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隴南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甘肅 隴南 746000)
乳腺癌以女性為主要發病群體,屬于較為多見的惡性腫瘤[1]。在對其進行治療時,手術通常作為第一選擇。受到軀體、精神等諸多原因影響,造成大多數患者心理狀態不佳,此類群體的身心健康問題逐漸被重視,給予其精神支持與生活幫助,對疾病治療、預后十分重要。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改變患者思維、信念、行為,幫助其準確識別與糾正錯誤認知,繼而消除患者負性情緒與行為[2]。將此干預模式用于乳腺癌手術患者,整體干預效果可靠。基于此,本研究觀察了開展認知行為干預對乳腺癌手術患者所產生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選擇2015年6月~2019年6月期間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手術患者98例,將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組依據,98例乳腺癌手術患者被分為兩組,對照組 49 例,年齡 30~59 歲,平均年齡(45.72±7.11)歲,其中小葉原位癌11例,浸潤性導管癌25例,單純癌13例,行單純乳房切除術8例,乳腺癌根治術24例,改良根治術17例;研究組49例,年齡31~60歲,平均年齡(45.75±7.14)歲,其中小葉原位癌 12例,浸潤性導管癌23例,單純癌14例,行單純乳房切除術7例,乳腺癌根治術26例,改良根治術16例。對比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均確診為乳腺癌,且符合手術指征;②無認知障礙;③預計生存時間超過半年。
排除標準:①均不存在手術禁忌;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③精神疾患或存在意識障礙;④合并嚴重腦血管并發癥。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具體實施:①入院介紹;②病情監測,進行必要的生命體征觀察;③營養補充;④起居護理:做好防寒保暖舉措,病房每日消毒;⑤定時檢查。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干預,具體實施:
心理干預:與患者有效溝通,多耐心,深入患者內心,了解其內心感受,客觀評價其心理狀態,正視其存在的心理問題,行針對性干預,幫助其打開心扉,維持正常的社交關系。教會患者學習并能良好運用放松內心意象法,先行漸進性肌肉放松,從自身雙手開始,吸氣狀態下逐漸握緊雙拳,吐氣狀態下逐漸松開雙拳,在吸氣與吐氣之間感受緊張、放松,借助此種方法,進行軀體多個部位肌肉放松,包括前臂、頸部、肩部等在內,在肌肉放松過程中與自身呼吸保持良好配合,待軀體各處肌肉均得到良好放松后行意象性想象,既可以想象美好的事物等,又可以想象機體自身腫瘤細胞,其正處于脆弱而又混亂的狀態中,免疫細胞分布在機體各處,正在站崗、巡邏,一旦察覺異常細胞,能夠在第一時間將其消滅,病情正在緩解,軀體各項指標正在好轉。
認知干預:醫護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與之建立良好關系,幫助其釋放內心壓力,患者應及時向醫護人員傳達自己的需求、內心的真實想法,在醫護人員幫助下,患者逐漸掌握最正確、更全面系統的醫療信息,知曉不良認知與康復障礙二者之間的關系,能彼此相互影響,對其錯誤認知及時予以正確引導、有效糾正。依據每位患者知識接受能力、文化水平高低等采取恰當的方式,向患者傳達乳腺癌疾病與治療方案有關知識,介紹手術流程與日常注意事項,可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強化有關認知。
行為干預:依據患者個人飲食習慣與疾病康復所需,聯合醫院營養師一同為患者制定飲食方案,增加優質蛋白、維生素的攝入,告知患者睡前不宜飲用濃茶,如條件允許,每日睡前泡腳;發放康復操手冊,強調功能鍛煉不可或缺,由科室負責,每周帶領患者進行康復操訓練,3次/周,定期評價訓練成效,由科室負責定期開展座談會。出院居家護理期間,定期電話聯系、微信聯系,了解患者康復情況與需求。
1)心理狀態對比。①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3]通過設置一系列可反映患者抑郁主觀感受的有關項目,依據評估結果可相對準確、客觀反映患者抑郁情況,評定分值越高,表示抑郁傾向越明顯、程度越嚴重。②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量表通過設置一系列可反映患者焦慮主觀感受的有關項目,依據評估結果可相對準確、客觀反映患者焦慮情況,評定分值越高,表示焦慮傾向越明顯、程度越嚴重。
