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波 趙海晨 王曉凱華北理工大學
近年來,我國快遞行業在電子商務的帶動下呈現井噴式發展。“十二五”期間,國內快遞業務量連續5年(2012-2016年)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長。2017年開始,我國快遞業務量增長開始放緩,降為28%。2018年全國快遞業務累計完成507億件,增長率為26.6%。目前我國快遞包裝材料主要包括快遞運單、編織袋、塑料袋、封套、瓦楞紙箱、膠帶以及內部緩沖物七類。我國針對這些各類快遞包裝材料的消耗量從2000年的2.06萬噸增長到了2018年的941.23萬噸。若不施行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依當前快遞行業的發展趨勢,2025年我國快遞包裝材料消耗量將達到4127.05萬噸,帶來龐大的資源負擔和環境壓力。由于當代大學生對商品包裝廢棄物的回收渠道與回收意識方面的略有欠缺,導致快遞商品包裝被隨意丟棄,造成了校園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然而針對此種情況并未出臺具體可操作的法律條款能夠加以規范,進而使得高校快遞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管理并不規范。
(一)快遞包裝特征。我國的快遞包裝基本以塑料袋和瓦楞紙箱為主。據調查研究,紙箱類快遞包裝約占44.03%(按件數計),塑料袋類包裝約占33.5%,套袋紙箱約占9.47%,其他包裝材料主要是編織袋(不包括快遞中轉編織袋)、泡沫箱和文件袋等。
(二)快遞包裝廢棄物流向特征。無論是居民社區、校園還是商業區,目前快遞包裝廢棄物的回收主力軍仍是老年居民、保潔人員及流動的拾荒者。高校和商業區垃圾每天都會經過保潔人員一到兩次篩查,社區垃圾在保潔人員篩選前后可能還會有居民或拾荒者翻撿。但據調查表示,若瓦楞紙箱盛放生活垃圾,會被油漬水漬污染,污染嚴重的紙箱通常不會被回收。而泡沫箱體積大重量輕,回收率不足30%,編織袋的回收率更是低于20%。其他的塑料填充物或塑料包裝等則無人收集,一般會隨生活垃圾被運往垃圾中轉站。
(一)大學校園快遞驛站以及大學生缺乏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意識。大學校園中的快遞驛站,往常來說以方便快捷為主,場地面積也不會過于狹小以防范網購大節日時極大的快遞數量以及大量的取快遞人員,從而店面的租金以及員工的工資等成本都會較高,使之凈利潤的使用余地非常有限。從其根本利潤效益來看,快遞驛站每日均有數量龐大的快遞物流包裹需要處理,如若還要回收處理商品被過度包裝產生的大量包裝廢棄物,不僅浪費了有限且有效的時間,于人力物力財力也均屬得不償失。
(二)快遞物流包裝回收的配套設施缺乏、實施制度不健全、執法水平低。雖有關學者提出過相關快遞物流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制度建議,但據目前現實情況可看出國家的快遞物流包裝廢棄物回收系統并不完善,具體回收制度體系以及實施制度并不健全,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與處理機構也未有專門設置。這不僅增加了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再利用的難度,也使得回收行動難以形成大規模展開。
(三)學生等消費者的信息安全難保障。現有的快遞外包裝上都會張貼帶有消費者姓名、電話、住址等個人信息的快運單據,以方便物流寄送分揀以及消費者認取,盡管有些消費者選擇某種方式將信息遮蓋或損毀,但也難以避免如若將商品包裝返還給商家企業或廠商時,其對信息的泄露或處理不當的問題。
(一)提高高校驛站和學生的綠色物流意識。每一所高校都是知識的殿堂,學校可以專門開設有關“綠色物流”的大學課程,在課堂之上讓學生們提高自身的綠色物流、環保意識。同時可以舉辦相關的社團活動,讓學生們積極參與進來,通過實際行動進一步了解體驗。
(二)高校驛站聯合快遞公司建立合理的快遞包裝回收體系。各大高校的快遞驛站與快遞公司之間可以進行直接合作,以實施雙向物流來構建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合作的快遞公司可針對不同規格的快遞包裹與標簽設以統一的標準化管理,并通過雙方設立快遞包裝回收處理站點來配合快遞包裝回收體系的落實。
(三)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設快遞包裝物回收崗位。前面所提到的設立快遞包裝回收處理站點,可屬于學校的一個回收部門,為大學生志愿服務設立回收崗位可完全由學生自行擔任、管理及運營,這在為高校大學生提供鍛煉機會的同時也為高校培養了更多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才。并且當代大學生自身素質很高,也對公益志愿服務活動飽含熱情,對待學生工作也很認真負責,對于新事物有著很強的接受能力,能較快的適應回收崗位工作,也可保證回收處理站點工作的高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