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薇 何松嶺
摘要: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啟蒙、成長、成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不同,孩子本身具有差異性。所以學校教育必須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體分析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家庭和學校形成“教育統一戰線”,正確引導孩子成才,兩者聯合教育,才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教育正能量,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人,終身受益。
關鍵詞:教育;家校共育;學校治理
現代學校治理需要聯動家庭和學校兩個教育主體,因為教育不單是一個家庭的問題、所在學校的問題,也不代表學習人文、科學知識便是教育的全部。人的一生都在接受教育,教育過程要以提升生命質量為目標,尊重差異化發展,堅持“學做思合一”,遵循道德成長規律,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雙基聯動,兩者共同為學生成長護航,形成合力,相互影響、作用、制約,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教育正能量,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影響終身。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其他一切教育都不可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家庭為基礎,學校為主導,時時處處、事事人人皆育人。家庭教育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通過博知(學)、篤行(做)、善悟(思) 即“知行悟合一”或“學做思合一”促進生命個體學習、生活習慣自主建構的價值引導活動,養成自律的生活、勞動、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學會學習、學會實踐、學會思考”,最終實現生命個體心態好、人品好、能力好、前途好,文理雙修、身心健康,具有高雅情趣,持有精通專業和特長愛好。
一、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一)家校共育有助于對個體生命化的重視
家庭是起點學校,家長是孩子的首席教師。每個家庭存在差異性,家長教育觀、成才觀等教育理念各不相同,所以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和學生本人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孩子成才,提高教育效果,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拓寬、優化學校教育環境,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如不重視個體生命差異性,缺乏有針對性教育,易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貽誤孩子前程。
學生成長過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家校共育,教師首先要了解家庭,通過家訪、線上溝通等密切家校聯系,使家長自覺承擔職責和義務,為學校發展出力、出智,為孩子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拉進親子關系。
(二)家校共育有助于個性化的成長環境
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現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這都對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影響巨大,時代要求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的思想引領作用,需要家校合力。學生接受教育最早、時間最長的場所與家庭息息相關,而學生能否主動接受學校教育與其所處的家庭教育途徑有極大關系。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需要磨合、配合,建立常態化的有效溝通,搭建“家——校”雙向了解渠道,包括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方式、內容、活動、環境等,以便使家校開展一致性教育。其中一方疏遠學生,就會忽略整體人格塑造;在評價上,強調整齊劃一,易導致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學校、班主任要積極鼓勵家長融入學校管理中,利用家長的教育資源去優化學校內外的教育環境,讓其在教育互動中自覺擔負起各自的責任,不缺位,不越位,不失位。
(三)家校共育有助于教育方法科學性
現代學校治理要求高品質教育和教育多元化,催促學校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合理利用家長資源,把家長引入學校管理,向家長借智、借力,讓家長在學校管理中逐漸成為學校的主人,推動學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家校共育密切配合需要及時交流信息,了解學生的家庭表現及對待父母的態度等,以便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思想工作。在教育方法上,學校和家庭教育要無縫銜接,雙向互動,了解孩子的“家——校”動態,有的放矢地引導、教育孩子,在理論上,遵循未成年成長規律,重視道德認知、道德行為、道德意志等更為深層的東西,切實增強家校共育的共情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家校共育新途徑
(一)加強家長學校建設
建立健全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制度、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微信、釘釘、電話等溝通橋梁和網絡,形成組織健全、職責明確、分工到位的組織機構,保證家長學校工作規范有序,支持家長委員會按照章程開展活動,從而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充分聽取家長委員會中可操作、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讓家長自覺參與學校管理,賦予知情權、評議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建立反饋機制,對家校共育中成績突出的家長進行表揚鼓勵。
(二)做好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成立家庭教育講師團和家庭教育家長講師團,多渠道滿足家長家庭教育培訓指導、咨詢、互動、交流的需要,推動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育人知識和技能,樹立良好家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開發家庭教育培訓課程,通過教育專家進校園、主題互動實踐活動、集中授課模式、討論交流會、親子活動、家長溝通日、家長沙龍等載體,針對學生成長階段性特點、心理發展情況等,分級制定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創新、拓寬授課計劃和內容,了解孩子發展特點,做孩子心理健康的良師,提高家長教育子女水平,滿足家長教育培訓需求,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三)創新“家長大講堂”
密切加強家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根據家長工作性質、興趣、特長,發揮特長家長優勢,滿足廣大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愿望,深度挖掘家長的豐富資源,聯手參與學校教育, 探索家校共育新載體,搭建家長孩子和教師共同成長的平臺,持續搭建家校溝通橋梁,豐富學校教育向多元化發展,向其他時間、空間延伸,形成校外家庭聯系網,共筑優質“家校”教育聯盟。
三、結語
教育孩子離不開正確家庭教育的引導。學校的教育形式具有群體性特征,即一對多的教育教學任務,不可能把教育的對象集中在某個學生身上。從教育的時間、精力、對象情感上來說,家庭教育發揮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用。協調好家庭和學校,家長與學校是戰友,是同盟軍,家校共育,使其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讓教育效益最大化,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對每個中學生及其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楊艷.有效家校合作途徑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5).
[2]鄒強.國外家校合作問題研究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1(10).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