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源
河北美術學院
中國畫崇尚道家自然,追求自然秩序的和諧統一,畫家在他的作品中都體現了一種生活感。在畫家的筆下,深山古木、飛瀑寒潭、山間野卉、棲鳥鳴猿,在畫家筆下是各不相同的。用富有詩意的眼睛看待自然,將自然視為自我的再現,然后融入心中之情,發于筆端。這種獨特的哲學觀點為中國畫帶來了無限的藝術意味,呈現出音樂般的節奏和韻律,反映出非凡的優雅之美。中國畫在我國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藝術家把意象融入畫中,使其更具有中國特色,更能體現出中國畫的意象之美,并且彰顯出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中國畫與西方畫蘊含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藝術家將傳統文化的意象之美融入畫中,不僅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標準,還能突顯中國畫的傳統美學價值,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畫的發展。
在中國藝術領域中,意象是藝術家創造出的獨有的審美概念。中國意象之美與西方模仿和鏡像理論有很大的區別,中國以意象之美的角度創作畫,需要畫家融入自己的情感,通過意象構建圖畫,展現出詩情畫意的獨特畫面,從而增強畫的藝術效果,并且意象之美重視與實際生活的相互融合,生動直觀地表現出生活內涵。藝術家在描繪事物的過程中,會將視覺、感悟以意象的方式展現在畫中,有助于突顯事物的本質屬性,使畫內容既能聯系生活實際,還能表達出藝術魅力。
中國畫中蘊含的意象哲學,基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立象以盡意的說法,該說法出自《周易》,在《周易》中將意與象相互融合,通過象襯托意,通過意表達象,二者關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意和象的相互襯托下,使事物蘊含豐富的情感,并且表達出中國畫所要展示的深刻含義。例如,以吳冠中《周莊》為例,該畫創作于1997年,畫面以黑、白、灰三種顏色為主,借助點、線、面等元素組成畫面,不僅為人們呈現出江南的小家碧玉的溫馨畫面,更展現出江南人的大氣。此外在《遠眺》中,畫家本人完成勞動任務后,將自己看到的景色,以畫的方式表達出來,以現在的生活為核心,充分展現出畫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吳冠中創作的中國畫作品,將自然與生活緊密相連,借助自然景色構建畫面,在畫中充分體現出自己的意象哲學,使自己在寧靜、淡雅的環境中,將情感與追求相互融合,通過清新簡樸的畫風為人們營造和諧的環境,人們在欣賞中國畫的過程中,會深切感受到畫的純凈之美。
中國畫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獨有的特點。以顏色角度為例,中國意象畫中顏色較為簡單,使整個畫面色調趨于平衡,充分體現出中國藝術家的樸素品質。在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思想中,樸素色彩是意象畫的玄幻學的載體,老子崇尚道法自然,按照天地萬物的規律平衡地發展,將最高的審美標準設定在以物我兩相忘,成為中國意象畫發展的主要目標。莊子崇尚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使中國意象畫的境界不斷提高。老子和莊子表達出的藝術理念,是無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要求藝術創作者應蘊含豐富的人生經歷,具有廣泛的學識,才能在創作過程中深刻表達出似與不似的繪畫理念。
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在解釋意象之美時,表達過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觀點,作為繪畫的創造標準,可以認為將具體的事物與抽象的事物相互融合,使繪畫內容保持在平衡狀態,有助于升華和提煉創作內容,一方面使每名畫家可以創作出不同的內容,避免出現相似的內容,另一方面使繪畫內容易于理解。人們在欣賞繪畫作品時,可以充分展開自己的聯想,將自己的情感與作者情感相互融合。藝術家在創作中國畫的過程中,會深入淺出地表達出意象內容,使繪畫內容具有詩情畫意的特點。所以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是將生命哲學作為意象哲學的基礎。畫家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有較為豐富的經歷,并且在創作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創造力,使意象畫可以以意立象、以象襯意。例如,范迪安創作的《黃河紫煙》,將黃土高原地區的自然景色作為繪畫的核心,在創作過程中深入實際環境中,將黃土高原與黃河相互交融的關系直觀地體現在繪畫中,使人們感受到黃河孕育中華文明的重要意義,通過畫將自己的意象與作品意象聯系起來,突顯中國畫蘊含的意象哲學。
