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寶輝
河北美術學院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建筑工程行業規模迅速擴大,建筑工程數量迅速增多。但就目前來看,建筑工程項目同質化、建筑工程創新發展困難等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建筑與音樂在歷史發展中具有深厚淵源,研究建筑與音樂的歷史相通性以及審美通感,對于提升建筑建設理論科學性以及建筑工程行業未來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討論建筑與音樂藝術門類,對其進行比較分析工作,需要重點考量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建筑與音樂共同屬于美的藝術領域,在西方近代藝術體系中,曾明確說明,建筑、音樂、雕塑、繪畫以及詩是五種基本類型,與此同時,在達朗貝爾所制《百科全書》中,曾明確說明在“詩”這一藝術領域中,包含音樂、建筑、雕塑、繪畫以及雕版畫,這一體系理論在歐洲得到了十分廣泛的傳播,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在美的藝術領域中,建筑與音樂藝術具有密切聯系,且具有共同特點。
在藝術界分方面,依照萊辛提出的美的藝術理論知識,可以將藝術劃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兩種主要類型,音樂屬于時間藝術、建筑屬于空間藝術,但音樂中包含諸多空間因素,建筑中也具有時空交錯審美體驗。如隨著人們視點的移動,建筑藝術空間層次就可以得到逐漸展開,進而利用多種序列結構形成視覺韻律,讓空間中有時間滲透,讓建筑產生四維空間特點,建筑空間序列的豐富性對于時間因素發揮充分性具有直接影響;如隨著樂音的傳播,人們利用人耳就可以對聲源空間位置進行辨別,讓空間感得以產生,使得音樂作品變得更為立體。
在形式美方面,可以借鑒黑格爾對建筑、音樂關系剖析的理論知識,首先,建筑和音樂作品都屬于重要創造表現,建筑形狀形成主要來源于精神創造,音樂作品產生主要來源于作曲者精神世界,二者都具有內外高度統一特點;其次,建筑和音樂作品創造中,都需要對形式美原則予以遵循,在建筑塑造過程中,需要遵循重力規律,并保證建筑結構和諧性、對稱性,在音樂作品中,需要保證其具有和聲規律、比例關系規范特點,二者均具有對稱性、整齊性。
1.古希臘、古羅馬時期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建筑的主要特點是數學比例突出,同時包含音樂元素,如古羅馬建筑專家維特魯就曾在《建筑十書》中說明建筑專業人才培養中包含音樂這一科目,就維特魯觀點而言,設置音樂科目的主要作用是可以讓建筑專業人才在音樂學習中獲得藝術體驗與藝術審美感,與此同時,在此時期,“天體音樂”與黃金分割的理念十分流行,在建筑形式中,主要表現為建筑形狀重復多。古希臘時期,人們認為神的身上蘊含人性,因此,在一些神學建筑中,也融入了人性思維,如赫菲斯托斯神廟等,而在古羅馬建筑中,如角斗場、萬神廟則多了一絲雄渾凝重之感,但建筑都融入了一定黃金分割理念,且較為親近自然,這與當時音樂風格十分接近。
2.中世紀時期
考量時代背景,在中世紀中,因為羅馬教廷對經濟、政治的統治,在此時期,建筑與音樂的共同特點主要表現為為宗教服務。在建筑方面,如哥特式建筑、羅曼建筑紛紛出現,前者建設的基本雛形為封建主城堡,具有較強的動勢與豐富的雕刻元素,后者建設中會留有較大的內部空間,進而讓整體氣氛更為神秘、陰暗,如巴黎圣母院、意大利比薩主教堂等。在音樂方面,其主要形式為詠唱,音樂風格較為枯燥,旋律較為單一,且重復相對較多,可以讓宗教精神中禁欲思想得以傳達。建筑與音樂類似的風格共同體現了宗教思想,建筑、音樂、宗教三者形成了密切關聯。
3.文藝復興時期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思想變得更為開放,建筑、音樂風格也變得更為多元。在建筑方面,哥特式建筑風格逐漸被人們拋棄,古羅馬、古希臘時期建筑風格重新興起,在古典柱式構圖中,人文理念、堅持理念得以體現,與此同時,建筑具有一定藝術個性;在音樂方面,古典音樂形式對該時代音樂起到了較大影響,音樂作品邏輯性受到充分重視,在嚴格的音樂體系下,也不乏出現一些具有創造精神的延伸,如巴赫音樂作品就是該時期的代表。也就是說,建筑與音樂在此時期都曾追尋古希臘精神,并進行了適度創新,這也讓音樂、建筑呈現出新的面貌。
4.浪漫主義時期
因為工業革命到來,理想主義與資產階級現實主義之間產生巨大矛盾,在此背景下,浪漫主義產生。在浪漫主義時期,建筑與音樂均取得了巨大發展,且個性化特點十分明顯。在建筑方面,洛可可風格建筑數量迅速增多,其具有紛繁瑣細、華麗精巧特點,與古典主義相比,其具有明顯個性特征,同時也具有一定異國情調,如英國議會大廈等;在音樂方面,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作曲家多會在作品中強調個性特點與主觀情感,如李斯特、舒伯特以及肖邦等音樂家均是該時期音樂領域代表人物。
結合上文,在建筑與音樂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二者之間具有密切聯系,且具有互相影響,題材具有較強的趨同性特點,通過分析音樂作品音樂風格,可以對建筑風格進行研究。
1.建筑是凝固的音樂
在19世紀歐洲,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這一說法開始風行于世,謝林·弗、歌德、叔本華等人都曾被認為是該比喻的提出人,結合時代背景,我們可以認為這一比喻的提出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產物,但就音樂樂曲形式與建筑結構而言,這一比喻不無道理。建筑音樂語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主要方面:
