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妮
摘 要: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并且是需要長期深入研究的課題。這個問題涉及到本民族人們對當地原生態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外界通過教學、創作、表演等三個方面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等兩個不同的層次。而本文主要是根據筆者自身的舞臺創作實踐,針對民間舞蹈巴塘弦子舞蹈的創作與表演方面,來談筆者對巴塘弦子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巴塘弦子舞蹈;舞臺傳承與發展
一、傳承中的根性堅守
“中國民間舞蹈不是憑空的天才創造,是來自于各個民族、各個地區人民真實的生活,發軔于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是成就于立足科學化傳承的正確選擇。”①中國民間舞的這種基本發展歷程和民族性的特征,正時刻提醒著我們堅定的“根性”意識是不可忘記的本源,是我們在繼承和發展民間舞蹈時的根本,是我們傳承的源泉和重要依據。也因為如此,更加強化了深入民間體驗、掌握民間藝術原生特征、了解民間舞蹈的文化歷史等方面,對我們在繼承和發展民間舞蹈時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民間舞蹈的“根性”概括來說其實就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審美心理與民族情感,也是一切鮮活的原生性舞蹈素材,是各民族民間舞蹈的靈魂所在。具體來說,是對舞蹈的深刻認識,是在真正了解了舞蹈背后所承載的,當地人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情感信仰等以后對舞蹈的感悟。所以說我們在對巴塘弦子舞蹈進行傳承、發展的時候,首當其沖的應該是對其文化特性的堅守,對其民族精神的堅守。不能僅僅因為迎合當下的大眾審美,而想當然的肆意的進行所謂的創新。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必須保證每一個作品的創作動機都是建立在深入到民間生活,經過認真細致的觀察與體驗,并且對其進行共性的把握和分析的基礎之上。每個作品都能是弦子舞蹈在舞臺上的一種濃縮、一種呈現、一種傳承。創作背景更是緊貼巴塘人們生活的一點一滴。對舞臺調度的安排、結構的設置、道具的運用、動作的改編、服飾的設計等方面也都需要在嚴格尊重巴塘當地民族文化與藝術特性的基礎上進行繼承而發展。因此,盡管我們將巴塘的弦子舞蹈搬上了舞臺,但是我們的本意是要考察巴塘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是要在現代開放的社會環境下,對原汁原味的巴塘弦子舞蹈進行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所以我們就更注重在考證的過程中站在“追本溯源”的視角下去考察巴塘弦子舞蹈民間文化,審視舞蹈創作過程。
二、發展中的延續性原則
“延續性”主要有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個層面是指本民族延續,是本民族的人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本民族精神、本民族藝術的內在延續,是諸如數百年來在當地流行的口口相傳的大眾傳播與拜師學藝等傳承形式的延續。比如現在巴塘當地的弦子舞蹈還是延續保留著傳統的表演程式,積淀著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因素,也和民俗活動、民族節日緊密結合,是巴塘人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數百年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努力鑄成的民族民間歌舞藝術。而在這種延續性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腳步世代相傳,不斷發展。第二個層面就是指外界諸如舞蹈工作從業者或者舞蹈專業學習者在舞蹈創作與表演中對巴塘弦子的延續性傳承與發展。這種從民間到舞臺的方式也屬于一種對民族藝術與文化的傳播,是另一種傳播和發展的手段與模式,在舞臺上所呈現的東西雖然經過藝術化、符號化的創造與提煉,但依然是一種民族藝術的延續。所創作的作品不管是從宏觀的舞蹈身體語言、所表達的象征意義,還是微觀角度的音樂、服道化等方面都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巴塘弦子舞蹈的藝術特性。前文所提到的戴愛蓮先生在重慶舉辦的民間舞蹈專場,每個在舞臺上呈現的作品都是她經過當地采風,在尊重和忠實于原有的民族傳統上,進行加工創新的產物,這個前提是根本,也是所延續的真諦。而楊麗萍老師的《云南印象》等作品倡導原生態的理念、注重這種延續性的原則下產生的。為了還原歌舞的真實性,音樂大多使用原生態的民間曲目,利用舞臺真人真唱的方式等。而這些都是屬于民間文化的一種延續,是在延續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創作。另外,劉建老師曾提出當代民間舞蹈新的研究路徑下值得關注的三個焦點問題:第一個則是‘身份,指誰跳的民間舞,即所研究的對象為跳舞的人。是農民、是從事地方舞蹈工作的人、還是現在學院派的職業舞者?他提出身份的不同導致即便跳的是相同的舞蹈,那所表達和強調的東西都是有所區別的觀點。而在《云南印象》的作品中就對這種“身份”也進行了延續,大都是從當地村莊找的當地農民來表演,延續舞蹈的當地民族味道。在筆者的《薪·弦》舞蹈專場實踐過程中也做了這樣的嘗試,邀請巴塘弦子舞蹈傳承人達瓦老師與我們一起同臺演出,旨在他的帶領下我們能準確的把握對根性意識的堅守,對他所擁有的精神的延續。
