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勾海東
吉林長春師范大學
紙作為最平常的日常之物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再熟悉不過了,它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它的出現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它不僅詮釋著最初記載的功能,還填充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一切藝術的表現形式都離不開媒介,“紙”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比較容易得到的一種媒介,也是大多數藝術愛好者在美術道路上最先接觸的一種繪畫材料,從最開始的涂鴉、剪紙、拼貼再到速寫畫、素描畫、中國畫、水彩畫、綜合材料繪畫等,很多畫種里都有紙的存在,有的是承載物,有的是參與在畫面里,可以說紙幾乎成為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也是最親近和熟悉的繪畫材料。在藝術創作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紙自身有著很強的文化意義,它的出現就帶著很強的中國符號,也承載著一定信息文化的交流。它改變了原本由竹片、石頭作為文化信息載體的時代,使信息的傳遞、文化的傳承變得易于運輸和儲存。紙筆的結合更像是一個知識分子手中的刀劍,在傳統社會里,一封信、一本書可能就會牽扯很多人的身家性命。在某種意識形態下,紙建構著權力的同時也解構著權力,并對權力有一定的監督作用。可見紙的魅力從它的誕生之初到現在就從未消退過。
紙是可以傳遞情感的,它性格包容,堅硬又柔軟、厚重又單薄、粗糙又光潤、樸素又華麗,要看藝術家怎么將自己的性情和藝術才氣傳遞給它,它可以做到很忠實地記錄下畫家靈感閃現的那一剎那。紙上作品大多會給人平和隨意之感,就像中國畫一樣,溫柔且謙和。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老莊哲學,似乎都在紙的品行上有所體現,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精神也和造紙工藝相互吻合。紙又有私密性,信件、日記、手稿都是比較隱秘的個人語言,一種隱秘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因此,這一類的創作作品都會含有很深的神秘感和一種不可言說的魅力,這都源于紙可賦予的神秘氣息。而信件、日記、手稿等又在傳遞著時間感和強調自我的符號語言。這些由紙引申出的意義都促使它更加廣泛地被藝術家使用。隨之也帶來了一個思考,一切藝術品的呈現都是因為藝術家把握好表現媒介的度,不正確地或者過度地使用都會消解掉藝術品本應擁有的能量。
紙自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紙的制作形成過程就是將自然物質通過浸泡、揉碎、打漿、抄紙、吸水、烘干等一系列程序,把原本的物質拆解再重組的過程。通過自然物質與其他材料的反復結合,構建了新的物質——紙。這個制作過程也可稱為是一件“藝術品”的誕生過程,民間手工紙質地或軟柔如棉,輕薄如紗,或厚重質樸,手感自然。紙漿的攪拌過程也是各種物質關系重組和構建的過程,形成薄厚不一的最原始的物質美感。再通過日曬或烘干等接受著大自然賦予的褶皺和特殊的紋理,可稱得上每一張紙都是一件“藝術品”。美國藝術家勞森伯格曾在1982年協同助手一起為尋求紙藝術而來到中國。他們到我國安徽涇縣一個傳統的手工造紙廠,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對紙張的傳統制作工藝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研究學習。最后勞森伯格和當地造紙廠的工人一起合作,制作出了一批帶有自己設計特色的創作用手工紙。他的設計點是將自己收集的宣傳畫紙片加入了紙張制作形成的過程中,形成帶有圖像的紙板。他的這一個設計想法,把我們繪畫過程中運用的拼貼手法直接在造紙的過程中就實現了。在他的手工紙制作中,拼貼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將最傳統的手工文化遺產轉化為現當代藝術作品。