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卓
摘 要:自古至今“中”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對“中”的內涵運用自《易經》開始出現,后世逐步將內涵加以擴展。其中儒家對“中”的討論多以“中和”論述音樂,作為眾多思想的交叉概念,“中”的音樂美學思想在不同視角下仍需要完善。
關鍵詞:中和;中庸;境界
一、“中”之緣起
中國古代思想對“中”情有獨鐘,是中國古代思想歷史中貫穿的一條紅線。在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中,“中”最初思想形成源自古人對世界生命觀察中提出。早在《周易》中就表達“中”的思想體系:“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強調陰陽須協調,在變化中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過陰或過陽會造成對立的反噬。“易之道,可一言而盡也,中焉止矣。”清人惠棟曰:“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時中!”①如果說“變”是《易經》探索世界本源時認知的真相,那么“時中”是在“變”這個真相的基礎上最根本的解決方式。維持平衡,中立、穩定的狀態,是古人對客觀世界認知中最深刻的智慧,也是中國古代思想中始終是核心范疇。這也是關于“中”初始的思想體現。
“中”作為中國哲學體系重要的范疇,在不同的時代與思想旨趣有細微的差別和適應其歷史的特定內涵。隨著學說的發展,作為眾多思想中的交叉概念,其美感各有不同。“中”的哲學體系逐漸成熟并各具特點。本文以“中”本體出發,以儒家,佛家思想為例,解析“中”在不同語境下的音樂美學思想,試圖對“中”思想進行補充并提供多重思考視角。
二、中和——中庸之道
徐慎在《說文解字》云:“中,內也。從口;丨,上下通。”最原始之意為“內也”。孔傳釋“中”為“于地勢正中”②最初的詞源解釋停留在地理位置的維度上。但“中”的涵義外延隨儒家思想興盛后豐富,以儒家思想“中和”思想為中心,不斷對其涵義進行豐富。“中和”隨儒家后世解讀有多重內涵,包括“中聲”、“中正”、“中節”、“時中”、“執中”等,總的來說,“中和”是具有包容性的哲學概念。《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將“中和”視為天地萬物秩序的準則與必要條件,是萬物生長的精神與養分,可見“中和”被賦予的內涵之廣之深。“中和”內容繁雜,本文不再贅述,主要討論“中”與“和”之間是怎樣的關系以及“中和”的音樂美學思想和審美意境。
(一)中和之中
蔡仲德先生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中提到:“中”與“和”具有相通性,但其實兩者有不同的語境范疇。③“中和”范疇的提出則是在戰國末期。周代樂官伶州鳩曾通過制量律呂的角度印證“中”與“和”的關系。
《中庸》云:“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本文將“中”與“和”的關系通過詞性分析和詞意分析兩種方式去理解,“中”與“和”的不同。首先,從詞性上理解,“和”可作形容詞,是謂語或謂語中心語,“和”作定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中”,中是一種不喜、不怒、不哀、不樂的境界,也就是不偏執任何一方,不喜形于色的狀態。而“和”是“中”的道,和諧穩定的狀態;另一種解釋可將“和”兼屬動詞,作動詞帶賓語“中”,作“使動詞”,也就解釋為“和使之中”,這種解讀使“中”成為“和”的結果,強調“中正之感”。兩種解讀強調的重點不同,一種是以“和”為目的,一種是強調“中”為路徑。從詞性的解讀中可以看出二詞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從詞意分析,《四書集注中庸章句》云:“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說文》中:“和,相應也。”“中”節也,行止有度。可以顯然看到兩者之間語義的區別。當然,在《說文解字》中直接將“中”譯為“和也”,但筆者認為兩者詞意指向并不完全相等,而是傾向于互為辯證的關系,有“中”才有“和”,有“和”證得“中”。總體來說,“中”與“和”是主體思考的完整過程。
但在儒家思想對“中庸”的推崇,兩者出現多為連用,思想內涵也變得多元且更具目的性,《中庸》首章《天命章》:“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成為天地萬物規律之真諦,君子們道德修養的終極目標,兩者之間“互為道體”,它們的結合組成“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中”在中國人文思想歷史中逐漸成為“和”的附庸,“中”相比之“和”更為純粹,而“和”作為一種目的來看待并得到滿足,具有“中”所缺乏的美感意象。“和”在歷代思想家的解讀中,成為政治、文化、藝術、道德等方面共同的思想境界,使“和”的本體外延擴大。
(二)中和之美
“中和”思想具有多元含義,其哲學思想基礎來自先秦尚中思想與尚和思想。周代伶州鳩已經提出“政象樂,樂從和”的哲學觀點,樂律中正平和是政治穩定和諧的前提,過度則糜,以音樂投射政治與人心,又反之作用,不得不說是中國哲學思想早期已經呈現辯證思維的雛形,這也是“中和”思想的初步探究。荀子是第一個將“中”與“和”合并提出的思想家,并在音樂領域中滲透發揚“中和”思想。“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故禮樂廢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貴禮樂而賤邪音。”通過音聲的“中和”與政治規范同構,提倡“樂平和”,禮樂制度的本質即“中和”,禮樂廢除,人心散漫充滿邪見,心音對照如水中倒影般清晰明澈,自然在音樂中顯現“淫樂”。反之亦然,規范音樂思想的目的是加強“天人合一”的禮樂思想以及對自身道德規范方面。通過“奏中聲”,對倫理道德形成約束作用。在《樂記》中“中和”的地位再一次升華,與天地萬物本質相映合,“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這種思想的產生不僅提高“中和”的主體地位,從另一個方面看,是對音樂作用的極大認可。荀子的思想繼承發揚孔子“崇中斥淫”,對音樂追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審美思想。
