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凰
阿壩師范學院
康巴藏戲劇目由巴塘藏戲團引進西藏傳統藏戲劇本改編的《文成公主》《卓娃桑姆》《諾桑法王》,居里寺根據語言改編的藏戲《蒙人馭虎》《和氣四瑞》這兩部戲劇是反映藏族傳統文化的小劇目。 居里寺的活佛曾經根據藏族古典小說改編的藏戲劇目《鄭宛達娃》,根據地方民俗性事件改編的《朗桑法王》《根秋國王》《底得格登》??蛋筒貞虻乃囆g成就打破了自然時空的排列,按照神話幻想重新排列,它所表現出的時空特點具有連鎖性和重疊性。如《諾桑法王》中馬頭王多次對諾桑法王的考驗;《文成公主》中有七次試婚故事情節;《卓娃桑姆》中卓娃桑姆的子女多次被魔妃派來的人刺殺,每當刺殺子女的差夫來到,卓娃桑姆都會變化成動物來拯救自己的子女。康巴藏戲劇目偏于神話性色彩,其審美的形式、形態是神話性與現實性的統一結合,如《和氣四瑞》把動物人性化,以四個不同種類的動物團結合作,共同維護和平的理想世界。
嘉絨藏戲劇目有大小型劇目之分,大型劇目《格東特青》,小型劇目《老虎與獅子》《木茸》《澤讓蘭芝》《吉祥頌》。有折子戲《德斯杯》,世俗戲《獵人與猩猩》《野人與獵人捕山猴》等。嘉絨藏戲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戲劇性的情感沖突通過舞蹈動作來表現,因此,舞蹈動作設計方面具有虛擬性。這些動作從生活中提煉,不是中規中矩地模仿,它具有抽象性和程式化。
曾經有谷腦寺奔赴西藏把藏戲《頓月頓珠》《智美更登》《文成公主》學了傳授給當地的僧人。壤塘藏戲團改編了《格薩爾王》中的《地獄救母》《賽馬登位》曲目在阿壩地區進行演出,借鑒《格薩爾王》中固有的唱腔和當地說唱藝術相結合,這種方式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阿壩安多藏戲劇目藝術成就,1984年統計,阿壩安多地區有藏戲團20多個,主要演出藏戲的八大劇目,受游牧農業群眾的喜愛。阿壩州若爾蓋中心學校校長從1979年以來,改編、創作了12部藏戲新的劇目,把創作出來的劇本發給學生,讓學生們學會念、唱、演藏戲。這樣的模式也成了學生學習藏語的一個有效的新途徑。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藏戲受到國家的重視,逐步發展起來。因此,阿壩藏羌地區的藏戲團也重新重組建立起來,同時也開設了不少的藏戲學習班。演藏戲、看藏戲在阿壩藏羌地區成了一種不可缺少的藝術活動。阿壩藏羌地區的民間藏戲團經常參加全國的藏戲藝術交流大會,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進步。如巴塘藏戲班1986年參加西藏雪頓節演出,受到藏戲專家的好評。阿壩地區藏戲團體,發掘、創作、提煉了一批折子戲,創演了歷史的、現代的和民間的大小型藏戲劇目,同時也培養了一批藏戲演員,在藏戲的改革之路上,能夠探索到正確的道路。本地區的藏戲總體特征是發展趨勢,但是個別藏戲團和個別劇種存在失傳的狀態。
藏戲是作為藝術表達形式存在的戲劇,它有特定的民族色彩,人們在區域內有特定的創作性,表現為民間習俗、禮儀,它具有不可再生性。其中蘊含的思想文化、意識、情感、價值觀都是不可復制的,具有獨特性。如藏戲面具首先它是一件藝術品,其次它是一種特別的符號,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是少數民族特有的祈福方式,有著特別的價值。一個民族有它賴以生存的根,這“根”指的是民族記憶、民族文化基因。
藏戲的藝術價值主要通過演員的演出形態呈現出來,它是人類行為上的活動范疇,通過高超的藝術技能、精湛的演唱技巧傳承下來。這個文化傳播的過程屬于動態過程,說唱舞蹈、戲劇化的演出都在藏戲里表現出來,它包含民間民俗儀式、崇拜傳說,都是以動態性呈現戲劇情節。藏戲行動記憶的活態性還表現為藏戲的“靈魂”,即傳承藏戲的本民族經過長期拼搏迎來了美好的生活,族群中的民族凝聚力、民族信仰,集中體現民族自信的價值觀。
藏戲的傳承是口口相傳的方式,如傳承人斷層就意味著藏戲文化的消亡??诳谙鄠黧w現了民族性、家族性,傳承人與選擇人有相互的親密關系。通常是長輩傳授給晚輩,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的方式把藏戲文化保存下來。藏戲是依靠民間傳承流傳至今,在阿壩藏羌地區設有自己的藏戲團,至今表演著八大藏戲其中的幾個劇目。
阿壩地區因城市變革、文化融合,面臨著失傳的危機。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實施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戲劇最初作為娛樂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靠演出賺錢盈利養活藏戲團的演員,但每次藏戲演出不單單是演員的付出,更是幕后演職人員沒日沒夜的布景付出,加上觀眾對舞臺景色、道具、服裝要求較高,往往演出的票房收入達不到演出的成本,因此,藏戲團只能減少演出場次。隨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來臨,大眾的娛樂方式越來越豐富,人們更傾向于能夠讓自己輕松的休閑方式,如聽聽戲曲、看看電影,很少有人選擇看藏戲,對比于其他文化藝術,藏戲處在劣勢地位。繼承藏戲選演員通常是從小培養,使傳承人具備說唱、誦讀、舞蹈的基本功,這樣才能在藏戲的各個劇目里扮演好角色。但由于藏戲的經濟效益低,藏族人民不太愿意自己子女學習藏戲,很多優秀的藏戲演員也轉到了其他行業來達到自己滿意的收入水平。這就造成藏戲人才大量流失,同時年齡大的藏戲傳承人相繼去世,找不到傳承人,藏戲面臨著失傳的危機。阿壩藏羌地區現代經濟基礎薄弱,雖然有四川省的政策支持,但由于自身的經濟不強,在民間藝術活動藏戲保護上沒有充足的資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藏戲的保護與傳承。
