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婷
摘要:王季愚在共和國創立之初對于外語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探索和貢獻,迄今仍然令我們驚奇和欽嘆。文章從“堅持教育規律”“堅持繼承延安精神、抗大傳統”“堅持群眾路線、民主治校”“堅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堅持愛的教育”五個側面對王季愚校長的教育思想特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王季愚;哈外專;哈外院;辦學思想
哈外專、哈外院(自1946年延安外國語學校俄文隊在哈爾濱復校成立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附設外國語學校,經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校,到1958年在哈爾濱外國語學院基礎上擴建為黑龍江大學,統稱為哈外專、哈外院時期。)在我國,特別是在新中國外語教育史、高等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她們開創了中國外語高等教育、俄語高等教育的先河,并對正規化辦學進行了有益探索,這些都與人民教育家王季愚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這段艱苦時期,王季愚帶領一班人,在環境艱難復雜、師資缺乏、經費匱乏、居無定所、學員成分復雜等幾乎是一窮二白的條件下,把一個最初只有幾十個人的訓練班式的革命干部學校,逐步建設成為具有現代化教育雛形的、多學科的、同時期內俄語教育中辦學層次齊全、國內最好的俄語高等學校。王季愚作為新中國外語教育的創立者之一,是我黨自己培育、造就的少數幾位杰出的女教育家之一,她對于哈外專、哈外院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總結起來,可以歸結為五個堅持。
一、堅持教育規律
王季愚認為,辦學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但不是惟政治。在當時政治運動不斷的背景下,王季愚憑借她豐富的革命經歷和人生閱歷,帶領一班人頂住重重壓力,保障了穩定的教學質量和正常的教學秩序,為黨在各個重要歷史時期的中心工作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高級俄語人才。王季愚堅持教學為主,堅持在中心城市辦學,提出“不能把意識形態的斗爭或國家的外交政策的調整原封不動地搬到外語教育中來”,辦大學不能拋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不能隨風走,及時糾正了下鄉辦學的錯誤。
王季愚在教學上非常注重實踐,注重語言的交際性,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并在教學中正確地處理了母語與外語的關系。她指出,“忽視本族語是不對的,而且在教學法上也是有害的;但是在教授外語時濫用本族語也是有害的,因為在可以不用本族語的地方使用本族語會妨礙學生掌握外國語。”不同教育形式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最初大膽使用了直接教學法,之后根據人才培養規格的變化,推進了翻譯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支持李錫胤提出的圓周式教學法理論,反對集中突擊法,抵制俄語速成風以及貪多冒進的教學方法,提倡不同年級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王季愚撰文指出,“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掌握外語是有好處的”。
王季愚經常強調要積極配合教學開展科研活動,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明確了提高科研水平與提高教學水平的關系。她主張每一個從事教學活動的人都應該努力地研究教學法,提高科學教學法的水平,不這樣做就不可能提高教學質量。不系統地研究專門科學和教學法,教師就不是真正的專家,因為他們不能自覺地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不能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學法體系。
二、堅持繼承延安精神、抗大傳統
從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附設外國語學校副校長開始,王季愚始終堅持以黨的教育方針統攝辦學治教全局,明確提出要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和抗大校風,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1937年毛澤東親自為抗大題詞)治理學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確立了堅定而明確的黨的教育方針、社會主義教育方針,使學校工作服從于、服務于黨的需要,學校培養的人才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王季愚秉持了延安時期的辦學傳統,成功地運用了延安時期的辦學經驗,著重對學生進行了嚴格的政治訓練,重視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并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時要確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她把德育放在首位,親自抓思想政治工作,親自講政治理論課,聘請黨政軍各方面人士,給學生講政治課,講形勢與任務課,講黨的優良傳統。王季愚校長團結和率領大家創造了“哈外”的小環境,確確實實繼承發揚了延安傳統的優良校風。
三、堅持群眾路線、民主治校