這種“中和”的思想范疇不僅是音樂創作中的準則,在音樂表演中更需要“中德”般的品質素養。徐上瀛言,“凡弦上取音,惟貴中和。而中和之妙用,全于溫潤呈之。”④表演中取“中和”之音,音樂的本質即“中和”,其“中和”的特征是“溫潤圓融”的美學思想。《禮記·樂記》云:“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明確表明音樂“中和”的審美要素:“寬”、“靜”、“正”,與君子品格之“疏達”、“恭儉”、“正直”相對應。這種“聲音之道”與“人之道”的融合與統一,再一次詮釋“中和”無論在創作、表演中的本質特性,其內涵外延上升至世間萬物存在之道義。
三、關于“中”的分類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談及的“中”,并不僅僅是指帶有“中和”、“中聲”、“時中”等詞匯的美學思想,而是所有具有“中”內涵的思想體系,這幾乎涵蓋所有的音樂哲學美學思想中。更體現“中”相比于“和”內涵更加廣泛。
“中”在古代音樂美學哲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也是作為中國古代音樂美學長期探討的對象,在中國古代音樂實踐范疇中,學術界對“中”的詮釋主要體現在琴道中,以五弦對五行再對“五德”的思維主體。成為文人抒發思想情感,提高精神境界以自況的實踐手段。強調平和雅正,反對繁手淫聲,琴曲以簡為美學標準,這種美學思想依舊是中國古代音樂的主流思想。筆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認為“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分類方式,在中國古代音樂中與“中”相關的美學思想是否徹底地貫徹其內涵?在其內容與形式不同方面存在不同層次的“中”。中國古代思想作為實踐哲學,以主題感性經驗為主要目標,筆者與思想契合之深淺程度進行分類,可分三類:
第一種是注重“中”的內容,嚴格遵循“中”思想的行為準則。《周禮·春官·大司樂》:“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兇聲、慢聲。”禁其淫、過、兇、慢,暢中聲。《老子》第四章言:“道,中而用之,或不盈。”“中”為“道”的體用。王驥德《曲律》中:“佛家所謂不即不離,是相非相;只于牝牡驪黃之處,約略寫其風韻,令人仿佛于燈鏡傳影,了然目中,卻捉摸不得,方是妙手”。在儒釋道三者當中對“中”的思想具有相似的結論,即藝術的本質特征須“持中”。這也是較為初級的“中”的美學思想,將“中”視為藝術之屬性,當然這也是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中的基礎準則和基本的審美觀。
其次是“中”視為主體的道德準則,將“中”由內而外散發到音樂中。通過自身境界的覺知與體悟自然抒發音樂意境之美,《聲無哀樂論》中:“和心足以內,和氣見于外。故歌以敘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風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導其神氣,養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與理相順,其與聲相應,合乎會通,以濟其美。”內心明順,以心養樂的美學意境需要通過修心學理長期的體悟到達的境界,這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所以對于琴道中五弦對應五行到五德,一直被很多學者詬病,筆者認為,這是由于探討主體為音樂所導致的顛倒現象。五德作為文人的道德基礎,五行作為其學理方法,對琴五弦才能合乎會通,而不是以五弦聯想至五行再臆想至五德的思維過程。這是合乎中道的隱形思維。
最后一種是一種理想狀態,“中”不再是具體的音樂美學思想,也不是合乎中道的道德操守,而是突破言語描述的自由狀態,“中”不再是限制的音樂美學思想的范疇,反對淫聲的音樂標準,更多是只能自身體會的毫無底線與邊界的哲學境界。近似于約翰凱奇的《4分33秒》所要表達的意義,音樂是什么?邊界在哪里?這并不應是作曲家給出答案。當然對于認識“中”也好,認識音樂美學也罷,都需要如佛法中所說的“次第”⑤去認知,否則沒有學理的知識結構和深層次的道德境界,空談音樂“自由靜謐之地”,也是違背“中道”的。
通過以上對“中”的簡要梳理與分析,可以看出“中”的內涵可輻射至所有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當中,不同學派對其進行解讀,并不斷豐富其內涵,使“中”的哲學思想在哲學美學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對于“中”思想的認可,應算中國哲學思想中有趣的現象,為何中國文人對“中”無限解讀并熱情不減,這背后的原因需要進一步挖掘與討論。
注? 釋:
① [清]惠棟.易漢學·易尚時中說[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2.
② [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4.
③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224.
④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增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⑤ 指次序
參考文獻
[1] 蕭兵.中庸的文化省察——一個字的思想史[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342.
[2]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 居其宏.中庸·中道·中和——20世紀中國音樂發展道路的傳統哲學依據初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1,(01):18-23.
[4] 石蔚.《樂記》音樂美學思想探析[J].管子學刊,2002,(01):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