2)并發癥對比。如實記錄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干預期間有無出現患肢腫脹、活動受限、皮下積液、皮瓣壞死,統計其總發生率。
數據分析用SPSS21.0,心理狀態用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并發癥用百分數表示,前者比較行t檢驗,后者比較行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SAS評分、SD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 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P<0.05),且干預后研究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心理狀態對比(±s,分)

表1 心理狀態對比(±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對比△P<0.05
SAS評分 SD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9 48.67±8.35 43.49±7.74△ 53.21±8.54 46.77±8.03△研究組 49 48.63±8.32 39.57±6.28△ 53.27±8.58 40.16±7.25△t-組別 例數0.024 2.753 0.035 4.277 P-0.981 0.007 0.972 0.000
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詳見表2。

表2 并發癥對比 例(%)
乳腺癌患病群體數量龐大,且其發病率漲幅遞增,發病率始終穩居高位[5]。疾病確診后多行手術,手術方案可能會導致女性患者第二性征缺失,因過分擔心女性吸引力缺失等情況發生,不可避免出現自卑、焦慮等情緒,而這些負性情緒的存在,不僅影響手術效果,同樣不利于患者生活、病情恢復[6]。故而臨床認為治療方案與護理干預方案應并行,在患者接受治療期間,不應均局限于疾病的有效治療,同時需要注重患者整體恢復,以及生活質量的切實提高。對乳腺癌手術患者來說,其生活質量高低與心理狀態有關,可通過采取針對性干預舉措,減輕疾病有關癥狀,恢復整體健康,切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認知行為干預屬于一種應用效果肯定的心理干預辦法,從準確識別與糾正患者錯誤認知出發,轉變其“對人”、“對事”的態度,使之心理問題得到糾正,按計劃接受、配合有關治療與護理干預[7]。此干預模式強調以患者自身能動性為基礎,轉移治療與護理干預焦點,將其集中于患者現階段所面臨的問題上,有效分析外界環境、患者自身等諸多因素與疾病之間的關系,據此有目的性去轉變患者態度與認知,引導其做出有益行為。心理狀態對患者治療效果的維持、整體恢復至關重要,錯誤認知的存在往往是由于信息錯誤或不全面、思維方式泛化等導致,而這種錯誤認知的持續存在,必然會影響患者心理狀態,醫護人員應通過主動溝通、耐心傾聽等方式,更好了解患者態度與內心真實想法,矯正錯誤認知,加以有效引導,逐漸形成正確認知,影響其行為[8]。此外,輔以認知行為干預,還可幫助患者有效掌握克服情緒障礙、保持心情舒適愉悅的方法,改變不良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程度更高。將此干預模式用于乳腺癌手術患者臨床干預,則能夠轉變患者對乳腺癌、手術方案的認知,矯正其思維方式,由思維、態度的轉變影響其行為,減少不良行為的出現,無論是對疾病治療、預后均十分有利。正視疾病,以更加平和的心態看待機體所出現的改變,認可自我價值,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學著去適應自身與環境的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輔以認知行為干預,可有效調節乳腺癌手術患者不良情緒。原因可能是:行認知行為干預,可轉變患者態度與認知,使患者不良情緒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輔以認知行為干預,可明顯減少并發癥發生。原因可能是:行認知行為干預,可使患者錯誤認知、行為得到糾正,自身健康維護能力不斷提升,繼而有效控制與減少并發癥發生。謝俊等[9]在對乳腺癌手術患者進行臨床干預過程中,輔以認知行為干預,其結果提示此干預模式可切實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穩定其情緒平和,對軀體康復幫助較大,全面促進其身心健康。支持本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輔以認知行為干預,可使乳腺癌手術患者不良情緒得到有效控制,抑郁、焦慮程度減輕,且有利預后,并發癥發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