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星子西河戲是江西傳統戲曲的代表,負載著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我國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對其創新式傳承與發展,是其經久傳唱的根本,有著非凡的價值意義,相關方面的課題研究備受關注和熱議。本文基于對星子西河戲歷史淵源及其生存狀態的概述解析,著重就其創新式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星子西河戲;生存狀態;傳承與發展;創新
星子縣居于江西北部,瀕臨潘陽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沉淀,并因西河戲而廣為人知。現階段而言,星子西河戲作為我國古老的劇種之一,得益于國家及政府的有效支持,其傳承與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客觀維度上講,受多重因素影響,其在現階段的生存狀態令人堪憂,除了多元文化沖擊之外,還受制于自身戲曲特色,受眾市場不斷被壓縮,相應的傳承人日漸減少,可持續發展面臨著重重困境,亟需做出有效的回應和調整。在這樣的現實情態下,星子西河戲創新式傳承與發展,引發了學術領域的高度重視,并形成了熱烈討論的局面。
一、星子西河戲的歷史淵源
西河戲作為一類古老的地方戲曲,有著悠遠的歷史傳承,最早可追溯到清嘉慶道光年間,并在星子、德安、九江縣一帶廣為流傳,從屬于彈腔體系。縱觀星子西河戲的整個歷史傳承脈絡較為清晰,據史料記載,其發源于德安彈腔藝師湯大樂所組建的“湯家戲班”,其人強識善學,尤愛觀戲,為之創作及演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因其常年活動于星子、德安一帶,使得該類曲目在贛北迅速傳播開來。后到了道光末年,湯大樂弟子周自秀進一步將星子西河戲傳揚出去,并主導成立了“青陽公主星邑義和班”,積累了大小劇目80余本,后不斷發展壯大。但是到了1950年,受當時社會因素的影響,義和班被迫解散,星子西河戲再無職業班存在,部分傳承無法延續。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進一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村業余戲班蓬勃發展,再續星子彈腔戲“前緣”,加之地方政府的有效支持,一直發展至今。星子西河戲深深植根于群眾生活,發源于村野鄉里,高亢且奔放、渾厚而質樸的旋律,搭配以西皮、二黃的基本聲調,加之兼具漁歌、民間小調等特色,帶給聽眾悅耳之聲,戲曲藝術的美感油然而生。星子西河戲看似曲目單調,多以歷史袍帶戲為主,取材于歷史典故,但實則孕育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頌揚著忠、義、廉、孝等中華民族傳統優良品質,加之其七字句、十字段的唱詞排布,令人深諳其蘊,并沉浸之中。星子西河戲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對其傳承與發展有著非凡的價值意義,是再現中國傳統文化“精彩”的重要資源,應引起高度重視。
二、星子西河戲的生存狀態
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星子西河戲現今雖未有職業班傳承,但是民間業余劇團則多達120余個,并且全縣幾乎每個自然村落都有獨立的演繹能力,廣泛見于節日慶祝活動當中。但是客觀維度上講,受多重因素影響,星子西河戲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占或壓縮,其未來發展令人堪憂。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信息化時代,隨著互聯網科技的興起與應用,重塑了社會空間形態,在開放、自由的信息傳播格局下,形成了我國多元文化生態結構,人們的審美價值亦是趨于多樣化,流行音樂、電視綜藝節目等盛行開來,進一步豐滿了大眾精神文化生活,導致傳統戲曲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其中星子西河戲亦不可幸免。同時,星子西河戲源于地方,附著了濃郁的地域氣息,唱詞方言過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受眾群體,不少外地觀眾難以領略其中的趣味和魅力,僅僅局限于地方,市場萎縮,勢必不能發展長久。星子西河戲作為一類古老的藝術傳承,現已陷入了青黃不接的尷尬時期,健在的藝人日趨衰老,而青年后輩的興趣不足,導致其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嚴重問題。另外,從社會發展層次上講,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加速,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開始轉向城市,而星子西河戲最忠實的觀眾在農村,高速發展的經濟,使之與現代年輕人之間的鴻溝不斷拉大,傳承與發展沒有了著力點,如草根般的生存窘境,使得其未來還有很多令人優思的地方。
三、星子西河戲的創新式傳承與發展策略
星子西河戲作為極具特色的地方戲,有著兩百多年的傳承,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其創新式發展有著非凡的價值意義。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星子西河戲創新式傳承與發展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一)扶持專業劇團
以當前階段的星子西河戲生存狀態來看,得益于民間業余劇團的支持,其才傳承與發展至今。對此,要進一步擴大優勢,基于政府系列政策指導與支持,充分發揮民間業余劇團的作用,努力為之創造更多演出機會,擴大星子西河戲的影響力,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民間藝術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同臺競技、相互學習,傳承星子西河戲的同時,帶動更多的創新創作能動因子。時至今日,星子西河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傳承,深深植根于鄉野土壤里,并培育出了一大批忠實的觀眾,其中不乏滿懷熱情的藝術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星子西河戲的傳承與發展。因此,要加大對星子西河戲專業劇團的培植,將那些富有熱情且具備良好戲曲素養的人團結起來,改變一盤散沙的現狀,推動星子西河戲的規范化發展。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驅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對于傳統文化藝術的創新式傳承與發展亦是如此,是最根本的源起所在。對此,以政府為主導,依托系列政策支持,基于職業班組劇團載體平臺,加大對專業演員的引進和培育,充分發揮老輩藝人的經驗積累,豐富一代新人的知識構成,共享表演經驗,提升整個班組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保證星子西河戲創新式傳承與發展足夠的智力支持。同時,為了進一步留住人才、發展人才,并激勵每一位星子西河戲從業者的能動性,還需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全方位關注他們在各個時段的表現與發展,獎勵優秀,樹立榜樣典范,激勵其為星子西河戲的創新式傳承與發展做更大貢獻。
(二)鼓勵劇本創作
