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
摘 要:“9+3”模式是我國針對藏區的一項特殊教育政策,是四川地區在探究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舉措。但在“9+3”方法的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問題,“9+3”學生與內地普通生源綜合班級的管理就是其中一項。本文通過分析“9+3”學生的特點,并且在此基礎上分析問題出現的根源,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希望能對“9+3”學生與內地生綜合班級管理起到一些幫助,豐富四川地區在相關方面的基礎教育理論以及管理理論。
關鍵詞:“9+3”學生;內地學生;綜合管理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專項)(項目編號:CJSFZ19-62)研究成果。
“9+3”教育模式指的是在九年義務教育之外的,有政府給與一定的專項資金支持的,對藏區的少數民族學生提供的三年高職義務教育的模式。“9+3”計劃通過對于藏區學生進行免費的職業教育,可以有效地幫助當地學生提高就業和創業能力,促進藏區的經濟發展,提高藏區文化水平以及實現藏區長治久安。但在政策推進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對于一些同時有“9+3”學生和內地學生的綜合性班級,在管理方法上相較于純“9+3”生源班級或純內地生源班級,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也有著更高的難度,需要教師和學校更多的給與關注和重視。
1 “9+3”類學生的特點
想要更好的調節“9+3”學生與內地生之間的關系,對班級進行更加有效地管理,就必須在充分了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作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有針對性的管理方法,做到因人施教。
1.1 學習基礎不同
“9+3”學生是來源于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民族學生,絕大多數都來自偏遠山區,日常生活中也有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生活環境與內地學生相比,經濟水平、文化水平以及師資力量都比較落后,在義務教育階段所接受的教育質量也相對較差。因此這些學生和內地生相比,在漢語的書寫及口語表達、英語的使用、寫作、計算機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比較明顯的劣勢,雙方水平差異較大,而綜合班級的授課內容水平又是需要滿足內地學生的學習要求的,這就會給“9+3”學生的日常學習帶來很大壓力,使他們感覺跟上教學進度比較吃力,成績普遍不太理想,短期內也難以達到和內地學生同樣的水平,這種情況長期持續下去會造成“9+3”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失去對學習的信心[1]。
1.2 心理狀態不同
“9+3”學生與內地生相比,會有更為顯著的民族特性和文化觀念,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生活壓力和就業壓力。在來到校園后,新的綜合性的環境帶來的沖擊會給他們的心理狀況帶來比較大的影響。如果學校或者教師沒有針對性的疏導,很容易造成“9+3”學生和內地生由于情感、尊重、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得不到緩解,從而分別抱團,產生本民族小團體的現象,難以和對方進行正常的交流溝通,甚至形成對立局勢。
1.3 生活習慣不同
“9+3”學生與內地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民族歷史文化、飲食習慣以及風俗習慣,在日常的相處的各個方面,比如飲食起居、語言、行為等方面都會有比較明顯的差異。
1.4 社會認知不同
“9+3”學生由于生活環境的影響,對于一些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認知相對模糊,同時少數民族學生在陌生的環境中,相對來說會有更強烈的民族意識,有著強烈的維護民族榮譽的心理,對于涉及民族風俗、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問題相對敏感。這些方面都需要教師在班級管理時進行說明和疏導,避免發生沖突。
2 “9+3”與內地學生綜合班級的管理方法探索
在管理“9+3”學生與內地學生綜合班級的時候,總的來說,要注重調和雙方的氣氛,加強雙方的溝通,使雙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幫互助,互相促進。
2.1 建立綜合性的班委結構
班委是教師管理的有效輔助,也是學生中的“領頭羊”,是聯系教師與學生的重要紐帶,一支組成合理的積極的班委隊伍是創建良好的班級的關鍵。教師應當在開學時對于班上的學生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并且詳細觀察日常表現,挑選一些積極向上,樂于服務班級并且有號召力的“9+3”學生與內地學生,共同組合為一個綜合性的班委隊伍[2]。
2.2 既要一視同仁,又要區別對待
對于綜合性的班級的學生管理,要做到對“9+3”學生和內地學生的一視同仁與區別對待。一方面來說,不管是來自哪里的學生,都是班級的一份子,教師要積極引導一種一視同仁的,沒有地區差異,沒有民族隔閡,沒有文化區別、沒有貧富差異的平等的班級氛圍,引導學生團結一致,互相尊重對方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信仰,使“9+3”學生能夠更快的融入到相對陌生的環境中。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對于“9+3”學生與內地學生區別對待,針對雙方不同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入學教育,更加有效地引導兩方學生熟悉學校的環境與對方的文化,逐步的使雙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2.3 加強引導,增強凝聚力
教師也可以積極地組織一些集體活動,號召學生共同完成活動任務。這樣可以使班內的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團結合作,加強雙方的理解和交流,減少沖突和誤解,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間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好的增強班級的凝聚力[3]。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管理“9+3”學生與內地生的綜合班級時,要根據雙方差異情況,尊重雙方個體需求,同時進行積極地協調引導,從而減少沖突,加強班級凝聚力,使班級管理逐步科學化、制度化。
參考文獻
[1]梁俊,劉進.高職彝藏“9+3”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困境與突破[J].教育科學論壇,2019(36).
[2]楊麗娟.藏區“9+3”學生人際交往案例分析與思考[J].科技資訊,2019,17(29).
[3]閆玉峰.“9+3”學生文化適應現狀、特征及促進策略研究——以四川省廣元市某職校為例[J].中國西部,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