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源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近些年來對教師專業成長提出了越來越多細化的要求。如教育智慧[1]、教育哲學[2]、教師道德、教師專業倫理品質、創造性學生觀、創在性培養觀等;教學倫理敏感性[3]、教師教學自主性、教師教學評價素養、教師公平意識[4]等;教師教學決策能力[5]、教師課堂情緒調節能力、教師共情預測能力、個性化教學[6]、反思性教學等。
通過以上兩種方式可以初步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而結合體制內教師職務評審制度和體制外教師榮譽設置來看教師專業能力將顯得更為直觀和詳細。
不同職務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指標,不同省份也有不同的標準要求。本文以廣東省2016年頒布的評價標準為例,標準條件總結如下:育人工作、課程教學、教研科研、示范引領。在這其中又分為計算機能力、班主任(現任)薄弱學校任教、撰寫德育案例、教學案例、榮譽、循環教學/畢業班教師、教學研討觀摩課、教學示范課、活動課程、省特級教師、本學科校本教研項目、本學科教育教學經驗總結或專業論文、教育教學科研課題、教學教研成果、出版本專業教育類學術著作、專業學術刊物研究論文、校級教研活動、市級以上學術團隊成員、綜合性榮譽稱號、培育市級骨干教師[7]。
馬云鄉村教師計劃由于評選優秀教師多數評選標準是非量化的且無固定標準與資質限制,所以我們最直觀的方式是通過最后獲獎教師的簡介,不僅能總結歸納出評選標準和水平而且還能看到目前優秀的教師們偏向于發展什么樣的能力和素質,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也可以為后期教師培訓的課程設計提供參考。通過對2018年獲得馬云鄉村教師獎的100位老師中的前48位老師的介紹簡要[8],通過NVivo軟件進行分析和整理得出教師成長可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專業成長,第二大類為教學實踐,第三大類為教育創新。專業成長按頻率排序的編碼依次為競賽與展示、教育科研、同伴協助、自我成長、培訓與學習、課外活動。這類具體措施共編碼有12種,其中位于前六位的是參加比賽、發表論文參與研究、幫助同事、參加培訓、熱心公益、學歷提升。第二類教學實踐措施類按照頻率排序,編碼依次為教學研究、教學模式探索、教學設備學習。這類具體措施共編碼有6種,按照頻率排序依次為研究教學、學習現代教學設備、情景教學法、田野教學、全科教學、教學相長教學模式。第三類教育創新實踐類按照頻率排序,編碼依次為社團活動、課程建設、家長教育、留守兒童德育、校園文化建設。這類具體措施共編碼有10種,其中位于前六位的依次是其他社團活動、家長教育、留守兒童德育、閱讀活動、看世界課程、鄉土文化課程。
加強培養鄉村教師的競爭與合作意識。教師自我介紹簡要中提到競賽的所占比重是最多的,故而在教師培訓中可以加入提高教師教學技能的課程。另外,從數據探知鄉村教師各自為營居多,所以應更好地促進教師間的合作與交流。
對鄉村教師的培訓應重視教學實踐創新,留守兒童的德育建設和家長教育這三方面。有著廣大優秀鄉村教師關注并將教育創新付諸實踐,鄉村教師大部分面臨的群體是留守兒童所以在鄉村教師的培訓上應增設留守兒童的德育建設以及家長教育。
推動層次化教師培訓體系的建立。通過對比不同教師職務等級所需要的能力指標,可以發現各項能力逐步提高,教師培訓也應該跟上各級各類職稱對教師的具體要求,更好地促進更多教師的專業成長。
建立教師終生教育體系。鄉村教師相比于其他教師信息比較閉塞,而且外出接受培訓的機會往往由于工作的原因受到限制??梢姵處煂I能力方面的發展外,還應給鄉村教師提供更多學歷進修的路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