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娛性幼兒舞蹈是幼兒舞蹈的一種活動形式,從其內涵、性質、功能與特點來看,它都足以作為幼兒藝術素養養成的活動手段之一,而且是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們從幼兒舞蹈、自娛性舞蹈、自娛性幼兒舞蹈的三層概念進行質性研究,為自娛性幼兒舞蹈成為幼兒生活有效的教育手段做出理論鋪墊。
關鍵詞:自娛性舞蹈;自娛性幼兒舞蹈;質性研究
一、自娛性舞蹈概述
(一)自娛性舞蹈的內涵
聞一多在《說舞》一文中提到原始舞蹈的目的時是這么描述舞蹈的:舞蹈是“以綜合性的形態動員生命,以律動性的本質表現生命,以實用性的意義強調生命,以社會性的功能保障生命”,“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原始舞蹈是人類生命發生發展在藝術上的集中體現形式之一,它將“人”的主體性推向至高位置,可以說,原始舞蹈是最能體現人類本體性的舞蹈。
人作為舞蹈的主體,“人為什么舞蹈”是我們研究舞蹈藝術起源時常常討論的問題之一。從舞蹈藝術起源說中,我們知道,“模仿說”認為舞蹈藝術是人類對現實生活的記錄與模仿;“游戲說”認為人的“游戲”本能或沖動而產生了舞蹈藝術;“表現說”是對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囊括;“巫術說”是關于人類求生存求發展的解釋;“勞動說”將舞蹈藝術的產生歸結于勞動創造了人,而人的藝術與勞動息息相關。
統觀原始舞蹈的本體特性與舞蹈藝術起源說,我們不難發現,自娛性舞蹈是最為接近原始舞蹈本體特性的一種舞蹈,也是將舞蹈藝術起源說中所有關于舞蹈的藝術本質特征最多地蘊含其中的一種舞蹈。
首先,從藝術的形象性來看,自娛性舞蹈的藝術形象是主客因素相互消融的。舞蹈中的人,既是舞蹈的主體,又將這一主體自身作為藝術形象的客體,將主體當下的情緒情感狀態用肢體動作外化出來,不但強調了藝術形象的再現,還強調舞蹈者自身的情感表現;不但按照“美的規律”將藝術形象進行排列組合,還將這樣的排列組合賦予強烈的生命意味;不但是人類求生存求發展的集體訴求,還是每一個個體個性生命的體現。其次,從藝術的主體性來看,自娛性舞蹈的創作主體、作品及欣賞者,統整為“一個個體”。從創作到作品,再到欣賞,在整個藝術生產全過程中,舞蹈者將創作主體、作品及欣賞者三個角色集于一身,是高度主體性的藝術體現。最后,從藝術的審美性來看,自娛性舞蹈是人類生活中的舞蹈,不同于表演性舞蹈的娛人本質,它強調自身的愉悅與快感這一審美價值。并且,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是基于舞蹈者自身對快樂的追求。自娛性舞蹈發生的時間、空間既不固定,也不設限,沒有審美關系中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明確界限,也沒有程式的內容與形式,是個體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對自身與他物“真、善、美”最直接、最即興的認知表達。因此,自娛性舞蹈對舞者本身的藝術技能要求很低,甚至沒有專業性的藝術技能要求,這讓自娛性舞蹈具備厚實的群眾基礎,舞蹈內容與人類生活活動密切聯系,舞蹈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步多樣化。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統一。簡而言之,自娛性舞蹈是生活舞蹈中最自然的一種人體運動方式。
(二)自娛性舞蹈的特點
1、主體性強
