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恒
陜西咸陽師范學院
《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首,也是我國古代最為出色的長篇小說之一。作為《紅樓夢》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林黛玉一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黛玉葬花”“寶黛共讀《西廂記》”等都是《紅樓夢》中令大家流連忘返的情節。在《紅樓夢》中, “淚珠兒”幾乎成了林黛玉的代名詞,黛玉的日常生活細節和詩歌作品中無不透露出無限的傷感。這與其悲慘的人生經歷、寄人籬下的生活、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自身性格都有著莫大的關系。黛玉的作品都作于春秋之際, “傷春”和“悲秋”之意躍然紙上,細細品味,其中充滿著對人生、對社會現實的傷感與無奈。
黛玉和寶玉正如《枉凝眉》中所言“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二人情深意切,都向往著美好的愛情,最終卻只落得“心事終虛化”,令人不由得扼腕嘆息。表面上看,寶玉和寶釵的“金玉良姻”是阻礙寶黛愛情的最主要因素,實則不然。只有理解寶黛愛情悲劇中所呈現出的更深層次的思想,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思想。
在我國古代關于愛情題材的文學作品中,也出現了很多極具特色的女性,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以及《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等,黛玉與她們相比較而言,既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我們加以詳細探究,會有助于我們更深層次地理解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
圍繞“眼淚”這一線索,通過研究林黛玉這一人物的人生經歷和詩詞作品探究其悲傷的根源,走進林黛玉的內心世界,深入理解這一人物形象。通過對“金玉良姻”“木石前盟”等線索的探究,探索寶黛愛情悲劇的本質,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思想。通過將林黛玉與同一時期其他文學作品中的女性人物進行對比,能深入發現林黛玉這一人物的與眾不同之處,更好地理解這一人物形象。
對《紅樓夢》原著中與林黛玉相關的情節進行仔細閱讀,并結合相關研究資料對林黛玉這一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了解,再了解一下同一時期其他文學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并與林黛玉進行對比,仔細品味其異同。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每當人們提到林黛玉,《葬花吟》這首傷春之作總是不可避免的話題。在《紅樓夢》中,林黛玉與“葬花”有著不解之緣,這首膾炙人口的《葬花吟》不僅飽含著黛玉的眼淚,也贏得了無數讀者的眼淚。《葬花吟》出自《紅樓夢》的“埋香塚飛燕泣殘紅”一回,從中可以看出這首《葬花吟》的重點在于一個“泣”字,如果說林黛玉的眼淚在全書中無處不在,《葬花吟》就是一個大的凝聚點,凝聚著黛玉的悲傷,凝聚著黛玉的淚水。那么,黛玉的傷春究竟是從何而來?《葬花吟》又究竟是在哭泣什么呢?
根據《紅樓夢》中交代,黛玉之所以吟出這首傷春之作,其中有一段小插曲:在前夜黛玉夜訪怡紅院探望寶玉時,寶玉的丫鬟晴雯未能分辨黛玉之聲,使性子說“二爺吩咐的,一律不許放人進來。”令黛玉心生誤會,又聽見院內寶玉與寶釵之聲,心中越發氣惱,又巧遇滿地落花,勾引起傷春愁思,于是將落花掩埋,感花傷己,哭泣之中吟出這首《葬花吟》。表面上看,《葬花吟》是黛玉有感而發,隨口吟出,但實際上其中的“傷春”和“傷己”卻有著多層次的因素,其中包含著更深的內容。
林黛玉在生活中常常感覺到空虛和痛苦,這其實正是她對生活的執著,她從未像賈寶玉一樣想到過遁世,她對生活的要求總是很現實的,她的理想和追求也都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由此可見其堅強而高潔的一面。脂硯齋曾言:“余讀《葬花吟》凡三閱,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加批”,可見《葬花吟》之悲。
關于《葬花吟》中的眼淚,作者進行了兩方面的描寫:一方面是象征黛玉自己的落花;另一方面是象征黑暗社會現實的風霜。前者是同病相憐的對象,而后者則是作者埋怨和畏懼的對象。前者促使黛玉不懈追求,后者令她憎惡卻又無可奈何。這兩條線索相互交織,貫穿于林黛玉充滿淚水的一生中。
在葬花之后,林黛玉的一生中還有幾次大的哭泣:第三十三回中寶玉被打,黛玉卻“氣噎喉堵”,兩眼哭得“如同桃兒一般”;第五十七回中“慧紫鵑情辭試寶玉”結果試出了寶玉的癡情,使黛玉又“直哭了一夜”;第九十六、九十七回中,黛玉“迷本性”“焚稿斷癡情”,由悲傷、驚悸變成了徹底絕望,這時她的淚水已經流盡,那“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的淚珠兒化為憤怒和悲傷!最終“苦絳珠魂歸離恨天”,不幸淚盡而逝。
從《葬花吟》的哭泣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林黛玉的哭泣正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哭泣的影射和心靈的映照。曹雪芹之書齋名曰“悼紅軒”,再結合其在《紅樓夢》開頭所言“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眼淚不僅僅是曹雪芹的創作沖動,還是他創作的靈魂和動力,甚至可以說是他的藝術生命力。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這是提到林黛玉的悲秋之淚時,不得不提到的作品——《秋窗風雨夕》。林黛玉的眼淚在《紅樓夢》中可謂是無處不在,在春天當她看到地上的落花時,會含淚將之埋葬并吟出《葬花吟》;在秋天,當她夜不能寐,看到綿綿的秋雨及秋夜蕭條的景象時,她又控制不住自己,淚流滿面,寫下了這首《秋窗風雨夕》。
