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系
工藝美術是一種美與實用相結合的藝術。它是人們生活勞動過程中直接產生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它自人們會制造工具的時代就誕生了,經歷了時間的打磨和沉淀,成為我國美術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工藝美術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材料,合適的材料會給工藝品增色不少。材料就是工藝美術的基石。而生活中處處都有材料,石塊、木頭、水泥等等,歷史學家更是按照每個時期生活中常用的材料來劃分歷史,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可見材料對人們的生活意義重大。因此,了解材料是創造優秀工藝品的必修課。古有霍去病墓,墓中的馬踏匈奴、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等石像都是由整塊的天然石料雕刻而成。工匠循石造型,因材施藝,石像宛如渾然天成。整個霍去病墓大氣磅礴,直到現在都為人所驚嘆。這與工匠對石料的熟悉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石像是由碎石塊拼接而成,則將大大降低它們的氣勢與精巧,也大大降低它們的藝術價值。合適的材料與優秀的工藝相結合才能創造出具有創新性的作品。工藝美術不能沒有材料,要發展好工藝美術就必須深入研究材料,學好材料的知識。只有了解材料,選好材料,才能使工藝和形式感發揮到極致。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材料也變得豐富多彩,具有很多種類。大的種類有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自然材料又可分為石材、木材、煤炭等,人工材料有水泥、玻璃、塑料等。再細分下去又有更多的類別,多樣的材料為工藝美術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而了解材料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材料自身的屬性、材料的文化內涵,同時也要分析材料與創作者的關系。
材料具有質感、肌理、視覺與觸覺等物理屬性,還具有化學屬性。
“材料的質地是美感體現的一個方面……善于發現材料的自然美并加以發掘,是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特征?!辈牧系谋砻尜|感取決于它的亮度與光滑度,光亮的材質給人以細膩、精致的感覺,灰暗的材質帶給人壓抑、沉悶的感受;平整光滑的材質令人感到精細、整齊,而粗糙的材質給人以質樸、豪放的感覺。各種材質都有它們自己的“心情”。如毛絨、纖維給人以柔軟溫暖的質感,所以人們用這些材料制成地毯,放在臥室或客廳,營造一種溫馨舒適的感覺。古希臘米隆的雕塑作品《擲鐵餅者》塑造的是一個繃緊著肌肉,正準備投擲鐵餅的運動員。該作品采用青銅的材料,青銅堅硬、閃著光澤的質感,更給塑造的運動員增添力量感,讓人感受到運動員健美的身姿。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日本的食物包裝常常選擇原始的材料來進行設計。如用原木來包裝大米,凹凸不平的木材帶著原始的花紋,給人以天然又健康的感受。傳遞給消費者這個大米也很健康的觀念,進而促進大米的售賣。包裝材質的運用在商品售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材料的美感大多來源于材料的肌理美。不同的材料表面有著不同的結構、排列和組合,每種材料都有著獨特的肌理。不同的肌理讓人感受到軟硬感、粗糙感、細膩感等等不同的感覺。人們通常是通過手觸摸材料而產生感覺。久而久之,人們接觸材料多了,不用手觸碰,光是眼睛看見就能聯想到材料的觸感。因此,肌理又分為觸覺肌理和視覺肌理。觸覺肌理指的就是通過觸摸聯想到的肌理;視覺肌理指的是平面的,人們眼睛看到的由點、線、面組合而成的肌理。工藝美術創作中廣泛地運用了材料的肌理,如纖維藝術、漆畫、綜合材料等。將不同的肌理搭配起來,光滑的與凹凸的、細膩的與粗糙的、華麗的與質樸的……通過對比、組合等方法,使作品呈現出別樣的味道。在漆畫中,常常使用蛋殼、夏布、樹葉入畫,就是利用它們身上的肌理與漆的質感搭配,展現嶄新的藝術美。明代時的很多家具都以硬木作為原材料,不上漆,直接展現木頭本身的花紋,顯現天然的肌理美,這是明式家具獨特的風格,質樸而簡約,在國際上也別具盛名。
材料的視覺與觸覺,材料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使人們產生聯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很多材料,手觸摸過后會感受到柔軟、堅硬、尖銳、寒冷、溫暖等等感受。接觸得久了,不用手觸摸,腦袋里也會浮現這種材料帶給你的感受。例如,看到樹皮你會想到摩擦皮膚的粗糙,看到絲綢你會想到穿在身上的絲滑柔軟,看到仙人掌你就會想到手被刺痛的感覺。這種聯想有著不可思議的魅力,聯想賦予人們視、聽、觸覺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在現代藝術中,藝術家們也早早地發現了材料的魅力,將不同的材料搭配起來,通過對比、烘托、交錯等手法,讓人產生多重感受,豐富作品的層次。