上文提到,自娛性舞蹈在審美關系中,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相互消融的,在整個審美活動過程中,從創作到作品,再到欣賞,三者合而為一成為“一個個體”。我們再從舞蹈的目的來看,“這種舞蹈的實踐完全是為了舞者自身的利益,而根本不考慮任何可能的觀眾”。①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自娛性舞蹈的關注點在舞者這一個體本身,它可以不考慮觀眾是否也能從中獲取審美體驗和審美愉悅,甚至,它可以沒有觀眾,自娛性舞蹈的全過程特別強調舞蹈者自身的主體性。
在我國,自娛性舞蹈的展示與普及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漢代“倡優伎樂,列乎深堂”的樂舞環境,使得自娛舞蹈得以以即興舞蹈的形式而出現。舞蹈的形式與內容不確定,一切皆隨當時的環境與心境即興而為,舞者不需要事先準備,臨場隨興而發進行舞蹈,舞者在其中充分表達某些不便直言的愿望或心跡。這就是自娛性舞蹈主體性極強表現的歷史典例。
2、直接的生活經驗
自娛性舞蹈的舞者,其舞蹈的材料源泉來源于他們的直接經驗。我們在舞廳、民間舞蹈的草地上,以及若干門外漢組織以各種理由相聚的舞蹈藝術家們的工作室里,都可以看到自娛性舞蹈的生機。在這些場合中,人們處于放松狀態,能表達各自最真實的情感狀態,他們用平日生活經驗相關的動作、內容,組成了動作簡單、重復且有節律的舞蹈。在這里沒有理性主義的形式體現,大多數的動作是松弛的自發性動作,一旦進入這樣自發性的松弛狀態,人們自我表現的半藝術范疇便發生了。
原生態民間舞是典型的自娛性舞蹈,參與其中的民間舞者逗樂作舞時,那些靈動有趣的舞姿形態,無一不是他們日常生活直接經驗的體現。藏羌人民圍圈而舞的鍋莊,是茶余飯后對一日生活的回溯:擠奶、打酥油茶、織帳篷、曬谷子、爬桿逗樂……簡單重復的節律,是大家美好生活的縮影,更是以舞蹈的手段,展現了藏羌人民身心愉悅的民族風貌。而將散落各地的自娛性民間舞蹈加以整理、歸納、提高,使之系統化和典型化成為舞臺藝術的民間舞,也不落其自娛性的藝術魅力。福建民間舞《采茶撲蝶》,通過“正采”、“倒采”和“撲蝶”三個段落,表現福建采茶人辛勤勞動的場景,而勞動中看到蝴蝶而引發的“撲蝶”嬉戲,表達采茶勞動過程的樂趣盎然。
3、創造性的發泄
藝術具有審美娛樂性,這是藝術的獨特之處。亞里士多德說:“消遣是為著休息,休息當然是愉快的,因為它可以消除勞苦工作所產生的困倦。精神方面的享受是大家公認為不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幸福正在于這兩個因素的結合。”因此,藝術帶給人們精神上的享受,是人類強烈的幸福、狂喜、頓悟、完美的“高峰體驗”,自娛性舞蹈亦是如此,甚至它的“高峰體驗”的快感更為深刻。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1908—1970)認為,“高峰體驗”存在于人的高級精神活動之中,也就是人處在最佳狀態的時候并感受到最高快樂的實現,這種最高快樂,其實是通過自我實現而達到審美的最高境界。②自娛性舞蹈是人們參與進藝術創造的高級精神活動,理應在其中獲得創造性的心理快感。
這些創造性體現于形式上對于美的創造。美感來源于新鮮感,即美的規律的變化。我們常常在交誼舞,或稱交際舞或舞廳舞中得以感受其魅力。輕松、舒暢、活潑的音樂,配以優雅瀟灑、節奏鮮明、動作跳躍的舞步,隊形調度不斷變化,舞伴接觸形式也隨之多樣豐富,在20世紀以來,這類節奏強烈、即興性很強、富于創造、給人帶來極大審美愉悅體驗的自娛性生活舞蹈,流行于世界各地。
4、趣味性貫穿始終
自娛性舞蹈完全是參與性的了,既然它不考慮觀眾的興趣,因此,它從絕對意義上來講,不是藝術,而是游戲。我們從藝術起源論的“游戲說”中,可以洞見自娛性舞蹈這一特征。該觀點認為,藝術活動起源于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因為一方面是由于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類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際效用、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藝術活動在這里體現為一種自由的“游戲”。而人類只有通過“游戲”,才能實現物質與精神、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一。因為人類在這種和諧統一中,將過剩精力得以發泄,從而獲得快樂,即獲得愉快的享受。③
