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燕
摘要:殘疾孩子是不幸的,而幫助他們戰勝不幸、走向幸福最關鍵的人,就是他們的父母,所以要不斷地優化家庭環境,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同時,學校、教師還應當把對殘疾學生的思想教育積極有效地延伸到社會。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家庭變故;心理特點;安全感;優化家庭環境
關注殘疾學生的“家庭變故”,對形成和發展良好的班風、校風,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促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個案介紹
慧慧是一個天生聾啞的女孩,她本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寵她的爸爸、愛她的媽媽和疼她的哥哥,讓這個殘疾女孩雖然折翼,卻倍感幸福。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慧慧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她的爸爸因病離世,腿腳有毛病的媽媽選擇回到南方老家,并帶走了健全的哥哥,留下殘疾的慧慧與奶奶相依為命。更為雪上加霜的是,慧慧的奶奶在其母親走后不久煤氣中毒,經過治療后還是經常神志不清,家中雜亂無章,衛生條件差,慧慧便由其姑姑接手撫養。姑姑天性善良,加上覺得慧慧很可憐,所以對慧慧的照顧無微不至,百依百順,幾乎達到寵溺的地步。即使這樣,慧慧的性格變化仍然很大,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下課不寫作業,整個人的情緒也變得急躁起來,與教師頂撞,與同學爭吵,覺得同學們都不喜歡自己,甚至把自己與全班同學隔離開來,一言不合,就出現攻擊同學的行為。姑姑也反映慧慧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斤斤計較,只要姑姑給自己家孩子買什么就必須給她買,不買就不高興,把自己覺得好吃的、好玩的東西藏起來,而且從來不主動干家務活。
二、個案分析
從家庭背景來說,家庭是殘疾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成員的狀況、氛圍、教育方式對殘疾學生的心理會產生極大影響。不少殘疾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家庭因素導致。該案例中,慧慧因為父親去世,母親丟下自己回老家,使她失去安全感,不易相信人,對學習失去興趣,只想通過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從兒童心理來說,“變故家庭”的殘疾學生心理能力偏差,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逆反心理、壓抑心理、厭世心理、固執心理和自卑心理。在本案中,由于家庭發生變故后,母親帶哥哥回老家,使慧慧產生自卑、焦慮、抑郁等復雜心理問題。自卑導致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棄,嚴重影響人際交往和活動范圍。焦慮是一種心理表現情緒,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將自己封閉起來,同自己的母親一樣只想逃脫現實。不難發現,慧慧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很差,這正是他家庭教育劣根的表現。
三、應對措施和處理方式
(一)讓母愛回歸,給孩子安全感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本案中,慧慧的姑姑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卻取代不了母親的位置,所以我通過短信、QQ、微信等形式與慧慧的母親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慧慧的母親明白她對孩子的幸福負有重要責任,雖然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但可以通過短信、微信等方式與孩子保持聯系,讓孩子感覺到被關心,被愛,從而讓孩子產生一種安全感,因為它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
(二)讓疼愛有度,促孩子健康成長
當家庭出現變故時,父母往往覺得對不起孩子,因此過分“聽從”孩子的意見,甚至對孩子的錯誤做法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容易助長孩子驕橫、無理、無禮的不良習慣,使孩子忽視對親人的尊重和關愛,這就是溺愛。在本案中,慧慧的姑姑就是典型的溺愛型家長。雖然慧慧姑姑的做法于情于禮都無錯可挑,但從孩子成長的長遠角度來看卻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與慧慧的姑姑多次探討,最終達成一致協議:選擇合適的方法,一切事情從慧慧的實際需要出發,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讓關愛長存,育孩子感恩之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用心靈的愛撫來醫治心靈的創傷,用精神的甘露來滌療精神的污染。”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多關注遭遇家庭變故的學生的心理,積極地為其進行心理疏通,努力為這些有家庭變故的殘疾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環境,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以外的更多關愛,以此來彌補他們缺乏的親情,撫平其心靈創傷。在本案中,我多次與慧慧進行深入談話,或以師者的姿態,或以友人的形式,尤其是慧慧與同學發生矛盾,甚至攻擊同學后,我一一做通全班同學的工作,消除同學們對慧慧的誤解,然后發動全班同學的力量,讓慧慧敞開心扉,最終與大家坦誠相待。同時,努力挖掘慧慧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閃光點,以此激發這個殘疾女孩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并轉化為積極上進的動力。
四、總結思考
通過對本案例中該生的教育轉化,對于今后做好遭遇家庭變故的殘疾學生以及其他特殊的學生群體的教育工作,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遵循敬業原則,堅持“六心”教育
以愛心為紐帶做教育,熱心了解殘疾學生及其家庭背景,細心洞察和發掘學生的閃光點,誠心換回殘疾學生的熱情和朝氣,耐心且甘于付出時間和精力,最終真心感化學生。
(二)找到教育轉化的突破口
殘疾兒童敏感、脆弱,他們渴望別人能尊重自己、保護自己、理解自己,所以處理遭遇家庭變故的學生工作的關鍵是找到他們心理和思想的癥結,并以此因勢利導進行教育,必要時采取教育的“傾斜政策”,這就是轉化的突破口和途徑。
(三)追求教育的綜合效應
遭遇家庭變故的殘疾學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還是一種社會行為,所以僅僅依靠學校、教師的單一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庭、社會的大力協助和密切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應為孩子營造快樂、互助、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孩子面前,家長對待事情要保持不懼艱難、樂觀的心態,給孩子樹立榜樣。
(四)總結經驗,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
對特殊學生的教育轉化相對于普通學生而言,需要教師具備更高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技巧。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對學生情況了如指掌,能及早發現,并能洞察其思想癥結;談話要有的放矢、情理兼備;要善于尋找教育點,對癥轉化,適時引導;要長期關注以鞏固教育成效,實現最終轉化等。
參考文獻:
[1]彭德華.家庭教育新概念[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
[2]朱麗莎.殘疾人心理探討[J].醫學文選,2006(1).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