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菏澤,位于晉冀魯豫四省交匯處,是著名的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這里文化底蘊深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傳統戲曲、傳統音樂、傳統曲藝、傳統舞蹈,種類繁多、不勝枚舉。
菏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居山東省首位。其中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在菏澤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量中占比較高,且國家級名錄較多。音樂類非遺主要包括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曲藝等。傳統戲劇國家級名錄就有山東梆子、大平調、棗梆、柳子戲、大弦子戲、兩夾弦、四平調、皮影戲等八個;傳統音樂國家級名錄有魯西南鼓吹樂、古箏樂、弦索樂三項;傳統曲藝有山東琴書、鶯歌柳書、山東落子、山東花鼓。還有很多省級項目、市級項目。
這些國家級非遺項目主要由以下申報主體主管: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三項、菏澤市藝術研究所三項、定陶區文化館和非遺保護中心三項、菏澤市文化館兩項、菏澤市牡丹區文化館和非遺保護中心共兩項、單縣文化館兩項、成武縣文化館和非遺保護中心共兩項、巨野縣和鄆城縣文化館各一項。另外,省級、市級音樂類非遺項目還有很多。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菏澤市、牡丹區、定陶區、單縣、成武、巨野和鄆城。
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如此浩瀚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盡管受到現代文化沖擊,但這些傳統的音樂文化已然深深扎根于菏澤這片沃土,成為當地人們深入骨髓的藝術形式而不斷延續發展。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觀演性、體驗性、地域性等特點,是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開發文化旅游的優質資源,具有開發旅游的獨特優勢。
早在2009年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首次提出:“要高度重視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要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對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態的展示,另一方面通過編排,成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效益的文化旅游節目?!薄秶鴦赵宏P于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等都將非遺與旅游融合納入重點發展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在全域旅游時代,人們越來越重視旅游的文化需求,各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成為吸引大家前往旅游的重要資源。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互動共進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非遺與旅游融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各地在這方面已進行了大量探索與嘗試。菏澤音樂類非遺資源豐富,但是在與旅游融合方面仍很薄弱,將音樂類非遺與當地旅游融合發展,對于菏澤文化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在《關于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通知》《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到要將非遺與旅游融合。文化和旅游部提倡“非遺走進現代生活”,實現“活態傳承”。意即非遺要走進人們的生產、生活,采用“活態”方式進行傳承。這是區別于文字、音像、視頻等方式、實現非遺保護終極目的的最佳傳承方式。與旅游結合,使非遺走向大眾、走進人們的生活,增加受眾,滿足游客的觀演體驗,實現最大化傳播,才能真正實現非遺“活態傳承”,從而更好地促進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菏澤音樂類非遺資源豐富,但是保護和傳承方式比較單一,主要采用傳承人小眾傳播的方式,比較局限。開發音樂類非遺旅游產品,將非遺文化以“活態”形式展示給各地游客,是實現菏澤音樂類非遺大眾化傳播的最佳路徑,也是實現菏澤音樂類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不二選擇。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迅猛發展,已經發展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旅游模式也已由景點式向全域旅游轉化,單純的景點旅游已經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目前旅游發展形勢的要求。面對群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我國旅游業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旅游產品供給不足比較凸顯。如何增加旅游產品供給、滿足游客不斷增長的文旅品質需求、提升旅游品質內涵和內生動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議題。
