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嬡麗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營改增”即將營業稅改增值稅,其政策的推行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結構性減稅的深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積極助力。基于此背景,當前的企業如何在運營過程中針對“營改增”帶來的稅收影響采取有效的轉型措施,以盡快跟上市場經濟改革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全新的生命力,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首先,“營改增”從交通運輸業與現代服務業入手試點,最終覆蓋了服務、不動產和無形資產等領域。以增值稅替代原來重復征收的營業稅,并針對現代服務業與交通運輸業分別增加了6%和11%(現降為9%)的低稅率檔,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這些行業的企業的稅收負擔,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其次,在“營改增”政策實施之前,我國的稅收體制普遍存在稅務重復征收、不可抵扣、不可退稅等問題,稅收形式帶有一定的僵化特性,無法適應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通過“營改增”政策,增值稅的進項稅額可以較好的完成抵扣,從根本上撼動了傳統產業環境中的企業稅務架構,對于企業的現代化發展帶來了積極的變革。截至2015年,“營改增”政策在試點的短短三年里減稅就高達5000億元,極大的解放企業生產動力,為我國產業鏈的改革提供了巨大的作用力。
在之前的稅收體制中,營業稅是根據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所取得的營業額按比例征收的流轉稅;而同為流轉稅的增值稅則是以商品的增值部分為征稅對象,由消費者承擔,與營業稅互不交叉的平行征收。因此,之前營業稅覆蓋的行業中難以避免重復征稅問題,且因政策互不交融,對于多征收的部分不能及時有效的退還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稅收負擔[1]。而“營改增”政策的施行則極大的改善了我國當前稅制弊端,減輕了企業的稅收負擔,使其經濟效益空間得到增長,實現更為自由的資金流動,為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駕護航。
“營改增”政策的實施加速了企業經營環境的轉變。從積極的角度考慮,“營改增”政策的推進是為了適應當前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推進市場細化和分工合作,促進稅費制度與國際接軌,減輕企業發展負擔,為其發展創造較為良性的政策環境。例如對于一些有大量對外業務的服務行業企業而言,“營改增”后將新增大量的退稅優惠。所以這項改革可以極大的優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企業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營改增”之前繳納營業稅的企業根據實際記賬情況進行收入記賬,計稅時通常無需考慮成本費用的扣除,“營改增”實施之后,被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企業需要進行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兩方面的統計,嚴格管理增值稅專用發票等票據,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財務管理入賬方面的規則,企業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稅務工作的改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然而當前很多中小企業的運營模式尚不成熟,對于政策改革難以保持較高的敏感度與靈活度,稅務管理工作的難度陡然上升,出現了一定的不適應性,對其短期內的運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為了應對“營改增”政策給企業稅收工作帶來的影響,保證企業稅收工作的順利完成,企業應當加強內部稅收制度的管理,保證政策推進的客觀條件成熟。有效的稅收制度是企業稅務工作展開的大前提,企業應當根據政策要求,建立既符合內部運營需要,又滿足“營改增”內容要求的完善制度,通過細化企業稅務工作,設立相應的負責人,保證政策的落實。在此過程中,企業要注重加強內部稅務核算人員的法律意識,對政策變化保持較高的敏感度,以積極的態度迎接稅務改革,結合企業實際運營情況籌劃稅務統計繳納工作,以合法性保障企業的生存根本。
目前“營改增”政策已全面落實,但在廣闊的中國經濟市場中,還有很多小微企業并不完全具備消化政策的能力。為了積極解決這一影響,能力暫時不足的企業可以通過向地方政府申請過渡性財政支持的方式來緩解“營改增”政策推進的壓力,保留一定的自主活動空間[2]。在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經營情況申請到一定的財政補貼與緩沖時間,確保內部稅收改革能夠穩步的推進。“營改增”政策的完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政府與企業都應保持足夠的耐心,不可急于求成,促進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穩定性。
“營改增”政策的推進是不可逆的社會改革,其帶來的影響已不可回避,而政府一直強調改革要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企業應在對稅收制度準確、全面理解的基礎上,積極利用改革的有益影響。比如之前適用營業稅稅率5%甚至更高的服務業和娛樂業,“營改增”之后可以利用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征收率3%的規定以降低稅負。所以企業應根據所處行業、區域以及自身特點,抓住“營改增”提供的機遇,提升企業效益。
結語:企業若想在市場競爭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應當積極應對“營改增”政策帶來的影響,通過內部優化,外部尋求政府幫助的方式逐步推進其在發展過程中的深入性,從而又快又穩的完成稅制改革,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正向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