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勝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中國的新聞媒體也在進行著自我革新,而時政新聞作為新聞中的重要分類,在融媒體改革之中不僅要保持自身的嚴肅性和創作性,更要積極適應變革對報道方式、價值判斷、內容陳述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改變,為社會公眾提供更有價值、更加客觀、及時的新聞報道。在融媒體發展的過程中,時政新聞的工作者應當積極適應變革,針對不同傳播媒介之間的特點進行新聞創作。
關鍵詞:時政新聞;融媒體;新聞媒介;創作變革
1 引言
在互聯網技術及電子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新媒體作為一種更加快速、及時、高效且受眾廣泛的媒介逐漸成為社會公眾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而在傳播媒介不斷革新之中,融媒體作為融合了格式媒介的優勢與特點的重要方式,在發展中受到了多方重視,其兼收并蓄的特點令新聞工作者對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時政新聞的創作、報道方式進行了有效的變革,既為社會公眾提供了更有價值、更豐富的時政新聞,拓寬了社會公眾的眼界及視角,又在創作和報道中展現了時政新聞的價值,提升了時政新聞的應用度和創新度。
2 融媒體下的時政新聞
在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媒體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的新聞媒體在發展之中都遭遇了收視率下滑、新聞過于嚴肅、創造性和價值性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既制約著新聞工作者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利于社會公眾及時接收到有價值、有需要的新聞報道?;谶@些問題,融媒體作為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能夠對新老媒體的人力物力資源進行整合,對外使用同一名稱進行新聞創作和報道,以實現新聞媒體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1]。
作為融合了線上與線下兩種信息傳播媒介的新型媒體,融媒體時未來互聯網不斷發展背景下的重要突破,是時政新聞自我革新的關鍵,也是轉變新聞工作者工作作風的重要因素。
3 融媒體背景下的時政新聞報道
融媒體背景下需要時政新聞工作者保證新聞內容的準確性、內容的主體性和正當性,傳播積極正能量并盡可能地減少時政新聞中的價值判斷。在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公眾接收到的新聞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雜,甚至部分新聞工作者為了播求關注度和點擊率故意創作并發布虛假新聞信息或經過扭曲的虛假信息。但是對于新聞工作者特別是時政新聞的新聞工作者而言,新聞內容的真實性、主體性以及可靠性是其創作和報道的立足之本。在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工作者的創作面臨著較大的壓力,除了外部環境對于嚴肅性較高的新聞興趣不高外,新聞工作者內部也存在著價值取向的分裂。基于此種情況,本文認為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創作時必須從發揮自身內容優勢的角度出發,打造全新的傳播模式,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在利用數字化手段的基礎上提高報道的針對性,實現差異化傳播目標。只有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才能讓受眾更好地接收[2]。
在融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工作者必須堅守自身的黨性,堅持以高標準、嚴要求進行新聞創作和新聞報道,以黨性原則要求自身的工作。首先,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時政新聞的選材和創作時要堅持以正確的思維觀念引領新聞創作,踐行黨管媒體的原則和理念。其次,在時政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要堅持向社會公眾輸出正確的價值觀,以黨性要求自身的新聞報道,為社會公眾提供更正能量、更有價值的新聞報道,弘揚社會主旋律。
在融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工作者必須進行自我革新,對傳統的嚴肅性且政治性高的時政新聞進行適當的故事化處理,提升社會公眾對時政新聞的接受度。在融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的媒介從傳統的報紙、電視逐漸向“線上+線下”的模式轉變,為了更好地適應此種轉變,新聞工作者應當積極尋求各個媒介中的共性,并進行自我革新。其中,時政新聞的故事化便是重要革新之一。時政新聞的故事化能夠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可讀性,吸引社會公眾的閱讀,進而提升社會公眾對于報道的關注度。特別是在信息更迭十分快速的線上媒體,時政新聞工作者在選材上應當立足于社會公眾所關注、關切的生產生活,以此為基礎點進行新聞選材;在新聞的創作上,要以更加平民化的方式進行新聞創作,提升社會公眾對于較為嚴肅的時政新聞的接受度,提升新聞的親和力;在新聞報道上,新聞工作者應當在全面了解新聞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新聞報道,盡量避免輸出自身價值觀,以社會正能量及黨性原則來進行新聞報道。除此之外,為了提升時政新聞的可讀性及社會公眾的閱讀,新聞創作者可以在風格上從原本的嚴肅向輕松、幽默轉變,諸如著名主持人朱廣權的新聞報道風格,收到了社會公眾的喜愛和關注。在融媒體背景下,社會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新聞工作者應當積極融合不同渠道的優勢進行時政新聞的報道,提升社會公眾對新聞報道的參與度,進而提升社會公眾對國家治理的認可、滿足自身對于政府信息的需求。
在融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工作者應當積極適應新聞傳播媒介的變革,以更加多元的報道向社會公眾提供時政新聞。在互聯網中,社會公眾對時政新聞的獲取越來越傾向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在這些平臺上,社會公眾能夠更加快速、及時的獲取時政新聞及相關信息,因此受到了公眾的眾多好評。因此,新聞工作者應當清楚認識到互聯網作為新聞傳播媒介的重要性,并積極進行科技變革,通過新媒體平臺來豐富自身時政新聞報道的形式,并對其進行數字資源整理,令社會公眾能夠快速獲得想要的信息,令時政新聞的內容更加科學化、有體系。
在融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和新聞工作者同社會公眾之間的距離被縮小,新聞工作者應當不斷提升同社會公眾的互動。無論是電視、廣播還是報紙同社會公眾之間都有著一定的距離,新聞工作者同受眾之間呈現了較高的距離感;而在融媒體背景下,社會公眾能夠積極且快速的參與到新聞報道中,通過評論等方式同新聞工作者進行互動。這樣的互動一方面能夠有效地提升社會公眾對于時政新聞的參與度,進而提升其滿意度,為后續的連續報道提供受眾支持,將社會公眾的意見添加進時政新聞當中。另一方面,加強時政新聞與受眾的互動不僅可以強化內容呈現效果,還可以實現信息傳播目標,在尊重受眾情感的基礎上得到受眾的認可[3]。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時政新聞的新聞工作者應當不斷轉變自身的工作方式,基于社會公眾接受新聞報道的方式特點和實際內容需要來進行工作整改,堅持時政新聞在內容創作上的正確性、價值判斷上的社會性,以黨性原則武裝自身并以發展的眼光進行新聞創作和報道。只有以社會公眾的實際需要為根本出發點、以時政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可靠性為根本原則,以黨性原則為最高指導進行新聞創作,才能夠在融媒體環境下堅守住新聞創作的根本,擴大時政新聞的受眾。
參考文獻
[1]王海龍,高麗娜.融媒體思維打造全新時政報道模式[J].中國報業,2014(18):7-8.
[2]孫振虎,劉明君.融媒體環境下時政報道創新路徑探析——以2017年兩會報道為例[J].現代傳播,2017,039(008):35-38.
[3]韓宇.融媒體時代的時政新聞報道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3):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