1.阿壩藏羌地區藏戲的保護和傳承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藏戲作為民族民間文化形式,它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在歷史的長河中,藏戲是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在歷史、文學、社會學、哲學上都有重要的價值,深刻地體現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藏戲的保護與傳承從文化戰略出發,繼承——創新——發展是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動力。
2.阿壩藏羌地區藏戲的保護和傳承是維護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從歷史上看,藏戲口頭傳承的價值是不能只用經濟價值來衡量的,它經過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革,記載著社會進步過程中的文化記憶。我們在這些記憶的基礎上,才能了解文化歷史的真正內涵。保護和繼承藏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現實需求,是實現阿壩藏羌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催化劑,是維護阿壩藏羌地區文化藝術多樣性和豐富性的迫切需要,是阿壩州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藏戲的保護和傳承對提高本民族素質、弘揚本民族精神、促進社會發展,具有良好的現實意義。
3.應對新形勢,強化少數民族的文化身份。阿壩藏羌地區是部分農業文化和部分少數民族畜牧業文化,面對發達的社會科技,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優勢。其中的藏戲,一種口口相傳的藝術形式,與其他種類的文化遺產相比,藏戲這種古老的藝術更會受到現代化藝術形式的沖擊,故應當加強保護。做好藏戲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積極適應現實中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保存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強調少數民族的文化身份。
將保護和發展藏戲提高到精神文明建設的認識中,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對藏戲保護的自覺性,認識到藏戲的社會功能意義。藏戲的形成、發展都具有廣大人民群眾基礎,表現了藏族人民的傳統觀念。藏戲內容多為歌頌英雄、贊美善良的人,從藏戲表現的思想來看,它具有良好的宣傳功能,引導群眾人心向善。
阿壩藏羌地區對藏戲的保護做了一部分基礎性的工作,但按照相關的文件對非遺的保護要求,還是有做得不到位之處,需要更深層次的推進工作。當地政府應在藏戲的保護財政、藏戲傳承人、藏戲演出設備、藏戲團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阿壩藏羌地區可建立藏戲資料庫,發展多個藏戲傳承培訓班,制定全面藏戲的保護計劃,全面開展多種多樣的保護工作。
藏歷年于2011年5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的藏歷年,通過宏大的場面,讓人民群眾深入了解藏族歷史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藏戲開創了不同地區流派的交流、互相取長補短的良好局面。藏歷年可以成為搭建經濟發展的平臺,打造本地區藏戲文化產業、文旅融合,促進當地區的經濟發展。在藝術傳承方面,不僅是單一的傳承而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吸收先進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傳統技藝與現代化藝術相結合,進入文化市場,在文化市場中獲得重要地位。因此,通過藏歷年的平臺加強藏戲的保護和研究是可實施的,并且將會獲得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