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明
云南師范大學 歷史與行政學院
泰北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清邁、清萊、夜豐頌、帕堯府、難府等府,從族群視角對山地民族進行研究一直以來是學術界的傳統。日本學者鳥越憲三郎在泰北進行田野調研后,對泰北山地民族阿卡族的遷徙歷史、人口分布、生活習性、風俗習慣和現實困境等作了簡要的描述。美國學者戈登·揚介紹了泰北拉枯人的族名、人口、語言、民俗、宗教、喪葬等基本信息。泰國學者皮斯梅·威巴斯沃斯迪從移民歷史、經濟狀況、傳統習俗、民族特征以及與政府關系等方面介紹了泰北苗人的生活氣息。英國學者奈杰爾·哈茲爾丁對泰北克倫人的居住環境、生產方式、生產工具等基本信息作了簡述。中國學者李增貴和袁少芬就泰北苗族的服飾、居住習慣、宗教信仰、家族觀念及生老病死習俗等作了基本概述。
每個國家在探索符合自己發展道路的同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泰國民族眾多,文化多元,同一個地域空間下,共性與差異并存,在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的互動交往中,難免產生主流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泰北地區整體面貌落后,毗鄰金三角,山民眾多,文化差異大,矛盾尖銳,成為泰國國家社會安定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泰國學者差威反·巴蜀莫和猜瓦·薩塔阿南對泰國民族性、民族問題以及政府政策作了簡單分析,但論述側重點在于泰國的華人、南部穆斯林問題,對山地民族只簡略提及。佳拉·素婉維拉在《泰國的山地少數民族問題》一文中將毒品問題作為主要問題論述,兼論山林資源破壞、山地開發問題。康達君在《泰國北部“山民”及其鴉片種植》一文中指出了鴉片與山民之間的關系,在惡劣環境下,鴉片不僅用作“經濟作物”,而且還用于治病和日常社交,雖然泰國政府采取了“禁毒”“改種”舉措,但影響有限,收效甚微??藵膳痢げ剪斉说摹短┱龀峙c發展山地少數民族的政策》一文針對山地民族存在的問題,論述政府及山地發展委員會的對應政策,以出臺文件為依托,涉及農業、手工業、教育、醫療衛生等,是一篇較好的文章,可惜論及內容過多,多數問題沒法鋪開。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學界越來越重視對泰北山民問題的研究,申旭的《泰國山民問題及政府對策》從山民經濟問題入手,進而論及泰國政府的山民政策以及設置的山民發展機構,是認識泰北山地民族問題及政府政策時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文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泰國調整了發展戰略,迅速融入經濟發展浪潮中,20世紀60至90年代,可以說是泰國加速現代化的起飛階段,其經濟社會進步是有目共睹的,王黎明從現代化進程對泰國社會的影響角度分析了泰北山民不斷處于邊緣化的困境。有的學者從東南亞民族問題宏觀視野下,將泰北民族問題置于其他國家一道進行對比分析,探討了泰北民族問題在歷史、地理、國內國際等共同作用下所具有的特點,如劉稚的《東南亞國家的山地民族問題》《中南半島國家的山地民族問題及政府對策》,作者認為山地民族問題是這些國家的主要民族問題,闡釋了不同國家的民族問題表現形式及其政府的應對措施,指出問題根植社會的頑固性,對有關各國民族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韋紅在《戰后東南亞地區民族問題的三種對策》中闡釋了民族問題產生的基本因素及其各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類型。泰國作為東南亞地區民族問題相對典型的國家,學者對研究泰北民族問題呈現較高熱度,以上論文或多或少都有提及其資源環境破壞、毒品威脅、人口流動、貧困等問題,有些文章針對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政府采取的應對策略,個別學者對實施效果進行了一些反思,如張兵的《從黎敦山的發展看泰國北部反貧困的經驗》一文,總結了山地開發計劃所帶來的發展影響,認為其扶貧模式有代表性,具有推廣意義,楊菁、張蒙進一步探討了泰國幾十年的民族政策實施推行效果,并作了泰國政府未來民族政策趨勢分析。
少數民族問題牽動著國家的長治久安,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發展空間等錯綜復雜的作用下,少數民族地區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的狀態,面對此嚴峻挑戰,如果政府采取偏激的做法或者采取不切實際的政策,會直接傷害少數民族群體,可能加重其與國家的離心率,阻礙民族國家的認同感,甚至激發民族分離運動?;诖爽F實,泰國政府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積極探索山區發展計劃。薩尼特·文斯普拉瑟特在《泰國北部拉枯人的農業和商業》介紹了泰北山區拉枯人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與商業貿易類型,呈現了山民原滋原味的生活常態。覃彩鑾在《泰國發展山地民族經濟項目的考察》肯定了政府山地經濟實施項目作用,列舉了因他暖山區規劃和昌萊蔓山發展規劃實施以來給泰北山區帶來的新變化,通過現代科技培訓,種植因地制宜的經濟作物,給山民帶來了實際的經濟收益,發展山區又不局限于經濟,兼顧其他民生項目,并從國內社會、對外開放及宗教信仰三個方面總結了泰北山區經濟發展的原因。黃亞非、陳小妹在《淺論泰國北部山地民族生態旅游》中立足于山區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介紹了山區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影響以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認為旅游業不僅給山民帶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推動山區基礎設施建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破壞森林、貧困問題,同時指出經濟條件改善下可能產生新毒品威脅、傳統文化沖擊與民族尊嚴問題。泰北山區經濟開發給山民面貌帶來新變化,使其在邊緣化的社會中進一步拉近了與主體民族之間的距離,客觀上縮小了巨大的貧富差距,對山區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也存在激化民族矛盾的趨勢,應該冷靜分析經濟開發中出現的問題。韋紅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泰國經濟開發中的民族矛盾》一文中認為政府過激行政手段或政策一致化原則易造成山民逆反心理,加大民族間隔閡,經濟開發的惠及面有限,經濟開發與政治同化齊頭并進,降低了山民國家的認同感,傷害了山民的自尊心,與此同時,山民訴求的政治地位沒有得到政府重視,缺乏參政議政的溝通途徑,導致民族矛盾激化,值得反思。
綜上所述,以泰北山民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頗為豐富,學者從多個視野對這一專題進行了論述。美中不足的是,橫向比較研究不足,與有著相似國情的緬甸、老撾山民問題間對比研究太少。偏重對某一點的論述,較少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存在大多數論文僅就事論事,對山地民族問題的歷史性延續挖掘不足的情況,難以呈現歷史發展中的沖突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