漢代大一統全盛時期,樂舞百戲就是我國樂舞史上第一次真正從形式與內容上彰顯了游戲趣味性質的俗樂舞。無論觀者還是舞者,均能在樂舞“游戲”部分滿足“怡情”的精神需要,同時也收獲“悅志”的發展需要。樂舞百戲之所以在漢代興盛,而后延續發展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參與其中的人,在沒有提前設限的情況下,將時代氣息所給予他們的浪漫無際、外向開拓、粗放古樸、生命張力、自然真我等人性美好品格,以舞蹈的形式、趣味游戲的內涵貫穿樂舞活動始終,從而得以彰顯。
5、社交性的教育意義
自娛性舞蹈被稱作“人人都能跳的舞蹈”,因此,它必然具備厚實的群眾基礎,無疑地,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禮儀性也足以體現其中。從社會功能意義的層面來說,自娛性舞蹈不純粹屬于個人的行為。雖然自娛性舞蹈從目的、形式與內容方面相較于表演性舞蹈而言,更為自由、寬松,對參與其中的個體而言,也沒有技術技藝上的要求,能獲得審美意義上的個人愉悅感即可。但隨著社會進步發展,人們精神追求大大提高,自娛性舞蹈發生的場合不僅局限于私人或小型場所,其發生發展擁有了厚實的群眾基礎,人與人之間通過自娛性舞蹈進行社會交流的文化形態得到普及,自然地,社交性成為自娛性舞蹈在現當代社會中長存其間的特征、目的,乃至教育意義。
縱觀我國舞蹈發展史,自娛性舞蹈中社交禮儀的典例最早體現在漢代的“以舞相屬”中。“以舞相屬”之“屬”是“連綴”、“連接”之意。“相屬”便是相互連綴、交屬的意思。其形式是一個人先自起舞蹈,然后相屬他人,他人接舞以表禮貌與尊重,再相屬另一個人,這樣連綴下去,不斷循環往復。“以舞相屬”形式上的連綴加強了人們相互之間的情感關系,實際上較之形式,更多的是跳舞本身帶來的愉快,因為這樣的自娛性舞蹈,在漢代,是一種與語言同等重要的情感交流手段。④
二、自娛性幼兒舞蹈性質與功能
追溯中國古代舞蹈發展史,我們可知幼兒舞蹈在古代就出現了,且以宗教祭祀、宴享娛樂和教育功能在古代舞蹈藝術發展史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幼兒舞蹈的性質和功能真正具備娛樂屬性,具體追溯應是繼“禮崩樂壞”后。漢魏時期的幼兒舞蹈不僅在技藝性與表演性等方面得到迅速發展,而且更大地滿足了人們審美娛樂層次上的精神需求。
在中國古代,乃至在近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幼兒舞蹈主要還是以服務政治為主要目的獲得了技能技藝上的發展。直至20紀二三十年代,我國新文化事業開始萌芽,黎錦暉創作的兒童歌舞作品問世,作為中小學音樂舞蹈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進入課堂,幼兒舞蹈有了里程碑上的新邁進。兒童歌舞表演的形式更是將歌曲、舞蹈、游戲融為一體,被兒童喜聞樂見。生活化的主題、兒歌與舞蹈進入兒童表演與創作中,自娛性幼兒舞蹈成為隨時隨地可作的娛樂游戲之一。
而當今,幼兒舞蹈作為素質教育手段之一,是審美教育在素質教育上的具體落實。幼兒舞蹈歸根結底是關于幼兒的舞蹈,是通過舞蹈藝術對幼兒進行審美體驗、鍛煉體魄、提升人格,回歸人本素質教育的手段。同時,自娛性幼兒舞蹈在性質與功能上又從屬于自娛性舞蹈。結合幼兒舞蹈與自娛性舞蹈,我們將立足于全面教育的維度來看自娛性幼兒舞蹈的性質與功能。
(一)智力與創造力的教育(智育)
