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曉翠
南陽師范學院
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體現著歷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對美的認識和理解。剪紙藝術有著極其龐大的圖案體系,它既有固定的程式化表達,又有著生動、淳樸的自由意味,是一門根植于民間,且有強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藝術。在高校藝術教育體系中融入剪紙藝術,能夠使這一傳統藝術在專業美術教育中煥發生機,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深入了解傳統民間藝術、感受傳統藝術魅力、積累傳統圖案素材、掌握傳統剪紙工藝技法的渠道,從而為今后的藝術創作做好準備和鋪墊。
近年來,很多高校陸續將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納入專業課程之中:一方面,從專業教育的角度助推了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在新時期的社會環境下的傳承與發展,為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積蓄后備人才,創新內容與形式,拓展應用空間;另一方面,也使學生能夠深入認識和理解這一傳統藝術的精神與內涵,掌握造型語言與表現手法,建立創作思維模式,為其今后的藝術創作做好積累與鋪墊。
我國民間剪紙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勞動人民智慧和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民間剪紙藝術無不透射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凝結著真摯、質樸的情感特征,反映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這些都是當代社會藝術文化繁榮發展的基石,我們只有在了解感悟傳統藝術、文化精髓的基礎上,才能創新與發展,否則當今社會的一切新興藝術、文化都只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平臺,在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引入傳統民間剪紙藝術,能夠使學生系統深入地了解這一傳統藝術的精神內涵,體會創作者的創作思想,認識其造型語言的特點與創作規律,并能夠掌握傳統剪紙藝術的工藝手法。與此同時,民間剪紙藝術本身蘊含著豐富的傳統圖案元素,學生在學習剪紙的過程中更主要的是對圖案的學習,掌握傳統圖案的造型規律與表達方法,能夠為學生今后的藝術創作積累經驗與素材。
傳統民間剪紙藝術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需要尋求新的發展道路。依靠過去自發的、松散的傳承關系已經無法支撐與維系其自身體系的完整性,剪紙藝術面臨斷層的危機。民間剪紙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始進入高等美術學院殿堂,中央美術學院聘請陜北的剪紙藝人進校講學、舉辦展覽,將傳統民間剪紙藝術帶入大眾視野。大批學者展開了對民間剪紙藝術的研究工作,挖掘這一傳統藝術背后的內容信息和造型規律,如靳之林先生編寫的《抓髻娃娃與人類群體的原始觀念》《延安剪紙》,喬曉光的《空花·剪紙研究與創作》《生活的史詩》等,為繪畫與設計創作提供了理論基礎。今天,民間剪紙藝術在保留傳統圖案、技藝精髓的基礎上,也在積極拓展應用空間,特別是當下文創產品設計方興未艾之際,民間剪紙藝術不斷與社會新思潮、新興文化現象以及人們審美趣味相結合,煥發出勃勃生機。高校藝術教育在新時期應抓住機遇,將傳統民間剪紙藝術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將二者作為創作實踐的主體,使學生能夠從專業的角度,在理解傳統藝術本質的基礎上,探索新的結合方式和發展道路,從實踐意義上推動傳統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在高校美術學專業中引入民間剪紙藝術內容,需要從傳統圖案和創作思維這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深入、細致地講解,使其能夠認識理解傳統圖案的形式規律和造型方法,形成剪紙藝術的創作思維模式,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對民間剪紙藝術的把握和創新。
民間剪紙藝術是我國傳統圖案藝術的集中體現,蘊含著幾千年來中國人樸素的哲學觀和至高的審美理想,也飽含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渴求之情。人們對剪紙藝術的喜愛,實質上是對剪紙藝術體現出的民族精神和審美情感的心理認同,如何認識、把握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的這一本質特征,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關鍵點。
哲學觀決定了相應的美學思想,而美學思想又直接影響到藝術創作的方向。誕生于道家學派的陰陽哲學觀念,對我國歷代美學觀點,如“虛實”“意境”等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中國傳統繪畫在傳統美學觀點的影響下走出了一條特征鮮明的道路,而傳統民間剪紙藝術也是如此。民間剪紙藝術中的圖案語言,將客觀對象處理成虛實結合的意向性造型形式,在再現對象客觀特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主觀性表現,做到主客觀的統一和形似與神似的完美結合。
同時,民間剪紙藝術的圖案造型樣式有著頗為古老的歷史根源,最遠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彩陶藝術上的或具象或抽象,且具有對稱、節奏、韻律等形式美法則的圖案花紋成為中國圖案體系的源頭。歷經后世的發展演變,剪紙圖案在原始圖案造型觀念的基礎上不斷融入新形式、新內容,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個極其豐富而復雜的龐大體系,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讀出其久遠的符號密碼,感受剪紙圖案延綿不絕的生命力量。剪紙圖案既濃縮著古老的精神符號語言,又不斷被時代注入新鮮的文化血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圖案藝術語言。因此,只有理解傳統圖案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把握造型特點與規律,才能在今天的繪畫及設計創作中保留傳統的風格與韻味。體現中國傳統的審美特征和民族特色。
民間剪紙藝術的畫面構圖和圖案表現都極具特色,作者圍繞著創作主題,根據自身對表現對象的認識和理解,在傳統造型樣式的基礎上,融入個人主觀情感與審美認識,塑造出個性鮮明、質樸生動的藝術形象,再將這些形象巧妙地組合在畫面中,形成疏密有致、穿插巧妙的畫面效果。在剪紙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對傳統剪紙的創作思路的解讀尤為重要,如何將特定的主題思想轉換成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這不僅是剪紙創作的關鍵問題,也是現代設計進行創意開發的普遍問題。
傳統民間剪紙藝術一直是圍繞著祈福納吉的樸素民俗信仰鋪展開來的,涉及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求吉觀念的影響下,圖案中的諸如“吉祥富貴”(雞與牡丹的組合)“萬事如意”(柿子與如意的組合)“連年有余”(蓮花與魚的組合)等種種形象,已然成為吉祥觀念的表征,被反復應用在各類主題的剪紙創作中。剪紙創作最初面臨的就是對抽象概念的圖案轉化,在學習剪紙藝術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這種轉化能力。學生在剪紙學習中不斷地積累著傳統圖案素材,也不斷豐富著傳統文化藝術知識,體會蘊含其中的豐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內容,為自身的藝術創作準備了基礎材料。這是量的積累,也是質變的前提。因此,在面對創作主題時,學生可以在原有傳統圖案素材庫的基礎上進行搜索與聯系,將其中可以運用的圖案篩選出來準備二次創作,也可以利用傳統剪紙圖案裝飾元素及造型特點進行全新的圖案設計,從而詮釋主題。這樣一來,就能夠解決創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如何將傳統與現代語言相結合的問題,實現在現代設計中對傳統藝術精神的保留與體現。
對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的學習,不僅僅是了解一門單純的民間手工技藝,更是對蘊藏其中的民俗生活、文化特征、審美理想及真摯情感的體會與理解。將民間剪紙藝術引入高校美術學專業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認識、學習傳統藝術的途徑,使學生能夠秉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精神,在未來的專業創作中實現傳統與現代藝術的融合,也為民間剪紙藝術拓展了應用空間,使其在現代社會得到真正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