菏澤旅游業發展緩慢,產品供給嚴重不足,將音樂類非遺與當地旅游融合,可以提升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滿足游客的文旅需求,增加文旅融合產品供給,豐富旅游產品形式,對于當地旅游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五”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文旅融合的政策文件,旨在加快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步伐。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的建立,也充分說明了國家推進文旅融合的決心與力度。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正走向縱深。
菏澤文旅融合發展緩慢,旅游業中文化融入較少。音樂類非遺是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集當地民風、民俗、歷史、文化于一體。將音樂類非遺與當地旅游產業融合,激發非遺潛能,挖掘非遺內涵;非遺為旅游注入活力,旅游為文化搭建平臺,旅游搭臺,文化唱戲,二者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必將推進菏澤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互榮共生。
我國已進入文旅融合新發展時代,宋城千古情、印象劉三姐、禪宗少林都是國內比較知名的文旅品牌。音樂類非遺的“活態”文化特點,使得音樂類非遺是最容易,也最適合與旅游融合的資源,其獨特的觀演性、地域性、體驗性,成為吸引游客注意力的重要元素。菏澤文旅融合尚處于探索階段,以近幾年曹州牡丹園和水滸好漢城的音樂表演為雛形。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處于應付和強融的狀態,缺乏品牌效應,旅游吸引力不夠。菏澤音樂類非遺文化豐富,但是旅游開發力度不夠,導致其知名度不高。
將菏澤豐富的音樂非遺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豐富旅游供給,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傳播地方音樂文化,必將推動地方文化品牌建設,增加旅游地知名度和擴大影響力。文化和旅游發展的同時,也將催生新業態,促進地方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近年來,隨著牡丹產業的發展,菏澤牡丹旅游節已經發展成當地品牌。每年四月中旬,正值牡丹盛開旺季,一年一度的“菏澤國際牡丹文化節”在一場文藝演出中便拉開了序幕。文藝演出一般邀請一些國內比較知名的藝術工作者前來助陣,以歌舞表演為主,地方音樂沒有一席之地。除了這場比較盛大的文藝演出外,菏澤國際牡丹文化節基本沒有其他相伴生的文化活動。從2014年第23屆菏澤國際牡丹文化節開始,政府相關部門才進行了調整,在牡丹節期間逐漸加入了地方戲曲表演、古箏樂表演等地方非遺和一些民俗活動,但是無論從整體規劃還是節目形式,都缺乏專業性和觀演性,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也沒有形成常態化發展。究其根源,在于發展理念落后、缺乏科學規劃。
旅游資源的定義是非常廣泛的,凡是可以為旅游開發利用、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稱之為“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
菏澤音樂類非遺遍布菏澤市及周邊縣,資源分屬不同的申報主體,由各申報單位自主管理,各音樂管理主體之間缺少交流,同一音樂品種之間也都處于自然發展狀態,部門之間缺少對同一音樂品種的交流和整體發展規劃。音樂非遺資源處于比較分散的狀態,缺乏整合,缺乏整體思維和發展思路,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因此,菏澤的音樂類非遺發展緩慢。
旅游產品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市場對于旅游產品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需求都越來越高。豐富而優質的旅游產品,會對旅游者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表現出更大的旅游價值,從而帶來更大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效益。
菏澤音樂類非遺旅游產品存在開發不足、模式單一的特點。盡管在曹州牡丹園曾出現過音樂類非遺的身影,但僅僅是把節目搬到旅游景點,還談不上真正意義的非遺與旅游融合。非遺與旅游融合不是簡單的二者相加,而是應在思維、理念、模式、產品形式等各方面交相輝映。打造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非遺旅游產品,增加旅游產品供給,才能提升非遺旅游品質。
旅游基礎設施就是配套的“旅游服務”,是發展旅游業不可缺少的基礎元素。
好的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如果沒有相應的配套基礎設施,也是缺乏吸引力,得不到游客認可的。完善和便捷的配套設施,可以滿足游客的多方面需求,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和旅游品質。
菏澤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欠缺,高鐵、機場等便捷交通設施尚未建成使用。牡丹園周邊酒店、餐飲企業、購物商場等配套設施等級參差不齊,高級別場所較少,彰顯地方特色的設施欠缺。可供音樂類非遺表演的場所較少,民俗街、博物館、主題公園等都不健全。因此,音樂類非遺與旅游融合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常態化發展。這是菏澤文旅融合發展的短板。
菏澤音樂類非遺具有資源多、藝術價值高、文化內涵豐富的特點,是開發文旅融合的最優質資源。但是縱觀菏澤旅游業近幾年的發展,其現狀不容樂觀,理念落后、思維陳舊,嚴重滯后于我國當前旅游業發展的節奏。地方政府應該更新發展理念,向國內文旅融合做得好的地方學習。比如云南印象、禪宗少林、又見平遙等國內知名文旅品牌。學習它們的先進經驗和發展模式,重新梳理和審視自己的音樂類遺產,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文化內涵,認識它們的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然后與旅游進行深度融合。目前菏澤非遺節目生搬硬套的表演難以給游客帶來特別體驗,并為其留下深刻印象,也無法實現音樂類非遺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因此,必須打破傳統思維,走出去,向大品牌學習。
