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濟南申承建材設備有限公司
引言:在全面風險管理工作中,通過對企業當前發展中面臨風險的來源分析、量化以及排除方法分析,可以總結現階段存在的管理問題,并提出針對當前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該方法要求企業通過分析所有的財務信息、市場信息和稅務信息,找到后續管理工作中的重點項目,通過提出專業化的問題解決方法,讓風險防范工作更加有效。
全面風險管理工作視域下,要落實內部控制工作除了財務管理系統要可以履行職責,也要求各個業務部門意識到專業化工作方法使用的重要性,包括日常運行數據的即時活著階段上傳、對于各類數據的精度全面保持等。目前存在的問題在于,一方面財務系統人員未能意識到會計信息精度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導致取得的數據分析精度不能滿足內部控制工作的相關要求。另一方面業務部門、行政部門一味采用舊有工作形式,只是被動地使用財務系統調撥的資金,不注重對于各類資金使用方式、使用參數的記錄和分析,最終導致實際產生的工作水平下降明顯。
現代企業運行中市場對其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企業之間的直接競爭關系體現地更為明顯,這類因素都形成了動態風險。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通過分析動態風險的發生類型和對于時間的預估,通過優化內部控制工作的形式和工作路徑,讓企業可以更好防范存在的各項問題。目前的缺陷在于,企業方面長期采用舊有的內部控制工作思路,并不是按照新時期的工作項目要求與相應的工作形式分析該動態風險的規避方案,導致實際的產生的工作項目不利于企業的風險規避,同時中小微型企業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容易出現盲目投資、盲目發展問題,導致其風險沖擊防范能力進一步下降。
全面風險管理工作視角下,需要以企業當前的基礎性財務體系為資源,研究可能面臨的市場風險、企業自身業務風險、投資風險等,借助內部控制工作降低各個部門運行中的無用成本量,以達到提高企業資金儲備總量的目的。問題在于當前內部控制工作雖然通過建成的專業管理治理約束各個部門的運行狀態,然而一方面該方法為考慮該制度和企業本身情況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縮減了一些本該加大投入的項目,都會導致企業的發展受挫[1]。
全面風險管理工作中,需要讓企業中的所有工作部門找到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工作指標全面分析各類工作的實際作用形式,基于此讓最終建成的專業化指標可以發揮應有作用。觀念升級主體包括財務系統人員、業務部門人員和行政部門人員,財務系統要可以實現對于各類會計信息的精準分析,以研究當前工作體系的落實質量,并給出專業化的工作結果,業務部門以及行政部門要以財務系統的資金管理工作為核心,完全按照數據的上傳形式和上傳要求完成任務。比如業務員在和客戶的關系維系中,業務員的申請資金為8000元,在新的管理體系下,其需要在資金申請時提交資金用途、預估剩余資金、資金使用結果等材料,之后根據手續的完善度與合理程度,確定是否可以按照該申請直接向其調撥資金。之后該人員的實際使用資金為5000元,同時客戶的滿意度較高,業務員反饋給企業的業務金為3000元,可以將盈余資金的1/6到1/3作為職工的獎勵金發放,同時將該項業務獲利的2%作為職工的獎勵金投放,提高職工的主觀能動性。
動態風險的規避過程,要根據當前企業運行和發展中存在的全面風險類型分析,從其中選擇優質合理的管理方法[2]。從當前的市場變更和企業發展路徑上來看,企業具有更多的專利技術、更好的開源節流渠道時,企業才可以更好應對各類動態風險。內部控制工作首先要研究各類資金的申請部門,根據當前的發展情況做好資源傾斜工作,讓產品研發部門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其次是跟蹤市場的發展信息,讓企業生產的產品優化方向有序,最后是制定今后的發展戰略并分析可操作性。比如某企業財務系統通過對于申請資金部門的占比情況研究,確定業務部門、市場營銷部門、行政部門和產品研發與生產部門投入的資金占據企業日常開支的80%以上,這4個部門的投放資金比例為2:2:5:1,發現作為企業命脈的產品研發與生產部門資金投放總量過低,導致產品開發陷入停滯。經過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管理層成員的綜合分析,發現正是由于行政人員數量過多、行政部門結構臃腫引發該問題,采取的方法為通過裁撤、轉型行政部門或人員的方法降低負擔,最終的資金投放比例為3:2:1:4。
全面風險管理工作視角下,要可以將風險管理工作與內部控制工作建立深度融合關系,讓形成的管理制度可以被全體職工遵守,即實現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和財務信息上傳制度、內控目標設定和遵守制度深度結合。比如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中,增加項目為任何職工在日常工作中都要具備財務信息的上傳能力,并且當發現某人員違背了這一要求時對其施加懲戒措施,以更好約束職工上傳高精度會計信息。
結論:綜上所述,全面風險管理基礎下的內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觀念過于滯后以及動態風險規避不足等,導致企業容易遭受損失。解決方法包括從盈余資金中設置一定比例的獎勵金、提高產品研發和生產部門資源量以及實現各項管理制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