《秋窗風雨夕》出自《紅樓夢》第四十五回,當時正值秋分時節,黛玉咳疾復發。一個風雨之夜,黛玉閱讀《樂府雜稿》,讀到《秋閨怨》《別離怨》等詩歌時,有感而發,于是摹擬唐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格調寫成這首《秋窗風雨夕》。
《秋窗風雨夕》細致地描寫了秋夜風雨交加、悲涼凄慘的景象。“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詩歌一開頭就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孤寂凄涼的感受,為全詩營造了一種“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氛圍。全詩共二十句,所用的“秋”字竟然有十五處之多。聯系《紅樓夢》中“堪破三春景不長”等曲詞不難看出這個“秋”字的意義 。大觀園內一眾兒女生活的時期,正處在賈氏家族開始漸漸衰落的階段,外表雖然雍容華貴如初,內在卻早已開始衰落,這時候用季節作比喻的話,秋季再合適不過——只需要一場風雨,便會萬物凋零,出現“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景象。
從表面看來,《秋窗風雨夕》與《葬花吟》一樣,都是林黛玉觸景生情,感懷身世悲苦之作。但細細品味之后我們會發現《秋窗風雨夕》之中已然沒有了《葬花吟》之中的抑郁之氣和美好的理想追求,有的只是苦悶、頹傷與絕望。此時的林黛玉,不再像之前那樣心懷美好的夢想,在與寶釵“互剖金蘭語”之后,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與寶玉之間的障礙,其實并不是寶釵,更不是所謂的“金玉良姻”,即使沒有寶釵,沒有所謂的“金玉良姻”,她和賈寶玉互結連理的美好愿望依舊是無法實現的。二人的愛情在他們所處的時代永遠無法被認可。在詩的最后,林黛玉通過徹夜未眠所見到的晨景,抒發了自己對無休止的悲劇的一種預感:“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將她的無助和絕望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兒女們共同見證著賈府這個大家族的興衰。《紅樓夢》中出現的諸多判詞和曲子中,“春”和“秋”這兩個季節意向是非常多見的。不難理解,其中“春”代表著榮華富貴的生活和其樂融融的景象,而“秋”代表的則是家道衰落、一片蕭條的景象。對于黛玉來說,她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別有所求。因此不論是榮華富貴之時還是家道中落之時,大觀園這一環境都使她感到巨大的壓力和陰霾。
從林黛玉進賈府到其淚盡而逝,經歷了她生命中“春恨秋悲”的階段。她生活在大觀園的這段時間里,大觀園的每一個春天和秋天都留下了她悲傷的淚痕。也許是作者有意照應書中“春恨秋悲”藝術構思的緣故,在大觀園中,唯有林黛玉每逢春秋之際最為難過和悲傷。林黛玉一些充滿悲傷和眼淚的作品如《葬花吟》《秋窗風雨夕》等皆為春秋之際所作,可見其“春恨秋悲”情結之深。
春天本來是一個美好的季節,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本該是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但在黛玉的心頭,涌現出的卻是無限的惆悵,看到地上的落花,不禁聯想到了自己。當看到秋天凄涼慘淡之景時,心中更是傷感不已,再加上久病纏身,她心中的悲傷與絕望愈發嚴重。黛玉自幼喪母,大觀園的生活雖好,卻終究是寄人籬下,再加上與寶玉情投意合卻由于不同方面的阻礙而始終無法白頭偕老,這更是加深了她對生活的無奈與絕望。
黛玉的傷春和悲秋,實際上是對自己不幸身世的悲傷,是對現實生活和黑暗的封建社會絕望而又無奈的控訴。有的人認為,林黛玉身上有一種把自己和世間萬物(各種花鳥魚蟲)都融為一體的“癡病”,她由于悲憐和不平于落花受到風霜的摧殘和毀滅而傷春,實則是把自己和落花融為一體,對花的生命的一種尊重。而她因看到秋夜凄涼的景象而徹夜悲傷、寢食難安,則是對現實的絕望和對未來的隱隱擔憂。
林黛玉的淚珠兒從“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貫穿《紅樓夢》全書,也伴隨著她的一生。本文淺談了林黛玉在不同的情境下流下的淚水,并將她與明清文學作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悲情女性人物進行了簡要的對比,是想說明我們在解讀和探索林黛玉的悲劇時,不能光從相關文字的表面來進行解讀和分析,而是要從林黛玉的家庭狀況、人生經歷、生活瑣事以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等方面走進她的內心深處,深入地理解和分析這一人物形象,從人生觀和社會觀的角度來思考曹雪芹刻畫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的真正意義。從這些角度我們不難看出,黛玉其實是一個在“人”和“人性”已經具有一定覺醒意識的進步女性形象。我們之所以認為林黛玉在思想性格方面與賈寶玉有著相似的“叛逆”,也正是因為她的思想和言行無不體現著她的這種覺醒。她在愛情方面也體現出她的這種覺醒意識(《紅樓夢》在很多情節中對這種愛情方面的覺醒意識進行了著重的描寫)。誠然,黛玉還遠遠不能夠關心到社會的變化,但是她的痛苦卻反映了社會變革的必要性。林黛玉不愧為《紅樓夢》中女性之翹楚,她對愛情的不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以及對封建禮教制度的反抗精神令人敬佩,為后世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