同時,要對音樂類非遺旅游資源進行整合。資源是實現旅游的主體,沒有資源,旅游便無從談起。菏澤音樂類資源由不同的申報主體管理,各主體之間缺乏交流,資源缺乏整合,沒有形成品牌優勢。云南印象、禪宗少林、宋城千古情等之所以為大家熟知,是因為品牌效應強。菏澤音樂類非遺是當地文化旅游的最佳資源,地方政府與相關文化管理部門應該抓住自己的獨特優勢,將現有音樂類非遺資源進行整合,整體規劃、整體推廣、形成合力,與旅游能融則融、能融盡融,形成品牌優勢,從而擴大菏澤旅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產品是旅游的核心要素,沒有產品旅游便成為無源之水。菏澤的旅游業發展緩慢,基本仍以傳統的景點式旅游為主,近年來雖然進行了一些音樂類文化融合的探索,但是由于理念落后,規劃不科學,音樂類非遺旅游存在產品開發不足、模式單一、融合不夠深入的問題。近年來,僅在曹州牡丹園、水滸好漢城等景點零散出現過非遺的影子,但是,文藝節目的簡單上演,并不能算作真正的文旅融合。
應加快音樂類非遺資源轉化,加大非遺音樂類旅游產品開發。音樂非遺旅游產品并非簡單的節目展現,而應具備旅游產品的特點,具有藝術性、觀賞性、文化性等特點,能夠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提高游客的旅游興趣,提升游客旅游品質。菏澤音樂類非遺資源雖然豐富,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旅游產品尚未形成。應開發多種模式的非遺旅游:
一是旅游演藝模式。音樂類非遺是最適合舞臺表演,也是最能給游客帶來視覺沖擊和享受的藝術形式。可依托牡丹旅游節、節慶民俗活動等開發音樂類非遺旅游舞臺表演。改革傳統非遺文化中陳舊和過時的內容,創作一些緊跟時代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增加游客對外域文化的好奇心、吸引游客注意力,滿足游客文化旅游需求。對于代表性文化重點開發,如牡丹文化、水滸文化,可以借助音樂類非遺良好載體的作用,以現代人樂于接受的形式進行改革創新,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藝節目,打造“邊看景邊欣賞音樂表演”的綜合游覽模式,滿足游客文旅需求,達到非遺傳承與文旅發展的雙贏。
非遺展演模式。活態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使非遺活力再現,與旅游結合,定期舉行非遺展演,也是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途徑。可利用國家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地方旅游節、文化節、廟會等,借助當地大劇院、電視臺、博物館、文化館、農村戲臺等定期舉辦音樂類非遺展演,推動非遺傳承,使非遺走近百姓、融入現代生活。
主題公園模式。主題公園(theme park),是指以營利為目的興建的,占地、投資達到一定規模,實行封閉管理,具有一個或多個特定文化旅游主題,為游客有償提供休閑體驗、文化娛樂產品或服務的園區??梢岳煤蕽韶S富的音樂類非遺資源,對菏澤音樂類旅游資源進行分析,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政府與社會集資相結合,建設打造“菏澤音樂非遺主題公園”。力求主題和文化緊密結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題文化,吸引顧客,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博物館模式。國際上博物館已經突破了傳統的“靜態陳列”模式,開發了多種新奇的運營模式,用以吸引八方來客。菏澤應該投資興建“音樂類非遺博物館”,將與菏澤音樂類非遺有關的物件、藝術品、資料等全部陳列起來,供游客觀賞學習;其次,可利用媒體技術,播放展覽菏澤非遺的簡介或劇目;還可以開發“博物館+健身”“博物館+演出”“博物館+餐飲”“博物館+文創”等多種模式,吸引游客注意力,從而達到宣傳文化與發展旅游的雙重目的。
旅游基礎設施就是配套的“旅游服務”,是發展旅游業不可缺少的基礎元素。
完善的旅游配套設施必然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菏澤旅游地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健全。交通、購物、文化娛樂、各種體育和療養設施等仍存在發展短板。應逐漸加強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服務水平,滿足游客的高品質需求。
首先,應根據地方實際,因地制宜,加快高鐵、機場等交通設施建設,完善旅游線路交通服務。其次,加強旅游地周邊購物、酒店、餐飲、文化娛樂設施建設,引入吃喝玩一體的大型商場,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務。最后,可以根據地方資源特點,結合鄉村資源優勢,建設和完善鄉村特色旅游設施。可修建大戲臺、小劇場、音樂茶社等,結合節慶日、旅游節等開展地方音樂類非遺演出。同時加強特色餐飲、特色游樂休閑配套設施建設,促進音樂類非遺旅游和地方特色農業結合,發展多種旅游新業態,實現新的增長。
總之,菏澤音樂類非遺與當地旅游融合,應把眼界放遠,向國內外好的模式學習借鑒。轉變思路、更新理念、創新思維,不能閉門造車。其次,應結合地方實際,規劃和開發適合自己的非遺旅游產品,切不可好高騖遠。努力構建“非遺+節慶、非遺+演藝、非遺+劇場、非遺+文創”等多業態的音樂類非遺旅游。最后,非遺與旅游融合,必須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要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屬性和地方特點,注重其原真形態的展示,在不改變以上元素的前提下,通過編排,使其成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效益的文化旅游節目,使“非遺+旅游”成為菏澤文旅發展的新方式。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從而推動菏澤文化和經濟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