劇本創作始終是星子西河戲的傳承與發展之本,是保持其與時代同步的關鍵一環。在具體的踐行過程中,要注重加強對已有戲曲劇目的收集、整理,以群眾喜愛偏好為切入點,重點篩選故事性強、膾炙人口的劇本,并進行刊印,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做好建檔留存工作。事實上,對此,星子西河戲協會亦是做出了多重方面的探討,邀請文化藝術界人士紛紛參與進來,并衍生出了激烈的爭論局面,其中不少建議值得借鑒。有人指出,星子西河戲的發展只能順其自然,最好是保留現狀,以免經過改革后的西河戲喪失其原始風味。而有的人則指出,星子西河戲的方言色彩過于濃重,是其自身的一大不足,外地觀眾聽不懂,無法實現地區間的交流,應破除這一發展阻力。客觀維度上分析,這兩種觀點均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應當科學采納,既要考量星子西河戲的受眾范圍擴大,還需重視其原有的風采味道。因而,星子西河戲切勿不可全盤“普通話”,如此勢必會影響其語音的押韻和腔格,同時還有可能陷入與其他劇種沖突的局面,在具體的踐行中,亦不可過度借鑒其他劇種,以免淪為其他流派。除此之外,星子西河戲的創新式傳承與發展,應當轉變思路,從其他要點入手,謀求新的路徑。例如,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布局年輕一代受眾群體,結合他們的審美特征,著重改變僵化的表演方式,選擇新的題材進行劇本創作,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重燃星子西河戲的藝術活力,使之傳承與發展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并主動、積極參與其中,獻智獻策。
(三)擴大受眾市場
星子西河戲有著濃郁的地域特征,其受眾市場主要面向于星子縣農村,即使在城鎮亦或其他縣市鮮有演出機會,受眾基數的不足,限制了其傳承與發展。對此,應當改變這一局面,拉近星子西河戲與城鎮市場之間的關系,讓更多的觀眾認知和了解,如此一來,不僅奠定了星子西河戲的創新式發展基礎,又有助于樹立本土民眾的自豪感,并主動參與家鄉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在此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時代的優勢,依托互聯網絡應用支持,加大對星子西河戲的宣傳,深挖其中文化底蘊及內涵,擴展影響范圍,讓更多的人熟悉星子西河戲,并參與該項事業的傳承建設當中。同時,在高速傳播的互聯網空間生態下,錄制星子西河戲演繹相關視頻,并將之上傳到互聯網公眾服務平臺上,加強商業化推廣,由此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增強相關從業者的發展信心。值得著重指出的是,商業化發展道路上的星子西河戲要始終堅持自己的“本心”,切勿隨波逐流,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迷失自己,突出傳統文化韻味,如此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長遠。除此之外,還應重視對星子西河戲的線下推廣,如送戲到企業、院校亦或社區,讓更多的人領略其中風采,并從中獲得良好的情趣熏染,傳承中華民族優良文化,樹立“民族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尤其對于高校而言,星子西河戲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門類,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兩者相融,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亦有莫大好處。
(四)依托現代經濟
星子西河戲帶動了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而經濟發展又為星子西河戲創新式傳承與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具體而言,源于傳承與發展發方面的責任,星子西河戲應當進一步布局農村這片熱土,增加演出次數,在業余劇團和專業劇團的雙重作用下,提升觀眾對星子西河戲的忠實度,并成為有力的傳承力量。同時,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宏觀戰略導向下,星子縣旅游產業實現了迅猛發展,而星子西河戲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應注重星子西河戲與文化旅游之間的關聯性建設,以星子西河戲的系列組成元素為基點,開發相關旅游紀念品,將星子縣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散播出去,實現其傳承與發展目標。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格局下,這也有利于帶動星子縣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除此之外,星子西河戲的創新式傳承與發展中,還應重視與文化創意產業、互聯網傳播行業之間的交互聯動,協同打造地方特色產業生態,協同設計精品旅游線路,并將富有本土風情的戲曲演繹地點發展為景區,提供專業化的演繹服務,再現星子西河戲“精髓”,讓游客沉浸其中,并由此獲得情感方面的熏陶和影響。如上所述,星子西河戲中多以歷史典故為素材,傳揚了忠、義、廉、孝等優良品質,而這也正是現代和諧社會主義建設所極度倡導的,體現出了星子西河戲的社會價值,奠定了其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立身之本,應著重渲染該方面的作用。
結? 語
綜上所述,星子西河戲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其在新時期的創新式傳承與發展勢在必行,是進一步激發其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創造的關鍵,其作為一項系統化工程,應立足當下,通過業余劇團和專業劇團的雙重支撐作用,緊跟時代潮流,鼓勵劇本創作,并依托現代科技支持,不斷拓展受眾市場,建立新的產業結構生態。作者希望學術界大家持續關注此類課題研究,結合實際情況,從不同測度分析星子西河西的生存窘境,深度解析其中因由,繼而針對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創新式傳承與發展策略,再現我國傳統文化藝術魅力,使之影響悠遠。
參考文獻
[1] 胡勁松.振興戲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藝術時空,2018,(06):10-18.
[2] 趙海英.新時期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研究[J].名作欣賞,2018,(24):136-137.
[3] 傅潤楊.古代傳統戲曲傳承與保護探研[J].黑河學院學報,2018,(06):183-184.
基金項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8年度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星子西河戲的本土文化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S18112)
作者簡介:
黃瑩(1985-),女,江西南昌人,博士在讀,講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器樂教學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