按照現在的說法可以說是“以人為本”——學校辦學一方面是為了師生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依靠廣大教職工。
學校對于學生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和目標,與此同時又要把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置于首要地位。她認為首先應該把學生培養成一名合格的革命者而非其他,她反對單純軍事觀點、單純經濟觀點、單純技術觀點,主張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軍事、政治、經濟建設等各方面的翻譯干部,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很先進的。在加強思想教育和業務教育的基礎上,王季愚也非常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她認為欲要學生健康成長,就得體育鍛煉和文娛活動“兩手抓”,并積極踐履之,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她還不時地檢查學生的伙食情況,看是否能保證學生必要的營養和熱量。
學校發展依靠廣大師生員工。王季愚善于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發揮集體的智慧,她一直遵循教育與教學民主精神,反對家長作風和一言堂,對于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發動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讓大家通過民主討論,集中獻計獻策,解決問題,“凡是學校的大政方針和重大事宜,都要經過校黨委和校領導集體討論和決定。”同時緊密聯系教師、學生、干部,利用聽課、參加學生文娛活動、談心等各種機會,經常深入學生和教學一線中,了解情況、發現問題、征求意見,形成了民主管理、民主治校的良好傳統。可以說,所謂王季愚的教育思想,應該是那一時期耕耘于哈外專、哈外院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集體智慧的結晶。
四、堅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
王季愚在教育學生時,生動地指出,正確的、崇高的理想信念一方面如同車的方向盤一樣,對人生發展起到了定向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巨大的激勵作用。因此,她在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中非常注重調動和激發教師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王季愚用崇高的革命理想感召廣大師生,激勵師生為革命事業而工作和學習,這成為師生發展進步的強大內在動力。她向全體教師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希望他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要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的自覺性,既教書又育人。在教育教學方法上,她組織成立馬列教研室,進行系統的政治理論教學,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她提出“每學年召開一次政治工作會議,每個政工干部都要提出一篇書面報告,或是對學生的思想調查、或是工作經驗總結、或是對某些問題的深入研究。”通過了解青年學生思想動態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王季愚提出政治理論學習的方法是大膽懷疑、思想自由、展開爭論、服從真理。在理論工作方面,做到了四個聯系,即“聯系歷史的現實的革命與建設實際,闡明原理的依據和現實意義;聯系黨的方針、政策,提高對黨的政策的科學性認識;聯系學生思想實際,幫助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聯系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杰出的文學名著,突出理論的民族性”。
五、堅持愛的教育
王季愚作為管理者、作為教師,有嚴格管理、嚴格校規校紀、從嚴治學的一面,同時作為一位長者、一位女性,更有其特有的母性慈愛的一面。王季愚做到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愛護知識分子,愛護學生,愛護青年。她對學生秉持有教無類的古訓,一視同仁,對于病殘學生、經濟困難學生、特殊問題學生,多給予最大程度的關心和照顧,特別是對于家庭出身不好的學生,提出“有成分論,不唯成分論,重在政治表現”的主張,保護和挽救了一大批青年學生;對于根正苗紅的干部家屬,她也沒有特殊照顧。對于教師,也是一樣,對蘇僑、俄僑教師給予優厚待遇,但是對于其中有問題且不聽勸誡的堅決予以辭退;對知識分子給予充分理解、愛護、關懷和信任;對青年教師、干部在政治上、業務上和生活上給予全面的指導與關懷,特別是在政治運動不斷的情況下,她保持了清醒的頭腦,竭盡所能地保護了一大批教師、干部。這些事例不勝枚舉。
參考文獻:
[1]曲程.深切的懷念[A].戴煒棟.愛心的回響——緬懷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季愚.第一屆俄語教學研究會會議閉幕詞[J].外專校刊,1955,(5).
[3]王超塵.卓越的教育家[A].戴煒棟.愛心的回響——緬懷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付克.忠誠教育事業的楷模[A].戴煒棟.愛心的回響——緬懷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李祖培.留取丹心照汗青[A].戴煒棟.愛心的回響——緬懷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