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紅,呼薈茹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50)
在正常月經周期建立后,繼發性閉經是指行經不來或者停止6個周期以上,或根據自身以往的月經周期計算,停行3個周期以上[1]。西醫學認為該病主要是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軸失調,導致的生殖內分泌紊亂,造成的月經停閉。繼發性閉經發病臨床較常見,據相關文獻統計研究約占閉經的發病的90%以上,是婦科常見疾病,傳統醫學多歸屬于“月經后期”“閉經”范疇。我國傳統醫學理論以為腎虛、脾虛、血虛、寒凝血瘀、氣滯血瘀、痰濕阻滯等病理因素與繼發性閉經的產生有密切聯系。中醫藥對治療繼發性閉經有很好的療效,近年來,多有相關文獻報道;但對于繼發性閉經證素分布及組合規律并未形成統一認識。筆者就近10年來中醫藥治療繼發性閉經的相關文獻報道進行分析研究,總結、探討繼發性閉經中醫證素分布及組合規律,為開展繼發性閉經中醫證候診斷標準的規范化提供支持。
計算機檢索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等數據庫中在2008-2018年間中醫藥治療繼發性閉經相關文獻資料。
①完全明確有關于繼發性閉經的證候分型的文獻,臨床特征、癥狀可全部或部分具備;
②描述臨床具體辨證分型的文獻,且臨床病例不少于30例;
③對于綜述性文獻,參考其參考文獻,選擇近10年的原始文獻納入統計,如綜述中的論述無原始文獻,則按綜述的描述進行統計。
①個案病例的報道;②2篇相同的文獻以1篇計;③中西醫結合臨床辨證治療者;④雖有具體分型但臨床病例少于30例的文獻。
①對檢索文獻,根據納入及排除標準對題目、內容摘要進行閱讀篩選,排除不合格文獻;②經初步篩選后的文獻進行閱覽全文,進行二次篩選。
經檢索到文獻有245篇,系統評價與篩選后,最終匯集合格文獻100篇,以文獻中出現的每個證型的描述作為每條記錄,共計有126條記錄。
經查閱及統計文獻,整理出5個病位證素,11個病性證素。依照呈現頻率的高低進行統計,結果見表1,2。

表1 病位證素分布規律 (n)

表2 病性證素分布規律 (n)
文獻中涉及的16個病性病位證素,以兩證、三證組合出現的頻次最高,占到了總數的57.14%,其他證素組合頻次較低。在兩證組合的證型中,以氣滯血瘀所占比例最大,約占到了總數的30.19%,其余所占比例較小,具體分布情況見表3;在三證組合的病性證素中,以肝腎陰虛所占比例較大,其次為肝郁氣血虧虛、痰濕氣滯血瘀,三者約占到總數的36.88%,其余病性證素依次減少,具體分布情況見表4;在四證組合的病性證素中,以肝腎不足,氣滯血瘀為最高,其次為氣滯血瘀,氣血虧虛,第三位的是肝郁氣滯,氣血虧虛,三者共占到了總數的54.54%,具體分布情況見表5。

表3 兩證素組合規律分布 (n)

表4 三證素組合規律分布 (n)

