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2015年4月,湖北衛視從韓國引進本土化創新的談話節目《非正式會談》(簡稱《非正》)開播,到目前已經播出六季節目,其創意便是源于韓國這檔《非首腦會談》熱門節目,但《非正》并未一味照搬原有的節目流程,而是根據中國現實社會問題和各國嘉賓不同特點設置了三大板塊,即非正短劇、全球文化相對論、提案環節,使80分鐘的節目時長得到合理規劃,既不顯拖沓冗雜又顯得全面具體,并且融合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節目既有幽默感又透露著智慧,因此受到了廣大青年人的喜愛和追捧,根據 B 站數據顯示,《非正》評分為 9.8 分,第一季播放量達到 1382.5萬,第五季播放量達 9688.7萬,第六季播放量達9685.3萬,B 站衍生的剪輯視頻達到 943 條,《非正》已經播出的六季在豆瓣上評分均為九分以上,連續獲得兩屆金塔獎最受大學生歡迎的電視節目,并且還入圍了2018年上海電視節最佳周播電視節目白玉蘭獎。此外,節目影響力觸及海外,受到了俄羅斯、伊朗、土耳其等各國媒體的關注,成為國家間文化交流的紐帶。
《非正》在互動形式上進行了本土化創新,融合了中國元素,利用獨特的形式,展現中國文化魅力,節目主要分為開頭的“非正式短劇”、主要內容“全球文化相對論”和具有針對性的“提案環節”三個部分。開頭部分的“非正式短劇”通常由3-5個常駐代表演繹,短劇形式多為名著或影視劇原型,如第一季第一期的《非正》短句就是融合了中國《西游記》和英國小說《指環王》,通過對原著劇情的娛樂化改編和代表們的傾情表演,制造密集笑點。短劇結束后節目正式開始,由會長宣布進入“全球文化相對論”,相對于短劇頗為濃厚的娛樂性質而言,這一環節以其獨有的寬泛知識領域為特點,各國代表會圍繞會長提出的熱點話題進行激烈討論,并以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作為佐證,這樣一場酣暢淋漓的全球化辯論結束后,觀眾感受的不僅是輕松詼諧的氛圍,還對不同國家的習俗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例如,在第五季第一期中,各國代表介紹了自己國家的奇葩稅收,俄羅斯嘉賓薩沙介紹了俄國在彼得大帝時期,彼得大帝認為胡子不衛生不美觀,因此增加了胡子稅;英國嘉賓成明介紹說自己國家的棺材稅,凡是超過標準尺寸就要征稅。“提案環節”則很大程度上表現了各國代表本身嚴謹的思維方式和出色的辯論口才。節目最后的提案環節則是以辯論為主,例如,第五季第六期中對一些年輕人一邊吃甜食一邊吃抗糖丸是否正常和第八期中對于年輕人在朋友圈打卡是否有用進行辯論,針對不同的社會問題,代表們通過充滿火藥味又更具思辨性地來回辯駁,展現多國多視角,同時也增強了節目的觀看效果。
《非正》可以說是緊緊圍繞“文化”與“生活”兩個關鍵詞來進行確定話題的。一般說來,一檔電視節目的基本功能大致可以歸結為兩類:一類功能是滿足觀眾的求知欲望;另外一個功能則是滿足觀眾的娛樂要求。這也即是說,電視談話類節目要想取得成功,以上兩方面的功能勢必要具備,即便不能二者兼顧,也要占據其中之一。而《非正》節目選題所圍繞的“文化”與“生活”兩個關鍵詞,實際上恰恰可以看作對上述兩方面功能的具體反映。《非正式會談》每期的議題和提案都具有代表性,緊跟中國社會熱點問題,議題頗具爭議性、深度,各國嘉賓可以就同一個問題展開討論。各國嘉賓來自不同的國家,年齡、職業、性格都不同,因此話題的討論過程也是不同文化碰撞、傳播的過程。作為一檔文化訪談類節目,話題是其靈魂。“談話的中心是什么、是否能引起對話雙方的興趣顯得十分關鍵,該節目在尋求文化碰撞上下了狠功夫,綜合來看,所選取的話題既有國際視野的廣度又有多角度探討的深度。
