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 要:氣息是竹笛的吹奏之本,是學好竹笛演奏的第一步,同時也是音樂表現的前提和重要保證,本文試從人體的呼吸系統、人體生理習慣、美聲唱法以及竹笛演奏法等方面來探究如何正確有效的掌握竹笛演奏的氣息運用方法。
關鍵詞:竹笛演奏;呼吸道;氣息
演奏竹笛運用氣息的方法是科學的,而科學的演奏方法一定是符合事物客觀規律的,其既要順應人體的生理規律,又要符合竹笛演奏的氣息規律,而且盡量做到簡明易懂。所以筆者試從人體的呼吸系統結構及人體的生理習慣上去研究氣息,探索它的奧妙,再通過聲樂界公認的科學唱法--美聲唱法給我們的啟迪并使運用于竹笛演奏,最后再回到竹笛的本身演奏方法上來,進行探究如何正確有效掌握竹笛演奏的氣息運用方法。以便為竹笛的學習者減少彎路。
一、從人體的呼吸系統結構進行探究竹笛演奏運用氣息的方法
要掌握好竹笛演奏的氣息,首先要從了解人體呼吸系統結構開始,并在呼吸系統構中找到影響竹笛演奏的氣息因素。
通過圖1我們可以看出呼吸系統分為呼吸道和肺兩大部分。其中呼吸道是傳送氣體的通道,分為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兩部分。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是指氣管、總支氣管、葉、段支氣管及各級分支,直到肺泡。肺是由肺泡及肺內各級支氣管組成,肺泡和連接肺泡的呼吸性細支氣管是容納氣體和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1]。
當肺泡壓低于大氣壓時,氣體進入肺泡,這一過程成為吸氣;當肺內壓高于大氣壓時,氣體從肺泡流出,這一過程成為呼氣[2]。
在我們了解了呼吸系統結構之后,我們在回到竹笛演奏的氣息上來。當吸氣的時候,氣體通過鼻和口進入肺部,其胸腔表現為擴張的感覺;當我們呼氣的時候,氣體從肺部排出,其胸腔表現為收縮的感覺。但是,這只是我們平常生理上的呼吸,如果在吹奏竹笛上,那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繼續尋找可以協助肺部容納氣息的器官,那就是——橫膈膜。
從圖2來看,當我們吸氣時橫膈膜下沉,那么腹部向四周擴張,完成這個吸氣動作后,需要肌肉的緊張來維持這個擴張的吸氣狀態。然后我們在呼氣,呼氣主要是靠腹肌的力量把肺內的氣體壓出來。要使氣體有控制地呼出,呼氣肌肉群即腹肌和吸氣肌肉群即橫膈膜就要相互對抗,也就是腹肌收緊,力量向上,橫膈膜下沉,力量向下。此刻,胸腔保持穩定,腹部緩慢向內收,橫膈膜緩慢上升。這一個對抗過程肌肉是緊張的,到氣息差不多用完的時候,就需要吸氣,這時呼氣肌肉群即腹肌突然放松,對抗的力量消失,橫膈膜瞬間下沉,立即恢復到吸氣的狀態。因此胸腔的空間再次變大,大氣壓就把空氣從口壓進了肺里,通過反復的調氣訓練[3],才能達到我們演奏竹笛所需要的氣息。
當我們了解了呼吸系統構造以后,并找到了氣息“呼與吸”的規律時,然后我們在嚴格的按照人體呼吸系統的規律去練習,那么我們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按照這種規律練習要完全掌握好竹笛演奏氣息的運用方法還遠遠不夠,還應該從人體的生理習慣上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二、從人體生理習慣進行探究竹笛演奏運用氣息的方法
當你身邊突然發生令你感覺恐怖的事情時,你的呼吸肯定時急促的,或者說,當你進行劇烈運動的時候,你的呼吸也是急促的。但是,在我們平常練習竹笛演奏的氣息時,則恰恰相反。
那么我們怎么練習才能符合生理上的呼吸要求呢?著名笛子演奏家馬迪先生曾經說過:“站著吹不如坐著吹,坐著吹不如躺著吹?!彼磉_的觀點大概是當我們站著練習氣息時,身體是由雙腿、脊柱、頸部支撐的,當我們坐著練習氣息時,身體是由脊柱,頸部來支撐的,當我們躺著練習氣息時,整個身體都是最放松的。其實他的本意說的很清楚,他是讓我們的身體處于最放松的狀態下,來掌握生理上的呼吸感覺。然后我們在把這種感覺運用到笛子的演奏上來,那就是站立演奏竹笛。即站立演奏笛子的呼吸感覺要和平躺練習氣息的感覺是一樣的。下面我們通過兩個簡單的例子來闡述一下竹笛演奏的氣息,呼與吸的狀態感覺。
例1:通過圖3和圖4讓我們來理解一下平躺著練習氣息呼氣與吸氣的狀態。圖3為吸氣圖,吸氣的時候,腰圍和小腹都是向外向下的感覺,凸起部分說明整胸腹腔都是擴張的。圖4為呼氣圖,呼氣的時候,腰圍和小腹都是向里向上的感覺,凹下的部分說明整個胸腹腔都是收縮的。
例2:我相信大多數人小時候肯定都玩過氣球,那么我們就用吹氣球的例子來闡述竹笛演奏的氣息感覺吧!下面我們把腹部和氣球來做個比較。當我們吸氣的時候,腹部是擴張的,就等于把氣球吹大,氣球的體積也會變大;當我們呼氣的時候,腹部是收縮的,就等于把氣球里面的氣體排放出去,氣球的體積也會變小。在我們日常練習竹笛演奏的氣息時,它的感覺就和吹氣球是一樣的,氣息進入球體,氣球就會擴張變大,氣息排出球體,氣球就會收縮變小;也就是氣息進入我們胸腹,胸腹就會擴張變大,氣息排出胸腹,胸腹就會收縮變小。
通過上面的兩個例子闡述了竹笛演奏的氣息要求,同時也建議大家在演奏竹笛時一定要符合人體的生理規律,這樣才可以在演奏竹笛時輕松自如的調氣并駕馭氣息[4]。但在演奏竹笛的時候,為什么有的演奏者吹長音時一口氣只吹了三五秒鐘就結束了?而有的演奏者把長音能吹到十多秒鐘,甚至更長呢?這就需要我們繼續研究竹笛演奏氣息方法的另一個問題:氣息的控制和延長利用。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鑒于美聲唱法給我們帶來的啟迪。
三、從美聲唱法進行探究竹笛演奏運用氣息的方法
