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蕙 陳茁 唐嵐頊 吳迪 徐曾龍上海海關學院
針對在智力成果線上消費過程中,存在“水土不服”的現象,本項目論證法律法規及市場監督機制改革的必要性,并從法律的角度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與途徑,提供可行性方案,以達到維護消費者權益,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市場運作機制的目的。
“智力成果線上消費”過程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利益關系(如圖),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智力成果線上消費”的定義—是指隨著消費者直接面向智力成果出售者購買智力成果或消費者通過出售平臺購買智力成果出售者的智力成果這兩種利益交換關系而存在權利義務關系的一種行為。
消費者通過平臺購買智力成果時,并未與平臺簽訂合同,但雙方均以實際行動履行了合同義務,屬于事實合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第一章規定的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依合同履行義務原則等。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我們明確了以下幾個觀點:
1.依據我國法律法規,合同當事人有義務遵守公平、誠信原則,嚴格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
2.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約定義務需要承擔相應責任。
3.消費者在購買智力成果產品過程中權益受到侵犯時,有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近年來,“知識經濟”緊跟時代熱潮,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習體驗仍需提高,消費者對于智力成果線上消費學習的體驗是抱有懷疑和質疑態度;相關版權問題,智力成果線上消費的版權問題十分突出,對于文字類、音頻類的內容盜版現象仍然屢禁不絕;內容篩選及推廣機制缺乏,智力成果線上消費的產品,相對缺乏標準化評價體系,短時間內難以看出產品質量;內容同質化,該領域消費內容多樣性實際上仍然偏同質化,現形成了某些熱門的知識領域,其較易變現且受歡迎,因此內容大多雷同;知識付費的意愿問題,尤其是對于線上付費知識產品;定價普遍較低,人們對智力成果線上消費養成了固定消費習慣,然而對于自己不熟悉的知識產品,人們心理上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去試錯,所以產品定價較為低廉。
智力成果線上消費行業看似快速發展,前景一片向好,但其背后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法律問題,使之成為一個兩級共生的矛盾體。比如:
1.版權之爭不斷
僅2008年,就有共計182名碩博士將知網數據庫侵犯學位論文著作權為由告上法庭。原作者的觀點很容易被他人整合后,形成所謂的全新成果再次售賣。侵權行為正逐步朝著產業鏈方向發展。
2.消費者維權難
消費者常常因定價或質量服務方面的問題而維權。大部分進行線上消費的智力成果定價較為平價,維權訴訟性價比不高。
3.平臺監管薄弱
由于人手不足及技術缺陷,交易平臺上的違法行為很難從根本上清除。完整的知識付費消費權益保障機制還未成熟,知識付費產品的平臺方對交易對象缺乏篩選,缺少評價和反饋渠道。
消費者熟知相關法律,提高維權意識。不因為智力成果的消費金額不高,而放棄維權。并且要學會辨別,學會擇良而取,選擇有用的智力成果來進行消費,不要被所謂的“標題黨”迷惑,學會擇良而取。
建立相關售后服務機制,包括售后咨詢渠道機制,使之可聯系到知識生產者;相關退款機制,根據知識內容來設定,如用戶購買付費內容后,無論多久的時間內,只要在平臺中檢測到未被下載以及瀏覽過的付費內容均可以按比例退款;內容評價機制,根據內容價值(難度系數,好評率)來定價。
學習《衛報》的付費會員級別,如一級會員每月支付5元,二級會員每月支付15元,三級會員每月支付60元,根據不同級別提供不同增值服務,贈書、高階沙龍,大師課堂等。學習《華盛頓日報》的技術預測訂閱模式。采取“訂閱模式”,對非訂閱用戶開放部分內容,優化訂閱預測模型,基于多項指標,對每一位非訂閱用戶的訂閱傾向進行綜合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