表5 四證素組合規律分布 (n)
本次研究首先從大量文獻中篩選出繼發性閉經比較公認的證型,再從證型中提取證素,通過以上工作不難看出:繼發性閉經的臨床證型分布十分復雜,病位主要在腎、肝、脾、心、胃,病性多為本虛標實,病性證素主要有血瘀、氣滯(郁)、濕、痰濕、血虛、寒、陰虛、火、氣虛、陽虛、血熱,證型主要有氣滯血瘀、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氣虛血瘀、陰虛血熱等共10個證型。
湖南中醫藥大學朱文鋒教授于2004年提出創建以證素為焦點的新的辨證體系——“證素辨證”體系[2]。“證素”即為證的基本要素,而“證素辨證”是經由對證候的辨識,而確立病位和病性,而后構成證名的進程。證素辨證是在傳統八綱、臟腑、六經辨證等辨證方法基礎上發展而來的[3]。自“證素”這一概念被明確提出后,證素和證素辨證理論逐漸被廣大醫家所接受,廣泛地應用于中醫各個領域的研究中,并從文獻研究、臨床研究及基礎研究等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探討,以期進一步建立較為客觀化、規范化中醫辨證體系[4]。
賴海燕[5]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人體生長發育,主藏精,沖任二脈起于胞中,而胞又系于腎。若腎水不足,則天癸不充,失于溫煦氣化,沖任二脈失養,血海空虛,故經閉不行。所以病位證素分布中腎排第一位。女子的月經來潮,與肝氣疏泄也密切相關。肝氣郁結,疏泄失職,常致月經量少、后期,甚或痛經,經行不暢等,則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肝為經血生成之源,女子月經來潮與沖脈充盛、肝血充足及肝氣暢達密切相關,沖脈起于胞中而通于肝。肝血充足、肝氣暢達則肝血流注沖脈,沖脈血海充盛則月經按時來潮,故說肝血為經血之源。若肝血不足,常致月經量少,甚或閉經。所以病位證素分布中肝排第二位。脾胃健運,是月經產生的基本條件。脾胃為后天之本,可滋養先天,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氣血化源不足,血海就不能充盈,所以脾胃為繼發性閉經的病位證素。《女科經論》曰:“婦人百病,皆自心生……經閉不通之證,先因心事不足,心氣虧損。”故心亦為繼發性閉經的病位證素。李光榮[6]婦女有多虛、多瘀、多郁的特點,則脾虛血虧、肝郁脾虛、肝郁腎虛等均可致虛而使閉經。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來看,繼發性閉經的病位證素主要表現在腎、肝、脾、心、胃,其發生的頻率由大到小依次為腎>肝>脾>心>胃,其中腎所占比例最大,這與傳統病因病機認知是一致的。
《馮氏錦囊秘錄》說:“婦人閉經不行者,有因脾胃久虛,形體羸弱,氣血俱衰,以致經水斷絕者。有因軀肥脂滿,痰多占住血海地位,閉塞不行者。或因勞心過度,心火上行,不得下通胞脈,是以月事不來者。有因食與濕痰,填塞太陰,經閉作痛者。或因中消胃熱,善饑漸瘦,津液不生,血海枯竭,名曰血枯經絕者。有因或挾寒或挾熱,而污血凝滯不行者。有因冷客胞門,血寒凝泣而不下者。”由此可見,若脾胃虛弱、心火、胃熱、氣血虧虛、血瘀氣滯、寒濕凝滯、肝郁、痰濕阻滯,均可致經血不得下行,遂致月經停閉。
《諸病源候論》有載:“婦人月水不通者,由勞損血氣,致令體虛,風冷邪氣客于胞內......致胞絡內絕,血氣不通也”。張景岳“凡婦女病損至旬月半載之后,則未有不閉經者,正因陰竭所以血枯”。張路玉說:“夫溝渠壅塞,則水道不通,血脈阻滯,則經癸閉絕。”傳統醫學認為閉經有虛實之分,實者多為實邪阻隔,脈道不通,經血不得下行;虛者多為陰血不足,甚至枯竭,血海空虛,無血可下。《丹溪心法》認為 “經不行者,非無血化,為痰礙而不化也”,“痰”邪在閉經發病中至關重要[7]。古今醫家對閉經論述者,大概一致。由此可見,若寒凝氣滯、腎虛、陰虛血枯、痰邪阻滯,均可致經血不能下行,遂致月經停閉。
通過對繼發性閉經的病性要素的研究,我們發現臨床中常見的病性要素主要有血瘀、氣滯 (郁)、濕、痰濕,占全部病性證素的大部分。楊宗孟教授[8]認為繼發性閉經不離瘀、郁 虛、,三者可互為因果,多在氣血不足基礎上化生瘀阻、濕熱、寒濕等,故本病臨床多表現為虛實夾雜之證。所謂實者,痰濕凝滯,氣滯血瘀,脈道不通,經血不得下行;虛者,血海空虛,氣血兩虧,無血可下。
通過文獻總結研究,對證候發生頻次統計發現,繼發性閉經的病位證素只有5個,病性證素也僅有11個。通過對病位證素與病性證素組合關系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明確看到,繼發性閉經的中醫證素的組合形式有3種,主要集中在兩證素及三證素組合;兩證素中氣滯血瘀、肝腎不足為主,三證素中以肝腎陰虛、肝郁和氣血虧虛為主。所以,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總結:從證素研究入手對繼發性閉經進行辨證論治,具有執簡駑繁、提綱挈領的作用,利于臨床的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可見,閉經的致病因素機理繁雜,但匯集眾醫家之經驗,統計歸納,研究繼發性閉經中醫證素分布及組合規律,不僅對繼發性閉經的中醫辨證的規范化、標準化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并且對臨床醫師辨證施治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