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琬琳 辛景雯 張琳 張銳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龍灘珍珠李是廣西河池市天峨縣的,從本土野生李樹中抉擇出來的一種新品種,它的名字由來是因為選育的時間和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龍灘電站建設為同一年(同為2001年),所以就為其定名為“龍灘珍珠李”。天峨是“中國龍灘珍珠李之鄉”,同時也是“中國油桐之鄉”“中國金花茶之鄉”“中國山雞之鄉”,這些農產品得到的殊榮也恰好證明了天峨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所以造就了天峨龍灘珍珠李獨特的好品質,但生長條件和地理位置對于其他農產品生長卻不是極佳的,天峨縣的大致位置,處于紅水河的上游,屬于廣西地區的西北部位置,靠近貴州,正好是貴州省與廣西省的交界處,地形為多山地。珍珠李樹的生長海拔高度,適宜在海拔500m以上的地區。因為珍珠李樹對土壤要求不高,在貧瘠的地區生長較好,所以它成為山區農民們的種植農產品的首選。
在二十一世紀這一改革創新的時代下,科技飛速發展,社會飛快進步,一切都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各個行業都在不斷的改革更新。在各種農產品的銷售方式上,也在不斷的加快了實現農產品銷售產業化和網絡現代化的步伐。在當今時代科技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當地的農戶們經過千辛萬苦種植出來的農產品,農作物們會因為各種的原因,會常常出現產品滯銷或者是銷路不暢,使得農民們的增收具有一定的風險。
部分山區的農民因為山里交通堵塞,無法將自家產出的農產品運輸出來售賣,出名率不高,無法打開網絡市場,只能自產自銷,出售給當地商販,商販們會壓低價錢,農民們賺不到錢。因為供大于求,所以有一大部分的農產品都會將在產地上爛掉,浪費掉。在交通方式,網絡不發達的山區里,大部分的農產品基本上還是會延續以前陳舊的銷售方式,農戶們經常以農貿市場為主要的銷售地點,其次就是向周邊交易集中的菜市場延伸。但這樣的銷售方式局限于在在周邊市場,無法打開更廣的市場,知名度不夠高,供給關系依舊是供大于求,出現產品滯銷的情況依舊大大存在。
1.種植結構不合理。種植的結構很單一,在許多地方山區和地方縣,他們的種植作物結構非常的單一,就比如說這廣西河池市的天峨龍灘珍珠李,有可能就是整個縣城集中的種植珍珠李這一品種,這就是僅僅就一個地區來說;但是說到個人,想必種植的品種也是非常的單一,很多人發現珍珠李出名,種植它會賺錢,所以就有很多人單純的種植珍珠李這以單一品種,而不是有計劃實施多品種的戰略,比如說可以種植一些三華李、胭脂李、清脆李等各種的李樹的品種。種植結構的單一化,往往會導致在同一時期內會有大量的同一的果品上市,而市場往往難以短時間內消化掉這些果品,短期的,大量的產品就會造成作物產品滯銷。而且消費者的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實時變化的,不可能總是在吃一種李子,也愛吃清脆李、三華李等其他的品種。而且,種植技術和管理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元素,無論市場是否飽和,高品質,高質量的果子依舊也是始終不愁銷路的。
2.盲目跟風。對于農民這一群體來說,總體普遍都存在文化素質偏低的情況,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傳統農業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下和粗放式的分散經營,。他們依靠鋤頭和畜力,以及簡單的刀耕火種。在他們的思想里,小學文化水平就足夠可以完成這一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所以,因為有這種思想的存在,大部分的農民們依舊還是小學文化水平,考慮事情以及問題不大周全。就比如說在選擇種植農產品的品種的時候,既不會去做一個理性的分析,也不會去做市場調查,更加不會去考慮市場未來的走向。到頭來一直都是在盲目的跟風,看到什么樣的東西賺錢就種植什么樣的農作物。而這些行為往往只會導致一個結果:當農戶們種植該種產品時,該品種的市場需求就會旺盛,價格很好。但是當農戶準備開始有收成時,該市場早就已經是供過于求了。好的甜頭還沒嘗到,就已經是到了行業的末尾了。
3.流通不暢,保存周期短。有很多消費者們會非常不解,在日常中總是會聽到農產品滯銷,但是自己購買的農產品價格卻是非常的貴,這就是存在所謂的流通不暢的問題。其中交通問題是一大原因。龍灘珍珠李生長在天峨縣,而天峨縣的位置就在紅水河的上游,在廣西西北部,靠近貴州,是廣西和貴州的交界處,地形為多山地,平均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的地區。喀斯特地貌,開挖交通路線較為困難,交通不便,沒有鐵路路線修往天峨,臨縣南丹縣,是礦石產地,修了一條鐵路用于運輸礦石。目前從南丹去往天峨縣城只有一條縣級公路。珍珠李成熟期為每年7月中旬到8月份,果期短。每年在那個時間段都會下暴雨,容易造成道路塌方,唯一的運輸路段被阻斷,運輸成為一大問題,大量的果商進不去,而且果子也無法運出來,所以只能在本縣內自產自銷,而因為種植的農戶種植面積大,產量高,供過于求,所以造成損失慘重。
排除上一原因,加上流通環節太多,導致果品價格提高,果商轟高價格,導致會有很多人旋轉其他的果品代替,而農民總是掙不了多少錢,甚至出現滯銷的這種情況出現。因為在日常流通下,成本變很高,從而拉到最終端的消費市場又不能賣出很高價格,所以農產品流通商往往會對農民們進行壓價,以此來降低成本,就造成了流通商們收不到農產品,而農民們又不肯賣的滯銷局面。于此同時,很多的農產品都很難保存很長時間,新鮮果子摘下來最多也就只有六七天的保存時間,從樹上摘下來的果子要在這些短時間內快速銷售出去,否則就會面臨爛掉,壞掉的危險。正是這些因素,全都是造成農產品出現滯銷的最主要的原因。
如今互聯網在不斷的推動著農產品向網絡化方向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日常中的許多方方面面都與互聯網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全球網絡化的時代影響下,新型的農業種植戶對互聯網的購買與銷售進行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在網絡上,不少的廣西地區生產的農產品可以開始在網絡上進行銷售,實現網絡化銷售。這樣既可以增加農產品銷售的銷售途徑,使得農產品在成熟的時候也可以快速的進行銷售,避免農產品滯銷給種植者帶來的經濟性損失。其次,廣西政府正在積極的推動農產品的發展,為了幫助農戶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政府已經在積極的進行網絡與物流等基礎性的建設和網絡化平臺的建設,加強對網絡化人才的培養建設,不斷推動網絡化進行發展。除此之外還可以對廣西農產品包裝進行改造,加入設計元素,形成自身獨特的產品屬性,迎合更多元化的消費人群,提升產品的自身價值,從而推動廣西農產品的發展。
本文整個篇幅是從分析廣西部分農產品的環境特點,以及廣西地區的部分農產品銷售方式,還有廣西地區的農產品銷售滯銷的影響原因,去考慮該如何改善廣西農產品的銷售,使之更好的發展,最后總結出廣西地區的農產品的新銷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