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芬
河北美術學院
正定古城,據河北省省會石家莊約15公里,在省會城市光環的輻射下,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新綻放出新的風采。正定古城的建設是以中國傳統的規劃思想和建筑風格為依據的,從仰韶文化開始,正定古城的營建體現了公元5世紀到公元19世紀前后中國的歷史文化特色。正定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城址完整、文物璀璨,其建筑藝術和文化歷史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由于城市發展重心的轉移及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并得益于對城內單個或成片的壇廟寺觀等文物古跡研究和保護的深入,古城內的建筑文化遺址保存相對完好。正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近代,是歷史上不多見的九朝不斷代的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的文化不僅體現在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戰略位置上,更是在宗教、文化、商業、文學以及藝術等多方面都有所體現。多種歷史文化的匯集讓正定成為中國州府級古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正定古城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當代社會生活聯系也十分緊密,具有發揮歷史文化、旅游等價值的巨大空間,是當前城市建設的重要資源。文化和城鄉規劃等相關學科學者對古城的當代發展和規劃做了積極的探討,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絕大部分是圍繞古城的保護或其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和影響而展開的研究。本文的內容聚焦于正定文化古城的建筑特點和影響空間格局的文化因素進行分析,旨在將古城建筑空間的“核心”即文化脈絡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
正定古城布局規整、防衛嚴密。兩處保存完整的、具有建筑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分布在古城內,以隆興寺為中心的隆興寺歷史文化街區坐落于古城東部,緊鄰古城東門,是整個古城中宗教文化的中心,距離隆興寺1公里處是開元寺文化街區,兩座古老的寺院建筑自成體系又通過古街道相連接,讓古城的建筑渾然一體,斷而猶連,游客暢游其中既能夠充分體味各處建筑的特色,又能讓古城宗教和建筑文化產生聯系,體現了文化的多元性和開放性。正定古城內部的街巷沿承了清代的古城風貌,保留了基本的街巷肌理,在保留南北城墻遺址的基礎上恢復了南城門與城門角樓,雙十字軸線的結構形成了古城街巷的主格局,城市通過骨干路線燕趙南北大街、鎮州街、中山路把整個城市支撐起來,構成城市主街巷干道。另外,正定古城內現存的多處歷史文化風貌區,從文化遺產的角度極大地提升了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傳承內涵。在歷史遺址上修復的城門以及古城內部保存完好的古寺、具有宗教建筑特色的古塔等建筑形制與城內的古民居有機結合,讓古城的文化元素深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了集古建筑、古寺、古塔為核心且具有北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古城。
正定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筑的博物館是毫不夸張的。正定古城的文化古跡和建筑遺址有“九朝不斷代”的特點,在中國城市建城史中也是不多見的。古建筑遺址是不可移動的歷史文化,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建城史具有重要作用。正定古城內現以隆興寺、臨濟寺、開元寺、廣惠寺為代表,包括趙云廟、榮國府、文廟等多處歷史建筑,具有密而集中的特點,彰顯出正定古城“建筑博物館”的特點。
正定古城內的寺院建筑以隆興寺為最,其作為皇家寺院,寺院大殿氣勢恢宏、規模宏大,由于其皇家寺院的特點,保存年代較早,并且在長期的歷史時期內保存完整,直到今天我們都可以看到寺院內保存完整的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罕見珍例”的摩尼殿和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坐觀音。古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曾多次到隆興寺考察,稱其為“京外名剎之首”。除隆興寺外,正定古城內的臨濟寺是佛教臨濟宗的發祥地,對于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揚有重要意義,佛教臨濟宗源遠流長、根深葉茂,把中國哲學發展到了新階段。建于唐貞元年間的廣惠寺內的華塔,是現存為數不多的華塔中造型最奇特、裝飾最華美的一座,被梁思成先生稱為“海內孤例”。除此之外,開元寺內的中國最古老的唐代鐘樓和世界上最大的赑屃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開元寺的建筑平面布局也是研究唐代佛寺建筑和平面布局的范例,在國內屬于獨此一處的難得的建筑遺產。一座城市內有如此多的建筑文化遺址和佛寺古剎,實屬罕見,這些文物古跡和建筑遺址都是研究中國古代寺廟建筑極其珍貴的實例,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正定古城的山水文化形成于原始人類,隨著朝代更替,不斷發展擴充,最終形成了鮮明的城市格局。正定古城正北方100公里為恒山,南距滹沱河僅1公里,周圍有周漢河、柏棠河、東大道河、旺泉河等,正好符合“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最佳選址格局。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古代城市規劃是統治階級統治秩序的集中體現,城市的規劃強化了統治的等級制度規范和概念,是封建社會非常常用的一種政治統治手段。中國古代社會的禮制文化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國家形態的政治統治已經轉化為等級森嚴的禮制文化,并一直有序傳播。從原始社會最初的聚落中心的形成直到封建社會發展高潮的近代明清故宮的規劃建設,統治者一直處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通過國家機器進行禮制化的政治統治,而禮制作為一種文化也一直被延續和記錄下來。