了解材料的化學屬性是開始一件工藝美術品創作的必不可少的步驟。選擇的材料是自然材料還是人工材料?該材料是怎么制成的?在選擇之前都要弄明白。藝術創造必須以科學為依據,不懂科學,就不可能創造出具有專業性、創意性的作品。例如大漆,大漆是一種天然樹脂涂料,割開漆樹皮便可以得到。質地黏,色白,具有流動性,經輕加工后可作為涂料使用,亦可入藥。大漆具有耐潮、耐腐蝕、耐高溫等優良屬性,因此收獲了“涂料之王”的美譽。大漆的成分因產地不同而有區別,但其主要成分都是漆酚、漆酶、樹膠質和水分。漆酚,可溶于有機溶劑和植物油,但不溶于水,它是大漆的主要成膜物質。這是大漆常常用來刷在家具表面的原因,堅硬防潮,能夠長久的保護家具。漆酶,是一種催干劑,促進大漆氧化和聚合。適宜漆酶催干的條件為,溫度40°C左右、相對濕度80%,因此,漆畫工作室往往會配一個窨房,控制好溫度和濕度,讓漆畫干得更快。樹膠質則會影響大漆的黏度和品質。正是因為樹膠質的黏性,在做漆畫時,可以將各種材料融合進去,螺鈿、蛋殼、布料甚至橘皮各種質感的材料與大漆相結合,使漆畫的視覺效果與形式總是讓人耳目一新,讓漆畫的發展煥發出勃勃的生機。此外,大漆的缺點我們也要了解,大漆耐紫外線不佳,大部分人會對其過敏。選擇大漆作為材料時就需要做好防護措施,備好口罩、手套、罩衣等,避免直接接觸大漆,這會大大降低過敏的風險。了解大漆的屬性,做好準備工作,會使你的創作事半功倍。
材料的文化內涵來源于多個方面,挖掘其文化內涵有助于創作者思想的表達,也有助于創作者打開新的藝術視角,創造出具有突破性的成果。材料的發展史是材料內涵的源泉,只有摸清材料的發展脈絡,并進行縱向、橫向的比較和梳理,才能更詳盡地了解材料。
以大漆為例。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期,“物有飾而后能享”人們出于裝飾器物的目的孕育了漆器發生的胚胎,此為漆工藝的萌芽階段。到夏商周時期,隨著青銅器的鼎盛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們開始用大漆鑲嵌螺鈿、金玉進行裝飾,使大漆的裝飾藝術更加多元化了。春秋戰國時期,鐵器時代到來了,人們的生產技術有了跨越式的進步,也引起了生活觀念的改變。漆器的制胎技術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并發明了“油漆”,這項發明使大漆的裝飾藝術體系更加完善。漆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秦漢時期,在大統一的背景下,漆文化不僅延續了戰國時期的繁榮,更是在兼容、交流、整合的社會潮流下發展得越來越波瀾壯闊,達到了鼎盛期。而在三國至隋唐,戰亂與紛爭充斥的時代,人們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時代,漆工藝作為一種奢侈品,自是少有人來欣賞了。這個時代漆工藝進入了消長期。至宋元時期,戰亂逐漸被平復,人們的生活趨于平穩,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人們對物質、精神方面的追求也開始提高了。手工業發展繁榮,漆器工藝品也逐漸大眾化、商品化、藝術化,這時漆文化的發展又達到了一個高峰。再到明清,人們對漆文化的鉆研與創新似乎進入了疲軟期,不再有突破性的發明,開始著重于技術和細節的改良。我國的漆文化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并影響深遠。日本的漆文化就源于中國,甚至后期的發展強于中國。自秦漢時期,中國的漆文化便從朝鮮半島間接地傳入日本,日本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與鉆研,發展起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漆文化,建立起自己民族的漆文化語言。于南宋時期,日本開始與中國進行漆文化的交流與學習,不再是中國單方面地向日本傳輸。中國學習了日本許多創新的技法,如“泥金”“彩繪”等,日本也從中國的漆器樣式中受到啟發。而到了清朝,日本的漆工藝已經逐漸超越了我國,開始向我國傳輸漆文化與技法。我國漆文化繁榮與衰弱的因素,日本漆文化發展如此迅速的原因等等都值得創作者們去深挖。梳理清其中任何一點,也許就能為你的創作提供新的思路,為我國漆文化的發展做出一點貢獻。
調查材料所處的時代環境同樣也很重要。人們的審美往往受當時工業發展水平、審美標準、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如夏、商、周時期,青銅熔點低、硬度高,一出現便深受人們喜愛。因為青銅器的發明象征著人類文明,是人類從原始時代走向文明時代的一種進步。然而到了春秋戰國晚期,成本低廉的鐵器出現了,銅器便開始走向沒落。原材料的成本也影響著材料的發展。而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環境深深地影響著藝術的發展。當時歐洲人終于打破了黑暗的宗教統治,人們開始崇尚人文主義精神。他們反對宗教神性,倡導回歸人性貼近生活。反對上帝的美,提倡人體自然美?!睹赡塞惿贰蹲詈蟮膶徟小贰段魉雇⑹ツ浮贰妒照劇返犬敃r的代表作品都展現了豐富的人文主義色彩。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變化多端的,是發展迅猛的。材料的知識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豐富和更新的。研究材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材料還有更多的維度和層面值得創作者們去挖掘。工藝美術,是創作者們選擇材料,用技術加工,去達到實用和審美的要求。工藝美術離不開材料,但同樣也需要創作者們的想法、閱歷和技術。材料本無感情,但是經過優秀的創作者之手,便能展現出材料的魅力,并且表達出創作者內心的感受。因此,創作者們不僅要深刻地了解材料,還要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創作者的藝術修養和材料的研究是相輔相成的。終日在書中了解藝術之美,學習藝術之法,不去真正接觸材料、了解材料,永遠無法創造出具有新意的作品。而在研究材料的過程中,產生靈感與感悟,如何敏銳地抓住它?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與見識,便無法表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