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成都藝術職業大學
在當代,將國畫與油畫相比較的探索有很多,尤其是在技法上,很多油畫家借鑒國畫的語言來表現自己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國畫家借鑒油畫的技法來畫國畫,本人非常喜愛國畫的意境、韻律、精神以及水與墨產生的莫測效果,試將國畫與油畫技法的理論進行再梳理,希望從中探尋個人油畫創作的表達語言,尋找某種語言啟示。
記得林木老師說過,中國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年傳統文化與歷史的泱泱大國,為什么只能想到從別人那拿些什么,而不去給予?為什么我們不能給予?之前作為學生也有過這方面的思索,帶著疑問,試將國畫與油畫作比較以作創作語言探索。
國畫水墨技法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濃、淡、枯、潤等不同的特點,能呈現十分豐富的藝術效果。其莫測的變化不僅影響作品結構的藝術效果,整體分布,還對畫家在作品中的情緒表達有著重要意義。
《畫禪室隨筆》說:“用墨須使有;閏,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清代的上文治被譽為“淡墨探花”,書法源出于董香光,傳其風神,作品疏秀占淡。實際上,濃淡自有其韻,關鍵在運用與掌握。過淡則傷神采,太濃剛弊于無鋒。正如清代周星蓮所說:“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奄奄無生氣矣”。
有墨分五色:
濃墨是主要的墨法之一——其色濃重,比劃殷實,凝穩沉著,不浮墨,力透紙,傳神耀目。宋東坡好用之,并謂:“須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
淡墨:淡墨于書與畫,均與人以清雅仙韻之感,其淡之程度拿捏得當,更是意蘊別賦。
漲墨指在宣紙上墨汁水分溢出輪廓的現象,其在正統墨法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然而,漲墨的美不僅在于保持筆觸的基本形態,更在于有朦朧的墨趣,滲透相融。
潤墨——古人將這種充滿魅力的墨法形容為“潤含春雨”,由于墨水的潤濕性,故運筆需快速靈活,不停滯,使點畫在水墨色彩的潤濕中具有飽滿的魅力。
枯墨-飛白,枯筆、渴筆是創作時經常出現的三種筆觸,可以更好地體現暢快的氣魄與老練的意氣。“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所指即為枯墨,飛白,為筆行過露白;筆毫以迅疾而過形成的枯澀蒼勁的墨痕,其干與濕互相沁潤,被古人譽為“干裂秋風”即為渴筆。
墨法表現技巧十分豐富,用水是表現各樸墨法的關鍵-《畫譚》說:“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稱,實有至理”。
傳統油畫技法是用亞麻籽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板上作畫,因其不透明并有很強的覆蓋力,故在繪畫時可以被一層一層地覆蓋,從而使寫實繪畫的面畫內容具有三維效果。
油畫的發展經歷了古典、現代、現代、當代等幾個階段。不同時期的油畫受著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藝術家還探索了繪畫中解剖學和透視圖的使用,以及明暗關系的作用,從而形成了科學造型的原理。它強調光的感覺,運用冷暖色彩的對比、明暗強度的對比、厚薄層次的對比來營造光的感覺,形成畫面的戲劇性氛圍。
許多畫家也探索了筆觸的使用。筆觸是作畫時的運筆痕跡,是顏料在畫布上的舞蹈。然而早期的古典油畫作品中,每層顏料厚度和筆觸力量都非常的均勻,幾乎看不到用筆痕跡。后來經過風格演變,各種流派出現,筆觸形成一種魅力,如印象派畫作上那些跳動的光影筆觸,梵高的星空中閃耀的色彩,筆觸本身都呈現了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其輕、重、緩、急和動態,使塑造的畫面內容生動形象。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傳統繪畫和油畫從本質上說是非常不同的。簡單說來,國畫講究的是“精神意韻”,而油畫追求的則是一種“視覺美感”。差異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媒材差異: 中國畫以水墨為主,故謂水墨畫為國畫。并且中國畫不同于其他畫種,其還有一個很獨特的特點,那就是它的材料,水、筆、墨及人在作畫的過程中會發生玄妙的變化,會產生很多的偶然性。又由于它的材料,決定了它不可逆的特質,因此,每一張畫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尤其是水墨寫意。
油畫因其干燥后不易褪色,各種顏色相調亦不會顯臟,可使畫面栩栩如生、層次飽滿,并因其不透明,覆蓋力強,故繪可以逐層罩染,使畫面具有空間與立體感。其適合作大型史詩創作,為西方繪畫史上主要的繪畫形式,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大多數壁畫作品也是用油畫創作的。后來由于科技的發展,逐漸有更多新材料應用于油畫領域。
筆法差異: 中國畫有著非常嚴謹的筆法要求,每一筆都要力求凸現神韻,突顯魅力。在中國畫中,“筆法功夫”其深度和廣度都有很高的審美風格和品位。更由于時代更迭,筆法特點也在發生變化。此外,加之文人墨客秉性各異,筆法更各有脾性。近代畫家黃賓虹總結毛筆“四要素”值得我們品味“用筆須平,如錐畫沙;用筆須圓,如折釵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墮石”。
有些風格的油畫注重用筆。只是沒有成文的要求。油畫的筆觸主要可以通過不同質地、大小的筆,甚至用油畫刀或者其他介質通過將顏料與油不同程度地調和來獲得不同的肌理與效果。
構圖差異:中國畫注重空白和意境,給予觀眾想象空間,尤其是山水畫。中國畫適用于風景畫,因為它們使用了散射透視法。也有許多外國人學習中國繪畫風景的方法。它們結合了散點圖和焦點圖。整個圖片使用散點圖。地方使用焦點透視來突出圖片的效果。
油畫在構圖方面更注重嚴謹性,即畫面的完整性,一般直觀地表現對象、色彩。
造型差異:中國畫更注重神韻,也許解剖比例稍有出入,造型結構略欠嚴謹,但畫中韻味十足,與觀者精神上的傳遞。油畫注重透視關系,注重人物結構與比例,強調色彩的豐富與變化,所以創作出來的人物可以非常接近真實。
色彩差異:中西繪畫在色彩運用和色彩感知上明顯不同。中國傳統繪畫是以水墨為基礎的。在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中,水墨有五種顏色:焦、濃、重、淡、清等。墨色又分六彩: 黑、白、干、濕、濃、淡。中國畫藝術以直覺感受色彩。
而西方油畫藝術主要是用油性顏料來染上三維感,明暗的透視圖等。在厚與薄、深與淺、淺與濃等矛盾上存在巨大的差異,以獲得視覺效果。總體而言,它傾向于在光學意義上,并且更充滿幾何精神和理性思考。
古代人談論墨水在繪畫中的使用時有四個要素:第一,“生動”,輕松書寫,注意墨水的顏色以滋養自然;二是“新鮮”,墨水顏色要鮮艷、新穎;三是“變”,虛實結合,變化多端;第四個是“筆墨一致”,它相互反映和協調。以此移證于與油畫油色調和也應是有一定的啟迪作用的。這四點其實是中國畫墨法運用的四大要素,但將其運用在油畫創作中也是很妙的。我們可以用油代替水,用顏料代替墨水,用刷子代替刷子,用帆布代替宣紙,并用形狀代替含義。程叢林老師在這方面就有學生值得借鑒的地方:他的一系列靜物小品,脫離了油畫形與色、光與影的束縛,運用國畫技法中濃淡、枯潤、虛實等的對比,將一組組簡單的靜物,畫得意蘊生動。
中國畫技法及其神韻對于油畫的確有太多可以借鑒的地方,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將國畫繪畫原理應用于油畫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它需要更多的技術經驗來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