舞蹈是培養創造力的教育。1981年,斯佩里發現人的左右大腦分工現象及優勢化問題,我們可知:人腦兩半球存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右腦長于形象思維和想象,是創造力和藝術的中樞;左腦長于言語和邏輯思維,是智力和學術的中樞。因此,在我們長期的舞蹈教學實踐中,常常將舞蹈這門藝術,作為培養創造力的手段之一。而賦予充分想象和自主性極強的幼兒自娛性舞蹈,則是在幼兒保持愉快心情前提下,自發地運用肢體進行創造力培養的練習。
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根據自己的研究認為,人的創造力的核心是發散思維,他進一步闡釋,發散思維涵蓋了三個主要特性: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創造力越高的人,這三個特性表現越突出。結合自娛性舞蹈內涵來看,通過自娛性幼兒舞蹈,完全能夠滿足幼兒發散思維的培養,即滿足幼兒創造力的培養。
(二)情感和人格的教育(德育)
我國舞蹈理論家平心在其著書《舞蹈心理學》(2004年)中指出:情感智力即情商在性質上應該屬于智力的概念范疇,但它與傳統智力概念有所不同,傳統的智力概念主要是指人對自然邏輯關系的認知能力,而情感智力主要是指人對自我、情感和社會人際關系的認知能力。平心老師繼續發展該理論,在其著書《舞蹈美育心理學》(2015年)中明確提出情商在形式上屬于智力因素,在內容上屬于非智力因素,正是因為情商概念的二重性特征,情商正是聯結智力因素和人格非智力因素的中介和橋梁。⑤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一結論:自娛性幼兒舞蹈作為舞蹈美育內容之一,也是構建智育和人格教育(即德育)的橋梁。
人格包括人長期而穩定的態度、意志、情感和理智等,諸如人所具備的誠實、正直、善良、獨立、自主、自制、認真、負責、敏銳、果敢、頑強等優良的人性品格。科學的舞蹈訓練,對人的生理結構產生柔度、軟度、開度、力度等訓練,同時舞蹈作為藝術的審美特性,帶給人藝術真、善、美的精髓體驗,因此,自娛性幼兒舞蹈在技藝上與審美雙重性質下,使幼兒得到情感與人格的高峰體驗與完善。
(三)身體和心理素質的教育(體育到美育)
舞蹈是以人的身體為工具的一門藝術,它內涵了技藝的性質,起著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功能。比如,通過舞蹈的訓練,能夠增強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同時,在對舞蹈技藝學習過程中,還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質、鍛煉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是典型的對身心關系合一進行訓練的藝術。而舞蹈作為表情性藝術,其通過“美的規律”的形式,讓人認識并升華關于“美的規律”的內涵,逐步培養人感受美、認識美、鑒賞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作為自娛性幼兒舞蹈而言,由于不受限的特征,幼兒能從大自然中獲取自然美的感受和體驗,產生美感,將其自發地表達成藝術美的舞蹈形式,這個過程是長期的美感教育的過程,與身體教育合二為一,讓自娛性幼兒舞蹈從體育走向美育。
三、自娛性幼兒舞蹈特點
(一)日常生活的舞蹈主題
幼兒的日常生活以游戲活動為主,游戲活動充滿童心、童趣,能夠充分滿足幼兒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因此,在自娛性幼兒舞蹈中,幼兒作為舞蹈的主體,無論是隨樂而舞的律動,即興的歌舞表演、音樂游戲,還是具有一定組織的集體舞,其活動主題離不開幼兒日常生活所見所聞。幼兒在舞蹈中,反應的是自己經驗過的生活體驗感受、生活感知對象,這與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三大主題完全契合,因為自娛性幼兒舞蹈不僅是一種教育活動手段,更是一種幼兒日常游戲活動。另外,由于自娛性幼兒舞蹈發生的場所不受限,它隨時可演、隨地可演的特征,讓自娛性幼兒舞蹈的主題天然地被賦予了濃烈的日常生活特質。
