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
引言:隨著社會發展建設,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已經成為企業人才招聘的基本要求,也成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但是,在目前教學過程中,應用型職業人才培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培養模式單一、課程體系不完善等等,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阻礙了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因此,在新時代背景在,如何優化應用型職業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推動人才結構轉型,成為社會發展的關鍵。
在新課改背景下,各大高校紛紛開展了“理論+實踐”教學,在理論學科知識教學的基礎上,設置了一些實踐訓練平臺,保障了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在此過程中,部分高校過于強調實踐教學本身,忽視了“創新”的根本,雖然提升了職業人才應用技能,但是仍然欠缺創新創造能力。從創新創業視角來看,“創新”不僅僅強調實踐能力,而是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發現新思維、新思路,是對現有實踐的反思和改進。換言之,創新是一種思維,而不是一種行為。
目前,職業院校課程主要包含理論、實踐和拓展,雖然符合應用型職業人才培養要求,但是課程安排時間緊湊,教學內容表面化,缺乏深入探索和研究的空間,導致學生難以消化所學知識,從而造成了“走馬觀花”的現象問題。同時,創新創業強調自發性、主動性,只有學生愛鉆研、愛思考,才會主動尋求發展和突破,才能發揮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但是,目前職業院校課程存在強制性,并且設置了學分要求,嚴重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程教學效果也達不到預期。
在新經濟環境下,以知識、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產業迅速發展,創新已然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成為職業人才培養的新方向。因此,在創新創業視角下,高校必須堅持“創新+應用”的人才培養理念,既要注重人才實踐能力、操作能力,又要強調探索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這樣才能符合應用型職業人才培養標準。首先:整合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加強創新理念與學科專業的融合,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素養,滲透創新創業精神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為應用型職業人才培養奠定基礎。其次: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社會,為社會輸出有用人才。因此,在職業人才培養中,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和內容,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有利于提升職業人才就業率,也能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例如,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多關注社會信息,拓展社會教育教學資源,豐富職業教育課堂內涵,也能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
在創新創業視角下,建立健全教學課程體系,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明確教學原則和方法,指導人才培養工作有序開展,也能保障職業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根據社會人才需求,落實復合型人才、職業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構建多樣化的創新實踐活動,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性,一邊強化學生實踐技能,一邊優化學生創新創造思維。例如,根據應用型職業人才培養要求,建立“校內+校外”的課程模式,如:校企聯合教學、在校辦廠等等,拓展學生學習成長空間,利用理論指導實踐,通過實踐論證理論,并且在不斷的實踐總結中,融入自身的理解和認知,從而實現創新思維的培養目的。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強化學生實操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探索研究意識,提升應用型職業人才培養質量。同時,根據高校地方產業特征,構建產教深度結合課程模式,推動地方產業轉型發展,也能提升職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這種課程模式必須建立在政府、企業和高校多主體的前提下,政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高校開展知識素養培養、創新思維引導,企業進行實踐技能、專業實操培養工作,為應用型職業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學生能力考核仍然以理論考核、操作考核為主,考核評價模式單一,造成了以成績論優劣的現象問題,違背了應用型人才培養初衷。因此,在創新創業視角下,構建多元化的評價考核機制,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深入挖掘學生潛在能力,制定“知識為輔、能力為主”的考核標準,進一步強化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例如,在設置考核形式時,將傳統筆試轉變為綜合考核,即:理論筆試、科研報告、實驗考核等等,實現多元化、差異化考核,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發揮空間,也能提升應用型職業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在開展評價工作時,不僅需要參考考核結果,還需結合學生日常表現、個人能力,才能保障評價內容的合理性,才能創建公平公正的發展平臺,才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結束語:總而言之,為了應對創新創業大趨勢,落實應用型職業人才培養工作,為社會發展提供優質人才,也能促進教學事業創新發展。通過分析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總結出構建“創新+實踐”教育理念、完善教學課程體系和構建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等策略,不僅優化了人才培養環境,豐富了教學課程內涵,還落實了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為新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