美聲唱法是產生于17世紀意大利的傳統唱法,并被世界各地的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不斷研究探索,推廣發展的一種科學的發聲方法。美聲唱法又稱“柔聲唱法”。它要求歌唱者用半分力量來演唱。當高音時,不用強烈的氣息來沖擊,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發聲方法,從下腹深處(丹田)的位置發出氣息,經過一條順暢無阻的氣息通道,使聲音從頭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來。
從美聲唱法的誕生到現在已經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并且這種唱法在漫長的歲月里得到了眾多大師們的認可和不斷研究并推廣,使它成功的走在了聲樂藝術的前端。而我們的竹笛演奏雖然在“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骨笛已有九千年歷史之久的證據,但它的實際發展傳承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對于竹笛學術上的觀點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既然美聲唱法是聲樂界公認的科學唱法,那么我們就要借鑒它的優點運用到竹笛演奏上來。
聲樂大師沈湘曾說過“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聲的動力。[5]”中國歷來就有“氣沉于底,聲貫于頂”之說。[6]從上面兩段的經典話語中,我們可以知道氣息對于聲樂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對于吹管樂也是同樣重要。
在美聲唱法訓練中,要求口腔、咽腔、胸腔、腹腔放松,并自然打開,最重要的是在良好氣息支撐的基礎上,要求喉頭自然下沉并穩在下面。然后在進行ma mai mi mao mu等音符組合規范化的訓練。因為美聲唱法在訓練的過程中就要求呼吸系統,發聲器官、肢體語言要協調,放松。所以經過此科學方法訓練出來的聲音不論高音區,中音區,還是低音區都是松弛、圓潤和通透的,聽起來給人的感覺是輕松自然。
美聲唱法給予我們啟示,客觀的來說竹笛的音色、音區應該和美聲唱法的要求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借鑒美聲唱法的優點,將其運用到我們的竹笛演奏中去。
美聲唱法音色的要求:“實”、“圓”、“亮”、“松”、“柔”等標準[7]。音區的要求:始終保持聲音的完美性,一致性,是統一聲區重要的藝術標準。也就是說聲區雖然不同,但表現歌唱藝術的聲音效果應該是一致的[8]。而我們在演奏竹笛的音色以及音區的要求也是同樣的。所以我們在竹笛演奏的氣息方法上要向美聲唱法靠攏。在練習竹笛的時候我們也要口腔、咽腔、胸腔、腹腔放松,自然打開,并在良好氣息支撐的基礎上,要求喉頭自然下沉并穩在下面。然后在運用到音符組合中,進行規范化的訓練。并且在練習高音區、中音區、低音區的時候口腔、咽腔始終是自然打開,喉頭也要自然穩在下面的,并且在各個音區訓練的過程中風門一定要處于一個自然的狀態,不應該隨著音區的變化而改變風門的松緊度。也就是說在竹笛演奏中,各個音區的統一必須要以穩定的氣息和通暢協調的呼吸通道為保證。
四、從竹笛本身演奏上談運用氣息時應注意的問題
有些竹笛愛好吹高音吹不上去,嘴角便向兩邊拉,并加大口勁[9],但吹出來的音色既不圓潤也通透。演奏竹笛時,我們不能因低音區不渾厚就把風門松弛下來,也不能因高音區不通透,不高亢就把風門收緊[10],加大口勁,而是應該運用協調放松的狀態去演奏高音區、中音區以及低音區[11]。而且關于松與緊,在中國武術界有句很經典的話,“松而不懈、緊而不僵”[12],的辨證思想。這句經典的話不論學習樂器還是聲樂,不論是學習舞蹈還是體育等方面,都存在著極高的領悟思想與指導價值。所以在我們日常練習竹笛的時候,也要以這辨證思想為指導。
在竹笛演奏中,有“氣通百通”之說,意思是只要氣息解決了,其他方面的問題也就容易了。所以要想演奏好竹笛,就必須要先解決氣息問題以免在學習過程中走彎路。[13]本文試從人體的呼吸系統、人體生理習慣、美聲唱法以及竹笛演奏法等方面來淺析如何正確有效的掌握竹笛演奏的氣息運用方法,希望能給廣大竹笛愛好者帶來一定幫助并愿與廣大竹笛愛好者真誠探討。
參考文獻
[1] 何娟娟等.人體解剖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4:101-222.
[2] 姚泰等.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
[3][4]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道教研究室·道教文化面面觀[M].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6:3-112.
[5][7][8] 鄒本初.歌唱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57-91-111.
[6] 馬迪.笛子基礎教程[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4:109.
[9] 王次恒.笛子演奏教程[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0:6.
[10] 胡結續.竹笛實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22.
[11][12] 武林雜志社[J].黑龍江省綏化市武林雜志社,1986,(02):15.
[13] 俞遜發.笛子考級訓練問答[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