(二)憨態可掬的舞姿形態
由于幼兒舞蹈主題多是與幼兒日常生活經驗相關,幼兒日常所接觸到的事物多是充滿童真童趣的事物形象,尤其形象突出、色彩鮮明的事物尤為幼兒所喜聞樂見。其中,又多以小貓、小狗、花朵、小草等動植物,身邊的小伙伴,日常游戲的各式陪伴與益智玩具、生動的音樂影視動畫為主,這些事物的形象可愛、善良、有趣,成為幼兒用肢體主要進行模仿與創造的對象。加之幼兒自身體態短小、矮胖、靈活等特點,由幼兒自己塑造出來的舞姿形態,更加深了其憨態可掬的特點。
(三)綜合性的表演形式
舞蹈與其他姊妹藝術相較而言,是表情性的藝術。它能表達人類用其他藝術手段所不能表達的內心情緒情感。但幼兒受身心發展特點所限,對于純粹的表情藝術手段的運用并不擅長,因此,幼兒舞蹈常常需要借助說、唱的綜合性形式加以補充,幫助幼兒理解舞蹈、表現舞蹈。自娛性幼兒舞蹈綜合性特征尤為明顯,因為其主題的生活化,用生活化的多重藝術語言進行表達,是自娛性幼兒舞蹈的基本特點。它可以是包羅對歌、對舞、戲劇、競賽與娛樂游戲等萬象為一體的綜合形式。
(四)簡單重復的舞蹈語匯
幼兒身體控制能力還處于薄弱階段,身體與一切信號指令之間的相互回應速度也不完全及時。當接收到信號指令時,需要給幼兒的身體預留反映時間,或不斷重復這一信號指令,等待身體做出回應。由此,簡單與反復的舞蹈語匯成為幼兒舞蹈肢體語言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幼兒專注力與情緒情感變化無常,自娛性幼兒舞蹈語匯不會呈現復雜形態,它們總是短小敏捷地成一定段落式出現后,便出現下一新的語匯,舞蹈語匯受幼兒當下情緒情感決定,充分表達幼兒體驗到的事物及情緒情感。
(五)節律性強的舞蹈音樂
舞蹈與音樂之間最大的鏈接是節奏要素。幼兒也是在聽音樂時最能敏感捕捉與領會到音樂節奏這一要素的。音樂節奏帶給幼兒情緒情感的體驗,同樣,幼兒能把自己的情緒情感轉化為有節奏的動作予以表現。自娛性幼兒舞蹈雖然不受場地與時間限制隨樂即舞,但節律性強的舞蹈音樂依然是幼兒進行自娛性舞蹈所喜聞樂見的音樂首選。譬如節律性極強的鼓樂一響起,便讓幼兒有了踏步的自主律動,鼓樂一停止,幼兒的踏步律動也隨即停止,這時候幼兒專注力極高,因為,他們在等待下一次鼓樂的響起,他們準備再次沉浸在隨樂踏步、走走停停的音樂反應游戲當中,并樂此不疲。
結? 語
總之,對自娛性幼兒舞蹈進行質性研究,是為了讓幼兒舞蹈更好地成為學前兒童藝術教育領域活動的手段,滿足幼兒藝術素養的發展需求。
注? 釋:
① [美]約翰·馬丁著,歐建平譯.舞蹈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3.
②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2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4.
③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2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4.
④ 袁禾.中國舞蹈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
⑤ 平心.舞蹈美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基金項目:阿壩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2018年質量工程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03057)
作者簡介:穆田恬(1988-),女,阿壩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幼兒舞蹈創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