中國畫藝術家在創作意象畫的過程中,將自然環境中的個體賦予新的生命,使每個個體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時間變化過程中,可以盡情地展現自己的想法。在意象畫創作過程中,畫家會使每個個體的靈魂更加鮮活,每個個體可以表現出優雅的精神狀態。畫家會將個體的形態、精神以及情感相互融合,在意象畫中做到以形似神、以神補形,使形態和精神成為中國畫重要的組成部分。宋代畫家論有言認為,凡賦形出像、發于生意,得之自然,畫家將自然景物的靈魂躍然于紙上,使自然景物具有情感表達能力,自然景物成為鮮活的個體展現在人們面前,通過觀察外觀,即可感受到內心世界鮮活飽滿的精神內涵。
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是我國獨有的繪畫形式,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意象構圖類似中國山水畫,使時間和空間建立關系,在時間和空間內構建似有似無的畫面,使畫更加體現出意象之美。中國畫在視覺觀感角度,已經避免人們受到客觀視角的限制,在有限的紙張內,意象畫會保留較多的空白區域,一是使畫面呈現空曠無垠的特點,讓人們在畫面中自由地翱翔;二是為人們創造想象的空間,通過自己的視角感悟和體會畫中的意象之美,從而增強意象畫的趣味性。中國畫在構景過程中,采用散點透視方法,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有很大的區別,中國意象畫是在中國視角下創作的,會使畫面內容更加和諧,不會故意強調重點,在每個細微之處,畫家都會表達自己的觀點。中國畫借鑒傳統山水畫的繪畫方法,使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具有開放的視角,將畫的藝術性充分地表達出來,不僅為人們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價值,還能體現出中國畫獨有的繪畫語言。
趙無極、朱德群在中國畫創作過程中,借鑒歐洲抽象畫派畫法,將空間中不同部分作為意象載體,在分析每個載體時,充分體現出抽象性特點,通過整體視角觀察畫面,每個抽象載體形成整體后,有效展現出畫面的整體性。此外,在展現畫面的外在形態過程中,畫面體現出強烈的個性,為人們創造廣闊的想象空間。基于中華傳統文化,吳冠中和蘇天賜在意象畫創作過程中,在構圖時會有明顯的不同,在畫面內含有深刻的意象元素,尤其是吳冠中將江南白墻黑瓦作為意象元素,成為吳冠中意象畫標志性的代表,使人們直觀感受到江南靈動的特點。將意象思想與繪畫技能相互融合,通過不同的視角可以構建不同的組織形態,吳冠中在創作江南意象畫時,將江南水鄉風情作為意象的元素,在簡約的畫風中構建出深厚的意象畫面。蘇天賜借鑒中國傳統山水畫面的創造方法,在繪畫山巒、樹木等自然景物時,通過凝練文化內涵和精神意境,使意象畫內容具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尤其是畫展在改造自然景物過程中,為人們創造出超越自然、回歸本質的意象環境。在洪凌意象畫構圖過程中,采用加法式重構方法,充分利用山體和云氣,為人們呈現山水蒼蒼的畫面,借助大雪或者大霧的意象構圖方法,使畫面產生出獨有的肌理特點。人們在欣賞過程中,會產生強烈的沖擊,有助于調動人們意象的能力,將意和象建立協調的關系,有助于人們加深印象。
中國意象畫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入傳統文化的精髓,使中國意象畫具有氣韻之美。氣韻之美是衡量中國畫重要的指標,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將以形寫神作為氣韻之美的創作方法,使繪畫內容體現出氣韻的魅力,成為風靡一時的創造理念。進入南齊時期,謝郝將以形寫神上升至氣韻生動,更加鞏固氣韻之美在繪畫創作中的地位,使更多的畫家在繪畫過程中,將氣韻作為繪畫的最高境界。在清朝時期,鄭板橋擅長繪畫竹子,將竹子的氣韻之美充分表達出來,讓人們感受到竹子蘊含的瀟灑飄逸的精神魅力。
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將傳統文化中的氣韻之美融入其中,同時借鑒美學藝術,使意象畫的意、象等形態更加鮮明地表達出來,將形作為創作的本質,使形態在外形和內形方面,均能展現出貼近現實的特點,并且通過繪畫創作,已經高于現實,讓人們在欣賞中國畫的過程中,會將自己的思想積極地貼近作者思想,以便深入了解作者創作畫的心路歷程。趙無極創作的意象畫,具有豐富的氣韻之美,無論從造型以及精神,都能傳遞出氣韻之美。趙無極的作品具有既雕既琢、復歸于樸的特點,將傳統繪畫內涵與西方畫巧妙地融合,不僅充分體現出作者心靈和外化狀態,還能為人們展現出氣勢磅礴的氣韻之美,從而陶冶人們的情操,通過意象畫抒發自己的情感。在中國意象畫創作過程中,吳冠中將氣韻之美上升至美學領域,以畫的方式將山水淡雅、閑情逸致的思想生動地表達出來,并通過不同的形式、色彩以及結構安排,使畫面更加生動,充分體現出自然和諧發展之美,讓人們感受到自然生機盎然的精神魅力。洪凌在意象畫創作過程中,借鑒水墨畫的方法,將畫的色彩作為點綴空間的元素,以山水為基礎,將色彩元素與山水基礎相互融合,使畫內容蘊含強勁的氣韻之美,并且在畫面表達方面,體現出詩畫之境、托物言志的特點,在不同的意境中感受到蘊含的氣韻之美,從而強化意象畫的藝術性和美學性。
綜上所述,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歷經不同的時期,使西方畫與本身具有差異性特點。中國畫更關注意象之美,將意象之美作為衡量中國畫價值的標準,并且遵循老莊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使中國畫創作以及內容更加追求本質,在創作方法以及構圖方面,充分體現出中國意象畫的氣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