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祺 黃勝利 王金杰
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增長,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張,教育制度、模式和法規政策不斷進行調整,教育模式現在又面臨著新的時代環境和新的挑戰,但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將代表著一定的意義,有其存在的價值。
自2000年以來,我國相繼召開了多次重要會議,發布了多種相關文件,提出“信息化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作用,基本建設成與國家教育現代信息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等多種理念,就普及信息化技術的教育,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機結合,實施現代化遠程教育工程,加快教育的信息化基礎建設及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要求。
這一階段前中期,教育信息化建設受到充分重視,通過多種項目推動,迎來了信息化建設的浪潮,信息化事業獲得了快速發展,信息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數字化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正在逐步提升,漸漸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信息化理論,階段后期,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發展全局過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基本確立,各項重點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教育信息化逐漸實現了從建設期轉向深度融合期?;诨ヂ摼W進行教與學的環境逐步形成,數字化教育資源得到極大改善,教師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力得到充分重視,近千萬名教師得到了較好的培訓,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2017年起,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辦好互聯網網絡教育”,此后也提出了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所有的教師,學習應用覆蓋所有適齡學生,數字化校園建設覆蓋所有學校,師生信息化應用水平和信息素養普遍提高,“互聯網+教育”的大平臺已建成。國家制定的種種計劃,為進一步提升高?;ヂ摼W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及服務國家的能力提供了有力指導,也為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綠色、規范、有序的發展提供了幫助。這一階段的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動力,創新融合、智能引領是其主要特點,該階段要努力實現“三個過渡及轉變”: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共享資源過渡,從提高師生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向提高其信息素養過渡,從融合應用發展向創新應用發展過渡,從而有效的實現教育現代化改革。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新教育模式已經悄然而至,很多學校及一些培訓教育機構都在改變自己的教育模式。新教育模式的本質為“互聯網+教育”,即在線網絡教育,是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教與學的一項新的教育模式,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在線教育的發展,互聯網與計算機發展的程度,決定了在線教育的成熟度。與傳統培訓教育機構的教育模式相比,新教育模式具有高效率、低門檻、雄厚的教學資源及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等特點。
現階段,大多數優質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大部分人還是享受不到教學資源的紅利。做教育,就必須注重供給側的平衡,當傳統教育方式已經發揮到極致仍然跟不上時代的變化,這時候就需要一場改革,向新教育模式轉型,以此來打破這個困境,讓優質的教育數字化、智能化、普及化。向新教育模式轉型將是一個持久且漫長的過程,但率先實施真正轉型的高校將贏得學生們的信賴和產業界的認可,獲得下一個新時代的生存發展空間。
從教育的誕生到新教育模式互聯網+的發展,從借鑒國外經驗到為世界提供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模板,從注重信息化環境基礎建設、應用驅動到創新融合、智能引領,縱觀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歷程,基礎設施大幅提升,學?;ヂ摼W教學環境基本完成,數字化資源極大豐富,信息化教學與管理逐漸形成常態,國家數字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與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前,中國教育正在走向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擔負著人才培養、創新服務、精準教育管理的責任,任重而道遠。我們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指導,培養斗爭精神,發揚創新精神,積極參與、推動教育模式深入發展,為推動中國教育現代化做出新的貢獻。
隨著信息化科學技術的發展,推進了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斷完善。新時代的我們應與時俱進,呈現新的教育模式及理念?!皼]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宣稱與人工智能無關”,對此,教育領域也同樣適用。從長遠來看,政府一定會順應生產力的發展趨勢,支持高效低檻、綠色環保、有利民生的新興產業。新的教育模式“互聯網+”將徹底改變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已經是一個毫無疑問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