正定古城的禮制文化從建城初始就被體現出來,《考工記》中記載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對城市的規劃布局做了很好的功能分區,這種模式也在國內的多個古城遺址中有所體現,從而確定了政治統治者“朝”的中心位置。在州府級的城市規劃建設中,政治級別最高的府衙便是一個城市的中心,也是等級劃分和禮制尊卑的體現。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布局一般先依據周圍山川環境定位城市的選址,在此基礎上按照城市建設的禮制文化進行城市的規劃布局,因此,在中國的古城中往往會看到基本相同的城市布局體系,也就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宮城、皇城以及府衙是對于市民不開放的空間,而城市中的“皇城”“市”“居民區”等也分得特別清楚。正定古城遺址中有數目眾多的跨街牌坊把城市的軸線劃分得非常清楚,而牌坊也是中國禮制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種物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正定古城古坊結構和城市空間。
正定古城的宗教文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眾所周知,宗教文化總是伴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正定作為歷代商貿重鎮和軍事重鎮,在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宗教文化的繁榮。由于移民的遷入以及商貿流通,南北的文化在這里溝通融合,歷史上便有佛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先后傳入正定,讓這座古城更增添了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宗教文化是異彩紛呈的,各種宗教建筑和宗教活動在這里匯集和發揚,古真定佛教文化積淀深厚,據1992年正定縣志記載,十六國時期,公元319-333年,佛教傳入真定,并從此在這個北方的軍事重地生根發芽,發揚光大。正定古城有建筑博物館的美稱,歷史上記載,正定可考的佛教寺院有一百多座,并且在歷史上記載的九樓四塔八大寺,到今天都可以看到當時佛教文化在正定恢弘發展的印記,現存的隆興寺和臨濟寺等寺廟都是有史可考的佛教文化基地。在唐朝時開辟的五臺山進香道,正定是連接河北與五臺山之間的重要交通路線。敦煌壁畫中的《五臺山圖》記錄的就是唐代自河北鎮州(今正定古城)經五臺山至太原的景象,沿途綿延數百里,正定城內外都有佛塔建筑,是當時佛教五臺山進香道上的佛教重鎮。
伊斯蘭教在正定也有記載,《正定縣志》記載,元太宗時,大食國人贍魯坤任真定路征收課稅使攜全家人遷居正定,成為正定第一批伊斯蘭教徒。到明朝初年,伊斯蘭教從藁城傳入正定,并在當地建有清真寺建筑,這些也可以看出正定宗教文化的多元化。
宗教文化的影響直接反映在宗教建筑上,宗教建筑在中國固有的傳統庭院建筑文化的影響和滲透下,在功能和造型方面都賦予了真正中國化的內涵,形成了正定古城建筑的獨有特點。
正定是我國北方地區著名的古老城府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其北依恒山,南臨滹水,右抵太行,左接瀛海,地處要沖,因此古城具有濃厚的軍事文化色彩。正定古城的四座城門均坐落于城墻正面中間,東西南北分別名為迎旭門、永安門、鎮遠門、長樂門,連接四座城門的古城墻直到今天都可以看到,進出城須繞三層門洞,門上有城樓,可以看出正定軍事要地的重要性。
特殊的城市選址和政治經濟發展讓正定成為軍事戰略的重鎮,進可攻,退可守,城市的軍事地位凸顯。早在東晉十六國時期,由于處于東西南北進軍路線的重要位置,在紛亂的戰事中,正定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中國古人對于建城的防御意識在正定建城初始就可以看出,當然,這種防御意識也是先民自我保護意識的體現,是古人生活哲學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體現。正定古城西有太行山做屏障,城南有滹沱河從水路進行防御,進可攻,退可守,軍事戰略意義非常明顯。
除城市選址的軍事意義之外,正定古城內部空間的雙十字格局在軍事防御上也有重要作用,所謂“城門不相對,道路不直通”實際上是軍事文化的一種體現,這種城市內部空間的軍事防御格局在其他古城中并不多見。這種城門不相對的建筑格局有效防御了外敵入侵時快速的直線進攻,另外,城中的次要街巷形成的丁字路相連,讓道路交錯,能夠更加有效地防御入侵。
科學的方法影響空間的建構,科技水平影響城市的建設繼而影響城市空間。從正定的考古發現來分析,在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就已出現了桑蠶文化,絲織工藝高超;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打漁、狩獵、耕種等;原始社會就已涉及天文學、算學等。通過這些可以看出正定在科學文化中的領先地位。
正定城墻形成了古城特殊的天際輪廓線,根據水平觀察角度能夠完整觀察古城墻天際輪廓線的最小視距和觀賞點,從古城的營建中也印證了正定當時的科學文化水品的高超程度。
古人曾這樣描繪正定: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正定。多元素的歷史文化是古城的靈魂,文學藝術、元曲藝術、繪畫藝術等都體現了古城的特色,影響著古城空間藝術與建筑藝術的發展。
正定古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與積淀,在這里,禮制文化、佛教文化、軍事文化是正定地域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象化載體。對于古城文化的追蹤和分析使我們對了解古城文化、挖掘文化價值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結合文化對于城市建筑空間的影響,為正定古城的保護與文化傳承提供了理論依據,使空間與文化在長期互動中不斷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