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俠 沈陽大學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產業化的持續變革,大數據時代到來,2019年5月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中提議:“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大數據定義:“為了擁有更敏銳的洞察力、更加優化的流程和更精準的分析能力,基于計算機技術和云計算等技術的全新數據處理模式”。大數據技術應用在高等教育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大數據技術執行力強,將師生、教育資源、服務等信息數據經匯總、采集、分析、處理,形成便捷化、可視化的信息資源管理,設置訪問權限,統一身份認證,實現對師生教育的統一管理。
當前高校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已經網絡化和信息化。大數據技術執行力強,在云端儲存資源的功能強大,大數據技術將所有的數據集中匯總,統一進行分析和處理,成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創新技術之一。大數據技術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影響如下:
第一,促進高校教育管理系統的建設。現代教育管理以信息化為基礎,與互聯網模式相結合,建設教育管理系統,已經初見成效。大數據技術能夠為教育管理和教育資源搭建統一的平臺,設有開放互動接口和APP服務端口,可以滿足廣大師生的不同需求。第二,改變傳統的教與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下,教師授課模式受局限,特別是公共課人數多,師生互動性差,課堂效率低。大數據技術應用后,師生突破教室和學時等局限,能夠自由的實現師生交流和知識內容的上傳下載,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況和進度的通過遠程即可掌握和管理,可實時學生答疑,訪問和掌握所學內容,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第三,節省時間,節約人力物力。大數據將教學資源開放共享,師生通過平臺管理系統自主查閱資料和實踐學習,檢索自由方便快捷,省時省力。第四,大數據技術對設備軟硬件要求相對較低,設備、服務器或者操作系統等兼容性也非常好,為高校節省資金投入,減輕高校建設教育管理系統的人財物的壓力。
大數據背景下,海量信息傳播,平臺應用層提供的服務程序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提供了教學手段的創新發展。大數據技術應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促進師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緊跟大數據時代發展步伐,借助大數據的信息獲取方式,借鑒和學習變得更加輕松便捷。幫助師生了解我國先進的科技、創新網絡實踐課程,激發師生組織和參與思政教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實現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意義。大數據技術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各個發展階段的思想政治內容精彩呈現,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最前沿科技帶來教學體驗顛覆性革新,全面提高師生政治素養。
微博、微信、微視頻被成為“三微”,“三微”平臺采用大數據技術高性能的傳播信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三微”平臺應用廣泛,充分借助大數據的優勢,對教育系統進行技術升級和革新,搭建師生交流平臺,增進師生情感融洽,同時領導層和教育管理層也能夠通過“三微”平臺全面了解師生的個人情況和需求。根據師生的信息反饋和研討內容,充分了解師生的心理訴求和思想觀念的發展狀況。高校支持云計算技術來建立師生交流的平臺,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和微視頻等方式構建方便快捷又被師生喜愛的師生交流渠道,建立平等關系,搭建網狀互聯,促進情感,拉近距離,實現零距離交流,教育管理工作能更高效地完成,促進師生的個性化發展。
高校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設備的大規模普及,4G、5G等移動網絡資源不斷迭代,互聯網上信息海量,成為師生除課堂以外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但因信息良莠不齊、來源不詳、科學性和精準性難以掌控,學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思維和行為方式發生偏差。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數字化、移動化的在線教育學習模式使純凈的教育資源得以開放共享和優化利用,重塑傳統教育的學習習慣,具有學習時間高效化、學習地點無局限、內容針對性強、在線互動效率高、可循環學習等優勢。教育資源在平臺上被師生交互,當下正流行的“智能教學+真人教學”雙引擎教學模式,可以為每一位學生定制個性化專屬學習方案,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加強對于教育資源的監管,對傳播的信息進行積極的引導和管理,對校園網和相關智能設備進行信息過濾和審核,充分保障師生獲取資源信息的安全性和正確性。
上述中可見,大數據技術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具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校應用大數據輔助進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和創新,既順應時代的發展,又創新完善了高校教育管理系統。大數據技術提供了技術支持,建立健全科學的教育管理體系,加快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提升了高校一站式服務質量。因此,高校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保障師生身心健康,保障高校教育事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