地區,是生態保護地區,他們為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此,應該根據其對生態環境的貢獻給予相應的補償。比如可以引導國家重大生態項目資金向生態良好的貧困地區傾斜,引導各類受益主體自覺履行生態補償責任。在林地保護中優先安排周邊群眾從事護林員等崗位工作,多方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
三、建立社會協同扶貧機制
脫貧攻堅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一是繼續加大經濟發達地區對深度貧困地區的對口幫扶力度,“攜手奔小康”。注重從人、財、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在人才的培養上面要加大力度,注意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二是加大龍頭企業尤其是國企對深度貧困地區的幫扶。對于企業來說,參與扶貧是其社會責任的生動體現,同時也可以幫助企業拓展發展空間,可以說,這是一個一舉多得的事情,一些民營企業尤其是大的民營企業可利用貧困地區的各種各樣的資源和產業,發揮自身的優勢,實現社會責任和商業利益的協調發展。通過直接幫扶、委托幫扶、股份合作等方式,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實現企業和群眾的雙贏。三是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參與脫貧攻堅,是社會組織服務社會的重要責任,也是其自身發展的重要機遇。所以,要積極引導社會組織主動參與脫貧攻堅,鼓勵其發揮其所長,從貧困群眾最需解決的問題入手,主動作為。
四、構建內生動力機制
在工作中,我們發現,要真正實現脫貧攻堅,我們的主體還是我們群眾自己。從發生貧困的原因來看,內因大于外因,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是根本。一是引導群眾樹立脫貧致富的主體意識,通過宣傳脫貧致富,依靠自己的典型案例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樹立他們自強自立、勤勞致富的信心和決心。特別要注重培養致富帶頭人,充分發揮本地能人在脫貧攻堅中的引導和榜樣作用。在這一塊,我們可以通過扶貧夜校、微訪談以及入戶走訪摸清老百姓的思想的癥結所在,不斷的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同時,我們每年在開展榜樣人物評選,評選出一些好公公、好婆婆,在群眾當中去選出一些能夠勤勞致富的人,樹立典型,從而提升群眾的內驅力。二是通過生產獎補、項目補助等措施,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只有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問題。三是通過多種培訓手段來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在這一塊,可以針對貧困群眾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有機水稻、辣椒等方面的技能培訓,甚至可以開展挖機、廚師等方面的培訓,還可以開展經商創業等方面的培訓,不但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從而提高他們的勞動收入。此外,要運用義務教育、文化激勵、培養當地能人等教育文化扶貧手段實現深度貧困地區的文化再造,讓這些地區的貧困群眾具備基本的把握市場經濟機會的理念和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