首先,建筑中蘊含音樂節奏,建筑本身是一個空間結構,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需要通過運動鋪陳形成的空間序列,在空間序列展開中,需要利用連續、重復等手法,讓明確、單純節奏得以體現,讓起伏、高低、疏密、濃淡、進退、虛實等規律變化得以形成。而在音樂序曲中,包含漸強、高低、濃淡、起伏、虛實、間隔等規律性節奏變化,可以讓律動感得以體現,與建筑具有相似性。以北京故宮為例,如正陽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保和殿、中山殿以及景山就是一種韻律感的表現,縱觀十幾個院落的序列展開,可以發現其具有前奏、漸強、高潮與收束,主體部分、烘托部分、陪襯部分一應俱全,所有空間序列共同組成了一首“交響樂”。
其次,建筑中蘊含音樂旋律,如哥特式建筑就具有修長立柱、高聳尖塔以及花窗玻璃,觀察建筑裝飾,可以發現所有建筑裝飾可以共同構成空間組合,如音樂音符一般,有節奏的共同譜寫成一首建筑樂曲;與此同時,觀察建筑雕塑,可以發現每一個雕塑都代表著不同的人物與故事,如音樂樂章一般,各自獨立,但又同時具有密切聯系,可以共同串聯成一首有旋律的音樂交響。
2.音樂是流動的建筑
建筑與音樂是不同藝術形式,但同時具有較多共同之處,在聆聽音樂時,人們往往可以幻想出相應的場景,進而獲得審美同感,研究音樂中蘊藏的建筑元素,可以發現,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建筑。
首先,音樂重復技巧具有建筑特點,在音樂作品創作過程中,重復是一種最為重要的基本手法,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也可以使用重復手法完成設計工作,如重復開洞、色彩、光線、陰影等,進而完成建筑設計工作,如羅馬角斗場的規則重復設計,就與古典音樂中的重復具有一定相似之處。與此同時,在高低起伏的建筑群落中,之所以可以帶給人們協調、和諧之感,其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其具旋律感。
其次,音樂形式結構具有建筑特點,在音樂作品中,主要形式結構包含起承轉合四個部分,如在交響樂曲中,四個基本樂章就與四幢房屋建筑具有相似性,如北京典型四合院結構形式等,音樂結構關鍵在于重復、變奏、派生、展開以及對比、再現等手法,變化與統一具有高度結合性,與建筑結構構建方法具有相似性。如在《英雄交響曲》中,其節奏變化、旋律就可以讓人感受到建筑宏偉之感,之所以產生此種感受,其主要原因是音樂家貝多芬在創作《英雄交響曲》時,就曾受到巴黎建筑群的影響,與此同時,在舒曼bE大調《第三交響曲》的創作過程中,作者也曾想表現科隆大教堂的建筑結構、建筑外觀,其形式結構上具有明顯建筑特點。
建筑與音樂的歷史相通性以及審美通感在東西方建筑中均有所體現,結合實例,可以讓本文分析內容變得更為具體。
圣卡羅教堂是西方建筑中歷史相通性以及審美通感的重要代表。圣卡羅教堂在巴洛克教堂晚期教堂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為波浪形曲面,內部空間為尺度相對較小的橢圓形構造,但同時裝飾有壁窟、凹間,空間較為復雜,在穹頂方面,其具有巧妙分格,具有明確的幾何形式。在巴洛克時期,歌劇主要類型為宣敘調連接詠嘆調,以《阿里安娜》這一歌劇為例,該歌劇主要取材于神話故事,現階段,只有女主人公歌唱哀歌留存于世,在此哀歌中,每段結束位置均為小調,在該建筑與音樂聯系分析中,可以發現建筑前后入口設計類似于《阿里安娜》曲式編排開始和結束,在教堂中間部分,其變化形式較為規整,與《阿里安娜》中間高潮部分具有相似之處。
北京故宮是東方建筑中歷史相通性以及審美通感的重要代表。其本身就是一首較為宏大的交響樂。在故宮建筑結構中,其主要是沿著中軸線布置而成,在群體空間轉換中,可以體現出平衡性、對稱性特點,讓主次更為分明。結合交響樂曲式特點,可以對其進行具體分析,首先,在前門到天安門,可以將其視為交響樂第一樂章,其主題是神秘感;其次,從天安門到午門,可以將其視為交響樂第二樂章,其主題是威嚴性;再次,從午門到坤寧宮,可以將其視為交響樂第三樂章,其主題是輝煌;最后,從坤寧門到景山,可以將其視為第四樂章,其主題是回味性。在北京故宮具體結構內容中,銜接部分與樂章段落銜接具有相似之處,如在第一、第二樂章的銜接中,就采用了較為狹長的比例設計以及放大尺度設計,讓整體透視比例具有不簡潔特點,如同若干古典不夠和諧的音符共同構成的樂曲小節,可以讓作者情感得以表現;如在進入午門時,空間比例關系得到一定緩和,與三和弦比例關系類似,在端門,此種關系又再次受到擠壓,整體為一放一收類型,如同樂曲高潮要到來時對樂曲氛圍的擠壓,在利用七和弦擠壓整體樂曲氛圍后,會轉入大三和弦,讓情感得以最大化釋放,在建筑中,應用此種手法可以讓人們感受到三大殿區域的宏偉、壯闊。
綜上所述,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以及浪漫主義時期,建筑與音樂的歷史相通性均有所體現,與此同時,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與音樂之間具有共同的審美通感,無論是在圣卡羅教堂等西方建筑,還是在北京故宮等東方建筑,歷史相通性與審美通感均具有明顯體現。因此,在建筑與音樂的創造、研究中,需要努力從深層次角度分析不同學科交叉、滲透,讓創作靈感得以激發,讓藝術認知變得更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