三、傳承與發展中的“變與不變”
“堅守根性、延續性的傳承”是本文所要強調的重要觀點,其實也就是強調我們在傳承和發展民間舞蹈的過程中,需要具體從文化出發,扎根本民族文化,在創作的過程中仔細研究其民族精神與舞蹈特性,在保持其藝術品質的情況下,再進行合理的創新創作。換言之就是我們在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舞的過程中既要保留也要變化,但“變與不變”的度就是我們需要著重思考和強調的問題。我們今天對巴塘弦子舞蹈藝術的研究,一方面要對這些已有的文獻、已有的話語重新再進行一番審視,同時通過對現實狀況的實地考察,通過對其藝術規律的把握,也要提出自己新的詮釋。就好比筆者所創作的舞蹈實踐專場《薪·弦》,每個作品雖然始終堅守還原傳統民間舞蹈的真實因子,而且闡述巴塘當地的原生態現狀始終是筆者創作的源泉。但畢竟是舞臺上的作品,即便再像,再傳統的舞臺表現形式也不可能說是完全還原當地的現狀,只可能是盡可能的從外在和內在兩個方面保證民族特色。而且舞臺藝術和大眾活動本來就存在著區別,當地人們在跳弦子時,可能大家唱一個調子跳一組動作可以松散重復一小時,他們是參與其中、樂在其中、享受其中,但我們以觀賞的心態去看肯定沒那個耐心。所以只能通過分析其特征,拿其中的精華,將動作、音樂、舞蹈、服飾等各方面精華凝結起來,再合理塑造,搬到舞臺上我們才覺得美。
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變”其實就是對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素材的提煉與加工,是對其民族服飾的合理美化與其弦子音樂根據舞蹈表現需求的處理,再加入現代化燈光的輔助來幫助舞蹈情節的表情達意;也是指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也必須緊隨時代的氣息和審美的變遷,是對其舞蹈發展變化的關注和跟蹤。“不變”則是指舞蹈相對于傳承后遺留下的明顯帶有象征意義的語言符號,是身體語言符號中表現出來的律動以及文化心態。正像格爾茨指出的:“符號人類學的目的不在符號本身,而是在符號所承載的意義。因此,無論我們怎樣思考舞蹈形態特征的‘變與‘不變,其不可改變的根源就在于這種符號所承載的意義。”②這種觀點,換言之,搬上舞臺的舞蹈作品也需要延續著先人的烙印,延續著民族文化的內涵。所以說,我們在對民間舞蹈進行傳承與發展時,首當其沖應該強調的是對本民族“根性”的堅守,這是不能變的原則。其次進行舞臺創作時變要變得有道理,有根據,是可發展的合理的變。即從宏觀的文化認同到微觀的身體力行等多個方面,都抓住每一個民族、每一個舞種的“根”元素。我們在傳承與發展民間舞的進程中,雖然不能具體的限定一個舞種具體應該怎樣變,但我們能嘗試挖掘整理在變化的過程中能有哪些變化的空間。同時也必須堅守一個舞種不能失去的那些“不變”的特征。
結? 語
隨著時代的腳步民間歌舞會因帶有時代的烙印而有所變化、有所發展,這是必然趨勢,就像巴塘當地金弦子藝術團近年來也是不斷的排練節目,不斷的去往各個地區不同的舞臺演出,以此來向外界更好的傳播他們的民族文化。雖然將原生態搬上舞臺都是需要加工美化的,但重點是不管如何變化,還是希望我們能堅守巴塘弦子的特性與它所傳達的根本精神,做到不忘初心,延續性的傳承。本論文基于筆者舉辦《薪·弦》舞蹈專場實踐的基礎之上,對巴塘弦子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做了深刻的反思,也提出“堅守根性,延續性傳承”的重要性。實踐出真知,筆者相信自己日后在對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創作過程中,會對這一結論有更為深刻的感悟和認識。
注? 釋:
① 明文軍.從民間自然形態走向科學化傳承之自覺[D].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10.
② 應杰.論巴塘弦子舞蹈族群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共存[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
參考文獻
[1] 劉建.舞蹈研究的視角與方法[M].北京:舞蹈學院內部教材,2005.
[2] 龍婕.弦子舞蹈的原始化石——巴塘弦子舞蹈[J].作家,2008.
[3] 隆蔭培.關于少數民族舞蹈發展走向問題[J].民族藝術,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