一檔談話類節目的成功與否,主持人的作用不可忽視,另外,嘉賓的選擇恰當與否也左右著節目的深度和趣味程度。在主持人的選擇方面,《非正式會談》經歷了一次較大的變遷,從第一季前半段的劉儀偉、袁成杰到后來的大左、楊迪。劉儀偉是湖北衛視的老牌主持人,主持經驗豐富無可置疑,但年齡在這里卻是一把雙刃劍,劉儀偉具有會長的掌控力,卻缺乏與在場青年代表的深層交流,他主持期間在場代表顯然有些拘謹,無法真正放開。袁成杰的幽默點也有些生硬,顯然很難起到調節現場氣氛的作用。后期這兩位主持人因檔期原因退出,由大左、楊迪接任,于是第一季正式形成了大左、馬薇薇(后陳銘接任)、楊迪、陳超四位共同主持的常規結構。在《非正式會談》中,大左以會長身份帶動其他主持人和在場代表有條不紊地展開一個又一個節目環節,并且在每次環節轉換中總能實現完美過渡,常常舍棄臺本,憑借自己的日常積累和應變能力出口成章。楊迪的魅力來源于他天生的幽默感和親和力,楊迪作為副會長其實是節目笑點引出的主要擔當,他自帶諧星氣質,常常將節目氣氛引向高潮,又能放下身段甘愿作為代表的陪襯,貢獻密集笑點,時不時的四川話和接地氣英語口音在充分營造節目效果的同時也向觀眾和代表們展示了中國的多樣文化。作為秘書長的陳銘除了是武漢大學的高材生也是一名實力強悍的辯手,在節目《奇葩說》中奪得“BB King”的稱號,在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中取得過全程最佳的優異成績,甚至被余秋雨稱為“中國最會說話的年輕人”。由于他觀點境界的高度,在節目組常常是作為總結發言人而發揮控場作用的,在代表們辯論不相上下時,陳銘一句點睛便讓大家豁然開朗,提案環節后的總結發言更是將全場觀點都升華至另一個高度,是節目中“百科全書”式的存在。陳超作為節目的書記官,往往在提案環節才發揮自己的真正作用,偶爾也會提供節目所需要的數據資料,但她即便是處于這樣一個無關緊要的位置,也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在這個男性主導節目中,表現絲毫不遜色于其他主持人,多年的主持經驗賦予了她一種淡定從容的氣質,此外,作為節目中唯一的常駐女性,本身也起到了一種調和氣氛的作用,為節目增添了幾分女性氣質,增強節目觀感。
《非正》的嘉賓經歷了前期篩選和后期篩選兩個階段,前期篩優先篩選出了在中國具有一定時間的學習、生活經歷的外國嘉賓,例如,俄羅斯代表薩沙,他本科畢業于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并且參加漢語橋比賽,獲得大連賽區六強;澳大利亞代表小貝2013年,獲得第12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總決賽冠軍,并榮獲“漢語之星”稱號……在對中國有所了解的前提下,為了能夠確保這些外國嘉賓的個性得以展現,勢必要對嘉賓進行“標簽化”的呈現,比如“最不像博士的博士”伊朗代表華波波,他其實是個話癆,外號“話多多”;說普通話舌頭打卷兒,帶河南口音的美國代表“酒窩少年”左右;一股東北口音的俄羅斯“拽總”薩沙,以及代表們張口即來的“我們‘211’‘985高校’”等言語……這些個性標簽就像一張“名片”,概括了成員們的特質,使初次見面的觀眾通過這些“標簽”認識各個成員,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再逐漸了解他們。總體而言,十一位常駐外國代表挑選得恰到好處。
構建媒介矩陣。《非正》2015年在湖北衛視首播,隨著互聯網的不斷融合發展,節目突破單一的傳統電視節目傳播方式,強勢入駐微博、微信、今日頭條、抖音等各大網絡平臺,在視頻聚合平臺的網絡傳播力也遙遙領先,Bilibili視頻網站觀看量目前高達1.3億,訂閱數達到47萬,騰訊視頻前三季播放量為1089.3萬,在愛奇藝平臺第四季視頻點擊熱度達3396萬。隨著節目影響力的發展,從第一季的一家衛視平臺 (湖北衛視) 和三大網絡平臺 (樂視、騰訊、B站) 的“1+3”模式發展到二、三季的“2+5”模式,即在“(湖北衛視+黑龍江衛視)+(愛奇藝+樂視+騰訊 +A站 +B 站)”的霸屏播出。隨著受眾的定位的清晰發展到五、六季的 B 站全網獨播。
