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古麗·吐爾遜
克州國土資源規劃勘測院 新疆 克州845350
隨著國家對土地收購儲備制度的有效實施,統一整理、供地、管理成為了收購儲備土地的理論基礎,在土地收購、整理、儲備、轉讓等各個環節中,會產生大量的保存價值高的文本、圖紙、表格等各種形式的土地收儲內容,對上述內容進行有效的歸納與整理,進而建立了土地收儲檔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土地收儲辦公采取了自動化系統,隨著土地收儲檔案管理軟件的運用,土地收儲方面的電子檔案數量出現了高速上漲的趨勢。因此,土地收儲檔案信息化管理勢在必行。
土地儲備供應管理,是指縣級(含)以上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為調控土地市場、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依法取得土地,組織前期開發、儲存以及供應的行為。內容包括:根據土地利用和總體規劃、城鎮規劃和城區開發改造計劃,制定年度土地儲備計劃及三年土地儲備滾動計劃;對城鎮規劃區范圍內需盤活的存量土地、舊城區改造的國有土地和依法收回的違法用地、閑置土地、待征土地及無主地給予安置補償后,進行收購儲備;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規劃及市場需求,適當儲備新增建設用地,增強政府對土地供應的調控力度;在本級政府的指導下,加強與各部門配合,管理、運作;進行收購儲備資金的測算、平衡,開展儲備土地的前期開發、招商洽談、出讓、招標、拍賣及掛牌出讓前期準備工作;制定儲備土地供應計劃,制定具體項目地塊供地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批,同時向上級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1]。
2.1 完善土地收儲檔案信息化系統建設 收儲檔案信息化系統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將信息化系統建設貫穿到整個土地收儲檔案管理的具體過程。從現實的工作角度出發,主要包括檔案系統開發、加強數據庫的有效建設、加強安全保密工作、重視數據的轉換等方面。首先,在檔案系統開發方面,需要融合現實的土地收儲檔案管理,根據具體要求實現對檔案管理系統的有效開發,建立土地收儲檔案信息化建設標準,規范信息化建設制度,采取科學的流程規章制度,將制度保障與標準指導提供給土地檔案信息化系統。例如,對檔案系統進行科學的分類,按照檔案的具體性質將其分為專業檔案與文書檔案,文書檔案具體包括機關黨委、組織人事、法規監察等方面資料,而專業檔案具體包括房地注銷、地籍管理、抵押注銷、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土地儲備等方面資料。其次,加強數據庫的建設方面,只有做好數據庫建設的建設工作,才能有效實現土地檔案管理的信息化。依據土地收儲的具體工作,建立有效的土地收儲檔案數據庫,不僅如此,還要分別建立有關土地存儲、土地收購、土地出讓與土地整理等方面的獨立的子數據庫,方便快速檢索土地收儲檔案資源,進而實現對土地收儲檔案資源的精準查詢工作。再次,加強安全保密工作方面,有效地控制登錄權限、數字印章、數字簽名等,采取數字水印加密技術,加強保密工作,實現土地收儲檔案信息化系統的安全性。最后,重視數據的轉換方面,土地收儲檔案信息化系統建立與國土資源局等有關部門的信息銜接,建立查詢系統與全文檢索,重視數據的轉換工作,實現檔案信息內容的健全[2]。
2.2 增強政策分析的科學性 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土地問題在民生、建設等領域愈加突出。為了盡早解決在土地儲備供應管理中可用土地數量不精確、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項目用地不保障等問題,使用一般技術測量早已不可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就開始將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應用到土地儲備管理供應工程中。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可以很方便地檢測到我們所能夠充分利用的土地數量與那些未被開發的土地數量以及他們所在的具體位置。我國地理位置層差較大,區域發展更是不平衡,而我們目前所掌握的土地資源管理信息還遠遠不夠,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先進的地籍測繪來進行研究我國的土地資源。依靠地理信息技術,我們可以迅速了解到各地存量土地、舊城區改造的國有土地和依法收回的違法用地、閑置土地、待征土地等情況,憑借以上信息,可以使得國家相關部門在土地儲備供應管理方面做到更好地資源整合、分析與預測,從而更好地提高了其所出臺政策的科學性。
2.3 建立多元融資渠道 土地儲備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目前,我國主要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獲得資金,貸款的額度過大帶來的利息成本高且存在很大的風險,利息的增加也會導致土地儲備成本的增加,有時在本息的壓力下,土地儲備機構會短期內向市場供應大量土地,甚至會比土地儲備的成本還低,對各地土地儲備的長遠規劃產生不利影響,違背了當初建立土地儲備機構的初衷。因此,要探索出一條多元化的籌資渠道,盡量降低單一貸款的風險,促使資金良性循環[3]。對于融集的資金,要及時盤活、提高利用效率,一方面盡快按照計劃要求將儲備的土地資源上市,實現資金的盡快回籠;另一方面加大對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管,確保其合理使用。
綜上所述,在實現水電站大壩安全監測一體化管理的過程中,通過利用自動化系統可從遠程對水電站大壩相關信息進行監控,由此可降低人為因素對安全監測工作的干擾。另外,還需積極引進新興技術,確保水電站大壩安全監測工作達到預期效果,進而為社會公眾的高品質生活創造有利條件。同時,還需切實做好自動化系統應用環節的數據采集及高效管理工作,從而提高安全監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