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大學 2.濟南市美術館(濟南畫院)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藝術介入鄉村建設正深入進行,逐漸發現藝術介入會在一定程度上削減鄉村的價值,藝術的立場會與鄉村立場的錯位狀態不利于鄉村持續發展。加上不同主體對藝術鄉建的理解存在一定差異,對于藝術介入鄉建的目標也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地推進藝術鄉建,就需要將“介入”轉變成“融入”。
藝術鄉建主要是藝術家、藝術團體通過藝術手段,為鄉村建設貢獻力量。藝術介入鄉建是藝術家或者藝術團體在藝術鄉建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藝術立場,將自身的主導意識融入鄉建中。藝術鄉建是一個持續進行的環節,同一個藝術鄉建項目,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具體來說,藝術介入鄉建的路徑主要表現在:第一,文化保護。在藝術鄉建中,藝術家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其需要對自身價值進行調整,無論是為了實現藝術家本身的價值,還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藝術家都會產生保護、拯救沒落鄉村文化的欲望。如藝術家左靖在偶然發現安徽黟縣民俗藝術,組織發起了“碧山計劃”,將鄉村老屋改造成“碧山書局”,并組織開展了“碧山豐年祭”活動,從藝術的立場實現了對當地民間文化的保護。雖然藝術家無意介入當地經濟建設,但是在對當地文化、景觀宣傳中,迎來了大量的旅游人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鄉村經濟建設。第二,景觀再造及空間生產。景觀、建筑是鄉村人文地理的重要特征,也是藝術家比較關注的點。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可視化成果體現在景觀再造、空間生產,如修繕老房屋、翻新村容、維新公共設施、利用鄉村自然人文景觀開展藝術創作等。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很多地區都采用了藝術手段美化鄉村,如利用鄉村空間,結合鄉村生活、文化、自然景觀等,建立“鄉村博物館”。此外,藝術介入鄉村空間生產中,還促進了鄉村產業,尤其是旅游產業、文化創新產業的發展,拓展了鄉村居民的生活、娛樂、交往空間。
新時期下,城市小品、城市家具等公共藝術裝置、公共藝術活動在城市中得到了快速發展,公共藝術也因此成為塑造城市特色、記錄城市發展、展示城市特征的重要手段。在鄉村建設過程中,也可以將城市建設中的這些藝術融入鄉村,對鄉村的地域文化、傳統文化進行全面分析,有側重地引入公共藝術。如將公共雕塑、藝術衍生品等融入鄉村建設上,并將新的思想觀念融入鄉村環境建設上,實現新舊思想的交流、碰撞,為鄉村融入新的活力,使得公共藝術可以真正的走進鄉村,打造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生態系統。如2019年舉辦的“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中,由多名志愿者共同繪制的《大地從天而降》,將武隆當地的神話故事展現出來,如穹頂的“地、風、水、火”代表著土神、風神、水神、火神,孕育了人世間的生命,作品《大地從天而降》為公共藝術的地域性、互動性發展提供了示范。
在之前的藝術介入鄉建過程中,經常會將村民排斥在外,這就會導致村民在一定程度上會排斥藝術家、藝術團強加進來的藝術作品。事實上在鄉村振興中,村民是最關鍵的主體,只有讓村民參與進來,才能為藝術鄉建提供保障。在實踐中,一方面需要將鄉村風貌改變和村民努力結合起來,指引村民參與到鄉村公共藝術作品制作中,增強村民的鄉建自豪感。另一方面相關部門還可以給予村民適當的獎勵,以此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同時也為村民后續作品維護提供良好支撐。在村民看來,與藝術相關的作品是遙不可及的,引導村民參與到藝術鄉建中,能讓其充分意識到藝術是與自身生活緊密相關的,只要自己善于觀察、創造,就可以創造出藝術作品,如將墻體看作畫布、將竹子看作景墻。村民在參與藝術鄉建過程中,會改變自身對于藝術的認知,會更加理性地看待藝術鄉建,也會增強其藝術鄉建的支持度。
藝術融入鄉建應該將藝術立場轉向鄉村立場,要充分尊重鄉村、村民的主導性,以村民比較熟知的地方性知識對現代文明進行解釋,實現藝術融合鄉建。在實踐中,需要立足于文化認同的視角,恢復、重構鄉村共同體,保證鄉村內部正向價值,為鄉村發展提供依據。藝術家可以借助影像、圖片、動畫、繪本等各種方式,將地方性知識形象化的呈現出來,讓村民可以全面了解當地歷史人文,并體會到其在美麗鄉村建設上的作用,激活其文化自覺性。實踐表明,用地方性知識解釋鄉村文化,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行為,在藝術鄉建中,用藝術融合行動主體行為,實現藝術家與鄉民、政府及其他主體的融合,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鄉村適應現代化、全球化。藝術家、藝術團體對地方的人文資源進行全面挖掘、展現,并策劃相應的地方文化活動,促進鄉村文化轉型,并且這種行為屬于多行動主體、多文化融合,而不是外界的強行介入,更容易被村民所接受。
綜上所述,藝術介入鄉村建設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會對鄉村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在實踐中,要將介入手段轉變成融入手段,實現藝術融入鄉村建設,以此實現鄉村發展和現代藝術的健康結合,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