這種形式的紙張現在被大量生產,我們到專業的紙行就很容易找到,紙張之中可能混合著花瓣、布絲、干草、金粉等增添了紙張的特殊性,這類紙也被統稱為“特種紙”,廣泛用于現當代的繪畫、書法創作中。北京的宋莊藝術區曾經有過展覽,就是書法藝術家利用壓有干草絲的特種紙進行書法創作,寫完字后將紙張上的草絲抽掉,這就形成了字幅留有的字跡是斷斷續續的,帶有很強的偶然性,最后呈現的藝術效果也是間接達到的。紙自身由于制作時選材的不同,紙張的顏色、薄厚、質地、手感、品質都是不一樣的,對不同品種的紙張撕扯后會發現,由于紙張的薄厚、顏色等的差異,會出現不同趣味的邊痕形狀。有些藝術家會利用紙的這種特殊的邊痕效果進行創作。由于最傳統的紙張是手工做的,在紙張的大小上就更加的靈活,便于藝術家為特定作品進行選擇。這些都豐富了紙張的自身魅力,增大了藝術家青睞選用紙張進行創作的可能性。
紙又具備非常靈活與多變的特質,屬于一觸即發的載體和繪畫媒介,它與油性材料接觸和水性材料接觸所迸發出的藝術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水油混合又會出現超乎常規的特殊效果,紙吸水也吸油,在它和繪畫材料產生物理反應時,存留在畫面的藝術效果千變萬化。不同種類的紙張對水油的吸收也完全不同,這都給藝術家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嘗試空間。紙還可以通過折、劃、撕、揉塑造出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現當代很多藝術作品,都是通過這些手段實現的。日本藝術家吉澤章從1938年就開始了折紙的研究與創作,他創造了濕折法,即在折紙開始之前把紙潤濕,折完形狀之后在把它曬干,這樣大大地提高了折紙形狀的精準度。剪紙藝術相信每個中國人都再熟悉不過了,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是中國本土各種民俗文化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符號之一,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產生至今沒有中斷過。一張紙單獨存在就是一個平面,一千張紙壓在一起就是一個立方體。紙的單數與復數的關系,紙與空間的關系都詮釋著二維平面與三維空間的辯證關系。紙的這些性質都在啟發著藝術家的創作思路。我國近年來在呂勝中、徐冰等學術型藝術家的帶動下涌現出一大批以紙為媒介探索創作作品的藝術家,李洪波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國際嶄露頭角的藝術家。他將一定量的紙張黏貼到一起先組成一個紙板,每張紙之間的粘貼點都是不同的。多個紙板相疊加,就變成立方體,再對立方體根據想塑造的形體進行切割,切割出一個完整的形體。由于每張紙之間的黏貼點是不同的,這個重組的形體就可以被任意的拉伸,形體與形體之間拉伸的部分也可以相互纏繞。李洪波老師運用這種方法塑造出各種各樣的形象,石膏人像、石頭、人物、玩具、木頭等都經常出現在他表現的藝術作品里。他在2012年悉尼雙年展展出的作品《花海》就是以紙張為媒介做出了手槍、子彈等模型,在展覽館里擺放絢麗的圖案,參觀者看不到武器的模樣,但把伸展開的作品合起來,就變成武器模型。他的這個作品就是以紙為媒介利用公共符號互動的方式,引起觀者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紙與火的碰撞又可以形成一個證明時間存在的視覺幻化過程,藝術家蔡國強的一部分作品就是運用火藥爆破后留在紙上的痕跡進行藝術創作的,曹國強老師會在紙上按照設定好的形象或圖案參照經驗比例鋪好火藥,在火藥點燃的過程中產生的物理反應、化學反應都會留下顏色豐富斑斕的燃燒痕跡,在可控的方法范圍內出現偶然的視覺效果。他經常以東方哲學和當代社會問題為創作作品觀念的根基,因地制宜,回應和闡釋當地的文化歷史。
紙上藝術,無論是紙本身的魅力還是和其他媒介迸發出的無限可能,都豐富著藝術家將創作思路更好地轉換成藝術作品的方式方法,使創作更具可能性。藝術家通過實驗,不停地顛覆著紙藝術給大眾留下的固有的形式,尋找觸摸時代的繪畫表現語言。尤其在中國這個具有濃厚文人文化的環境當中,自古紙就是眾多文人的喜愛之物,在當代藝術流行的今天,紙仍然是藝術家藝術創作中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