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超 延邊大學工學院
引言:高校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資源之一就是“紅色文化”,其是大學生接受主流意識形態思想的重要途徑之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以及紅色文化的感染力提供了新途徑。因此,高校應不斷探索“互聯網+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路徑。
網絡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其中充斥著眾多的不良信息也為大學生三觀的形成帶來了不利影響,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資源之一,“紅色文化”是大學生接受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途徑之一,能夠有效地應對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將紅色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能夠發揮“互聯網+”在大學生群體中的真正效用,從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高校展開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但是,互聯網中充斥的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道德修養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滲透紅色文化,讓學生在紅色文化中感受到共產黨在革命年代中堅定的信念,從而受到精神上的洗禮,并在這一過程中樹立個人信念與國家前途緊密結合的道德信念,最終使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符合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標準。
紅色文化是共產黨在執政時的文化基礎,其有著較強的政治性,集中反映了共產黨在執政時的政治思想、價值取向以及工作宗旨等方面內容,并且有著較強的群眾基礎以及廣泛的價值認同感,能夠有效地應對西方國家對我國青少年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滲透。在對大學生展開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能夠使他們更堅定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杜絕了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滲透的可能。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在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方面內容時,紅色文化發揮重要的作用。共產黨在革命年代形成的紅色精神鼓舞著一代有一代的中華兒女不斷向前前進。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時,開展重走長征路等一系列的紅色文化主題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革命年代的艱辛,感受來之不易的今日生活,并跟加珍惜難能可貴的和平生活,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健全人格。
“互聯網+”時代為高校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新的途徑。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紅色文化教育,不僅能夠增強紅色文化感染性,而且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革命精神的內涵,從而最大程度的發揮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互聯網資源具有信息量放大、內容涉及范圍廣等幾方面內容,它幾乎包含了政治、經濟、教育等各個領域的資源,這使紅色文化教育的素材不在局限于傳統媒介中的書籍、報刊,從而使紅色文化教育的素材變得更為豐富。
高效、快捷是“互聯網+”時代最突出的特點。在使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將會大大縮短傳統媒介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時間。在對紅色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后,不僅使紅色文化變得更為具體生動,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除此之外,互聯網技術可以使學生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隨時隨地的接受紅色文化教育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通過互聯網進行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不僅較好地保留了傳統紅色文化教育的優勢,而且文字、圖像以及視頻等幾方面內容進行了有機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多重感官的刺激,使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艱辛,在立體化的教學過程中增強了紅色文化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會在這一過程中增強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
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紅色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針對的是大學生。但是由于互聯網技術具有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等幾方面特點,高校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展開的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僅僅是針對學生,只要關注了學校的教育網站、宣傳平臺的人都可以獲得相關的紅色文化教育知識。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網絡成為了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設紅色文化教育的網絡平臺已經成為了眾多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徑。
例如,高校在建設紅色文化教育網絡的過程中可以采取門類動態與靜態結合的方式,在發布紅色文化的教育內容時要和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生密切相關的事等多個方面相結合,將紅色文化教育和學生的個人感知相融合,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熱情。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設具有正能量、傳播紅色文化知識的微信公眾號,及時更新黨的政策、國家時事熱點、歷史上的今天發生的事件以及延邊地區的紅色文化傳統,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能力,在使用網絡時接受紅色文化教育,從而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在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高校不斷改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形式以及工作方法。高校需要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了解分析大學生的表達方式和接受習慣,并根據學生的接受習慣,組織豐富多樣的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將紅色文化貫穿于活動之中,為學生營造出學習紅色文化的良好氛圍,同時也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占據了有利高地。
例如,互聯網技術具有范圍廣、信息量大等特點,高校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營造出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情境,在教學情境中滲透紅色文化。在抗日時期地處東北地區的延邊做出了重大貢獻,比如說小汪清抗日根據地遺址、青山里抗日大捷結紀念碑、涼水斷橋等都是那一時期留存的證據,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紀念館的影像為學生創造出情景交融的教學情境。學生將會在教學情境中更好地理解革命年代先輩們所付出的一切,以及在當今社會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性,有效地喚起學生的共鳴,從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有效地開展。
互聯網時代改變了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模式,面對信息技術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新挑戰,高校需要建設一支政治覺悟高、立場堅定、能夠熟練使用網絡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團隊,從而能夠對大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高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例如,高校需要切實建設一支由高校領導、學科帶頭人、優秀教授以及輔導員和優秀學生組成的團隊,定期組織關于網絡技術、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紅色文化知識的培訓,當然還要了解延邊地區的紅色文化傳統,不斷地提高團隊的綜合能力素質,并將其打造成高素質的復合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團隊,從而為學生提供質量上乘的紅色文化教育。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互聯網+”也在不斷的加深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與此同時,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也深入到了高校內部,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比如說思想教育工作和紅色文化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融合。雖然說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在思想政治文化中滲透紅色文化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深化,高校和教師們也在尋找著優化措施。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紅色文化的融合必將取得新的突破,學生也會在這一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道德修養,通過紅色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以及對國家的認同感,從而將自己培養成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