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帶領全體人民進步的基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進行偉大實踐的進程中,堅定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更是十分重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理論體系在形成的過程中匯集了各方面的優質思想。自古以來,從我國的諸多現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今中國發展歷史成就背后重要的支撐,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才讓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的更加游刃有余。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基礎的體現,同時針對夯實我國特色制度基礎提出了建設性的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基礎
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觀點至今看來仍然是十分正確的。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也匯集了中國幾十年以來的經驗和教訓。自始至終全國人民群眾和中國共產黨之間始終保持著情感與實際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制度更是中國全體人民發自內心的自豪與自尊的象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經驗和總結。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的重要基礎
無論是從精神層面還是從意識層面,新中國在成立以來的發展和經驗,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制度的支撐,也正是由于這種特有的制度的根深蒂固,才讓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本質特征的體現,在世界的交往過程中也體現出中國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當然在這中間制度自信又是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最核心的環節,它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文化等其他三個方面的自信基礎。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概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制度的體現,在當代的中國能代表中國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基礎內涵,同時將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制度體系。這一特色的制度體系的形成能體現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協商社會,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更是除了中國以外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做到的,這些獨特的先進的制度體現了我國的大國風范,蘊含著我國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動力和基礎內涵。從根本上來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就是綜合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共同的自信。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是其他自信的基礎
縱觀歷史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目前中國的歷史上出現的要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以及文化的形成都要更早。由此可見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文化的基礎就是制度。20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改造徹底完成,基本制度也逐漸確立成型,雖然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有著別國的特征,但是從某些細節上來看仍然具有中國特色。尤其是分析了我國的國家制度構建的過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的確立更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加上全國人民共同的智慧的結晶。正是由于這種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讓中國國家在現代化的制度體系構建過程中具有高度的統一。雖然我國在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的曲折,但是在較強的民族凝聚力之下,也讓中國的發展更加強有力。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讓發展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總結了中國發展和變革的經驗,得出的結論就是,只要是對全國人民有益的,我們必須要堅持,特別是制度,一旦尋找到屬于自身發展的特色制度絕對要矢志不渝的執行,這也是中國發展至今能夠取得如此成績的關鍵所在。一個國家只有明確了制度體系,才能讓統一的國家制度體系從傳統的模式向社會主義新模式進行轉型,才能夠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道路上始終堅定自身的自信,毫不畏懼越來越勇敢,越走越超前。
近幾年來,我國一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新的內涵。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制度就已經產生,在這種制度的支撐背景下,中國實現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徹底轉變,逐步走向了中國特色道路。經過全體黨員以及社會領導人的共同決定,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整個發展過程中,制度始終是最根本的體現,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就根本不可能完成道路上的各種關鍵事件。作為改革開放歷史實踐的理論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力量在觀念層面上的升華,一旦這種新的思想形成任何力量的出現也無法阻止它的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更能彰顯中國特色這一概念,同時也能利用它強大的意識和形態反映其政治和經濟上的優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他方面的表現正是呈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內容。從以上分析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各個層面都是相互配合的相互統一的,這種統一并不僅僅體現在邏輯上的統一,而且還體現在內容上以及形成的基礎方面的統一。我們始終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當代發展進步中的鮮明特征和優勢,加上勇于自我革新的能力,在總體上能夠徹底的改變中國的發展現狀,讓中國的發展在經濟和政治方面擁有根本性和基礎性的支撐。
二、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制度基礎
(一)在繼承和發展現代化中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
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是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拐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生變革的趨勢,在舊時代,中國在西方工業文明勢力的重壓下,很多的新時代人民都已經對現代化有了明顯的覺醒。但是由于當時的中國國力所限,受到其他外國列強的共同壓迫,讓很多先進的分子認識到要想讓中國發展起來必須要先擺脫這些大山的重壓,也就是中國必須要先獨立,然后才能自強。早在20世紀初,中國就有人提出要走現代化的發展道路,經過歷史實踐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夠領導人民走向獨立自主。經過幾十年的革命戰爭,中國經歷了各種階級的領導,但是最終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是最符合中國的國情的。毛主席通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加上了解了中國的國情,明白了中國必須要先立足于自己的現狀,所進行的現代化建設也不是西方的現代化,而是東方所特有的現代化。歷史證明社會主義使中國走向發展的唯一出路,而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現代化更是一場十分艱巨的任務,社會主義制度必須要不斷的得到鞏固,才能在此基礎上建設一個工業農業和科學文化共同繁榮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換句話說,從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最開始,我們就已經有了自身的制度。早期中國共產黨在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等戰爭中處于核心地位,在精明的領導下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更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繼承和發揚,直至走進了新時代,我國形成了黨中央共同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制度體系,明確了未來發展的道路,同時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同時,始終不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實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共同的夢想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共同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應用和表達,無疑是對制度自信的繼承和發展。在此意義上說,在繼承和發展中不斷的推進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建設,更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重要發展途徑。
(二)在變革和創新中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全體人民的共同愿望。資產階級曾經領導過一段時間的中國,積極的尋找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道路,但是歷史證明,由于資產階級的局限性,人們始終無法實現偉大復興的任務。而中國共產黨的出現使中國呈現了一個全新的面貌,帶領著中國人民走上了自己的道路,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經過新中國70年以來的艱苦奮斗,中國已不再是那個受各國壓迫的國家,已經成為了人民生活富裕的國家,已經逐漸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中國的人民已經不再為溫飽問題而煩惱,更多時候為了中國夢而奮斗。新時代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歷史的接力賽中團結帶領全黨和全族人民共同奮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變革和創新中實現偉大的復興,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經歷了歷史和實踐的證明,結合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及中國的國情共同創造以后,要始終進行變革和創新。變革主要針對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進行理解,而創新主要是針對社會主義意義的實踐形式和建設方式。在新時代我們必須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堅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制度的優勢和底氣。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發展過程中最有力的因素,也表現著中國的獨特性和優越性,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加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共同彰顯了中國的本質,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建設偉大的工程,開辟新的發展道路,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完善的過程中,制度一直是前提和基礎,制度的完善也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完善。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只有不斷的推進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才能夠在如此激烈的世界環境中獨具特色,才能獲得更多競爭與參與的機會,不斷的增強制度自信,彰顯制度的活力,才能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才能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 王戈弋. 夯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制度之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3-12(007).
[2] 鄧龍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系統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20,22(02):47-55.
[3] 秦書生,張海波.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堅持與發展[J].社會主義研究,2020(01):1-8.
[4] 楊謙,張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邏輯證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2(02):10-17.
[5]楊艷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明建設的四維審視[J].學理論,2020(03):1-2.
作者簡介:梁崇(1981- ),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現為中共開封市委黨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社會主義。