首推模式創新。電視節目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觸發社交功能的核心是“分享”與“互動”。《非正式會談》與B 站合作以后首推新模式——截取 B 站上節目中的一部分精彩彈幕,將它搬上湖北衛視的大屏幕,也就是說《非正式會談》成了首個在電視上播出時有真實彈幕的綜藝節目。這一舉措緊跟新媒體時代的步伐,將當下最火熱的“彈幕文化”與傳統媒體結合起來,既符合節目年輕受眾圈層的定位,又將節目的趣味性和創新性凸顯出來,增強了“網生代”對主流媒體的認同感,這種跨平臺、跨渠道的傳播模式就是對電視互動的一次探索,發揮出了多元聯動的復合效應。
注重塑造節目的文化品牌。《非正式會談》始終堅持“內容”“市場”“受眾”三位一體的品牌策略,節目內容緊跟社會熱點,強調多元化的解答,力在打破偏見,促進文化交流,但同時也毫不避諱世界各國文明的沖突和碰撞;除此以外,緊跟受眾群體的步伐,開展實時互動、話題采納,將節目效果拉滿,增加節目賣點,在媒介競爭中站穩腳跟。正是《非正式會談》堅持致力于打造一檔有溫度、有思想的良心綜藝,注重媒體聯動,采用“兩微一端 +B 站”,才造就了其在短時間內成為湖北衛視的當家品牌欄目。
促進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與傳播。《非正式會談》給觀眾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嘉賓提供了一個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以及價值觀的機會。比如,《各國的餐桌禮儀》這期節目,緬甸嘉賓歐歐介紹,在緬甸去別人家吃飯,客人不能自己添飯,沒吃飽的話要留一點飯在碗里,等著主人來添飯。這個習俗恰好與埃及嘉賓穆小龍介紹的埃及餐桌禮儀相反,在埃及留一點飯在盤子里代表已經吃飽了,不想再吃了。類似這種多元文化的碰撞在節目中還有很多,嘉賓在傾聽與討論中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觀眾通過收看節目獲取了多元文化。
縮小信息鴻溝。世界各國的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國家甚至還處于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的階段,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這些國家失去話語權,變得邊緣化。隨著發達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國家間的信息鴻溝加劇。要促使國際文化傳播積極健康發展,要發揮各媒介的積極作用,縮小信息鴻溝,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電視媒介也要積極運用自身的影響力傳播文化,減小信息鴻溝。
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媒體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具有輿論導向作用,這與提升在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形象有很大關系。中國古話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非正式會談》建立了一個不同文化同臺交流的平臺,節目融合了多元文化,也將一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給了其他國家的代表,樹立起尊重差異、兼容并包的國家形象。比如,在第三季的第二十期節目《各國的驕傲》中,各國代表為自己國家的歷史人物、美食、旅游景點等爭得面紅耳赤。主持人最后總結說,雖然各國嘉賓都在為自己的國家據理力爭,但是中國永遠歡迎他們。節目巧妙地宣傳了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