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市進修學校
在教學中拒絕說教性的虛偽灌輸,拒絕功利性的虛偽抒情,拒絕無視人的個性的“公話”鉗制,讓學生在廣泛而自主的閱讀中汲取生命養料,做人類精神世界的美食家,接受來自政治、經濟、習俗等眾多文化氛圍的熏陶,在對自然的、社會的、古代的、現代的、傳統的、外來的人類精神財富的了解、接受、感悟中,不斷充實,不斷提高,得到個體的意志、毅力、個性、氣質、興趣、情感等心理品質的日趨成熟,形成健全的人格。學生原本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傳統的教育只重視對知識的傳授,道德的教化而忽視了人的發展。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尊重他們的實際需要和水平,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指導和幫助,使具有不同天賦、潛能,不同氣質、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還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學生生命中最可寶貴的而又沉睡著的東西就會慢慢復蘇:感覺由麻木而鮮活,智力由遲鈍而敏慧,目光由短淺而遠大,胸懷由狹隘而廣闊,情感由復雜而真摯,心靈由卑微而高尚。在激起學生閱讀興趣、嘗試有益閱讀的同時,改變學生精神世界貧乏荒蕪的狀況,力圖喚醒知識硬殼內包裹著的“不見人本身”的靈魂。
所謂審美感受力,指的是審美者在藝術審美過程中對具體形象的內蘊的感受能力。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修養的要點,沒有這種修養,人的情感對于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東西就會無動于衷。”改變我國傳統的閱讀觀念。學生的閱讀方式是“將別人的東西當做自己的東西來感受”這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體會。由于文本作者與學生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在一個層面上,要完成語文課程的閱讀目標,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透過語言文字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賞析朱自清的《背影》時,筆者先讓學生邊欣賞羅中立的油畫《父親》,邊聽歌頌父愛的歌曲《父親》,從油畫中父親那深深的皺紋中,從音樂中歌手那充滿感傷的歌聲中,學生回憶父母對自己的點滴關愛,然后提出這樣的問題:“‘背影’只是一個表象,表達的‘父愛’也是淺層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為何時隔八年才寫呢?父親如此鐘愛兒子,是人之常情,還是另有理由呢?”問題的提出,便把讀者帶入特定的環境,漸漸地學生便能從事與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光景慘淡中,兒子便成了父親老境中唯一的依靠和寄托,為了謀生,又不得不離開這依靠和寄托。依戀憐愛之情便會油然而生,審美情感由此得以誘發。由此可見,學生只有將他的知識、經驗、情感通過想象負載到作者已經創造出的藝術畫面上去,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內心的真實感受,才能體會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鑒賞詩歌時要能夠透過詞語、句子,通過想象,去發現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在古典詩詞中,留下空白而可想象的情況俯拾即是。譬如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短短四句二十字,口語化的語言,意思是最明白不過,但加以想象,字面之外的意蘊就凸現出來,豐富起來。詩人說,由于“愁”而白了頭發,但偏偏不肯定,而以問句呈現,又說“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這便是應該發掘的空白——詩人是很有才華很自信自負的,也是很有個人抱負和社會理想的,同時又因追求自由、灑脫不羈的個性而與庸俗險黑的官場抵牾不合,孜孜以求而最終“大道直如發,獨我不得出”。如果知道詩人上述特點,知道詩人寫作此詩時年已五十,讀過他與此類似的其他詩,便可以充分地想象,不說因為什么、在何處、在何時而愁,實在是因為愁得太久、太多以至于難以言表,真個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詩歌中沒有寫詩人的動作、神態等,但我們可以想象:劈空脫口一句“白發三千丈”,讓人如見驚呼而張大的嘴唇、瞪大而凝滯的雙眼;接著的自問,透出了不愿相信的酸楚心理和神態;接著的回憶和感嘆,讓人如見緊鎖的眉頭、凝重凄傷的臉色,如聞沉重悠長的嘆息……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每爬上一級,就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人類所需要的是啟發性的養料,而這種養料正是閱讀。我們要站在現代教育科學的角度,重新審視課外閱讀的意義、內容、方法。不斷完善它,吸收科學的精髓,使閱讀成為引領學生精神生活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